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leafwind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Matters 吸引我的不是區塊鏈、也不是挖礦賺錢,而是連結

leafwind
·
·

Medium 缺少了什麼

Medium 絕對是個好平台,包含我自己在內有很多人都很喜歡。不過我對 Medium 最失望的一點就是社群連結非常薄弱,要在 Medium 找尋文章的方法只有兩種:一個是透過外部系統的演算法(Google 搜尋、臉書導流),一個是 Medium 本身(我認為很爛)的演算法。

Medium 仰賴外部系統演算法的缺點

如果要仰賴外部系統,寫作者必須花費很大力氣去做 Google SEO、甚至自己培養社群(臉書粉絲團、社團)。

一旦「暴露」在這些外部系統,缺點就很明顯:必須要吸睛、直接符合大眾口味才容易聚流;另外除了比較具有品牌性質(但又越來越難培養)的粉絲團之外,其他網路聚合媒體,作者本身的色彩也很淡,對讀者來說可能只會記得這篇文章是在「某個科技部落格」看到而已,如同《拋棄「大量轉載文化」來改變媒體體質/傅瑞德》一文提到的:

無法從內容屬性建立獨特品牌形象;
讀者缺乏黏性與品牌忠誠度;
讀者往往不知道文章是哪裡來的、作者或譯者是誰,媒體也無法藉由刊登稿件與作者建立長久關係。

Medium 站內推薦功能的致命傷

為什麼前面會說仰賴外部系統?因為內部系統實在是不行。

  • 沒有全站文章(有 tag 可以搜尋,還有全站趨勢以及各種分類,但全部都是英文,你得先找到中文內容)
  • 沒有作者文章清單(這是好多作者的痛,理論上從頁面慢慢往下刷,最後一定看得到,但誰會有那個耐心?)
  • 雖然發文會 push 推播,但只有一次,按掉就沒有了,也沒有過往通知可以查看,作者只能自己重複發舊文來增加存在感。
  • 推薦內容一律以英文為主,沒有語言個人化的選擇。
  • 缺乏有效交流管道,「回覆」被當做是一篇文章,混在所有文章內,降低交流慾望。並且沒有好的介面來顯示「回覆流」

Matters 的資訊模型

我們在瀏覽 Matters 文章的時候,左邊會看到有一個樹狀結構導覽,長得像這樣:

matters 訊息流

Matters 的文章連結
一篇文章如果能被系統記載「引用了另一篇文章」,那麼同樣的主題就會被理所當然地歸類在一起、容易尋找。

換句話說,對同樣話題有同樣興趣的人,透過這個機制,也就能找到更多想看的資訊、參與討論。

每一篇文章都能再被引用,而且讀者可以循著脈絡去找到相關的文章,加入討論,甚至「引申」(downstream)出新的文章。

我不需要用同個標題,甚至可以換一個話題,只需要一個「連結」即可,或許最後的主題跟最一開始的主題完全不同,但那也不代表它們完全無關。

資訊流通的可能性:引用、追溯、反駁

在考究、製作懶人包的時候都會需要引用事件來做時間線,整理引用連結對腦袋的負荷很大,而被引用的文章也不知道被引用了,很難被追溯、被看到、更遑論回饋打賞。但這些足跡在 Matters 一開始就存在了,甚至當之後推出「反駁」的引申類型,在不同觀點的論戰中追蹤(trace)也是可以預期的。

因此這樣的設計又比 PTT 或 Reddit 只能在同一串討論裡面回文的機制提供更多可能。

Matters 適合的場景?

現階段我認為 Matters 像是一個在「媒體」與「社群」中取捨的平台。

它沒有 Medium 那樣簡潔美觀的文章排版、編輯文章功能也非常陽春,但他的確有可用的媒體平台功能。

它沒有傳統社群媒體那樣的絢麗奪目、貼近每個人的生活,但卻能將想法以一種有效率的方式連結、呈現。

至少對我來說,Matters 讓我更容易產出內容,原因很簡單:

沒有一個想法是完美的

以往我在 Medium 必定會要求自己寫出一篇架構完整、論述脈絡清晰的文章,因此一篇文章動輒四千字以上,耗費的時間也可能從數天到一個月不等。

如果有社群討論、交流,想要補充想法,這時候就很麻煩了,因為多數文章往往仰賴一開始發文的推播通知,才能到讀者眼中,之後不管再怎麼更新,也不容易被看到。另外寫一篇也會擔心質量不夠,並且要讓讀者知道這兩篇文章有關連,除了手動貼連結之外,也缺乏有效的連結手段。

但在 Matters,我並不會要求自己寫出一篇「完美」的文章,因為即使不完美,只要有人互動、從討論中補足即可。

也不用怕因為想法還很粗糙、字數少等等理由,就被搜尋引擎或推薦系統忽略,因為只要整串連結樹中有某人願意關注的想法,就可以追到這一篇文章。(當然,還是必須要有一定質量才可以引發交流)

公共資訊流的雙面刃

「訊息樹」將內容連結起來固然很棒,但凡事皆有一體兩面,我也發現,身為一個新人進到這個社群時,看到整體已經形塑出一個討論氛圍,可能會顧慮到議題走向、專業深度,需要克服一些心理障礙才敢發表意見。

一般的部落格雖然公開,但不「公共」,很多人用自己最舒服的心態就可以書寫;但 Matters 卻像是一個公共空間,一進來馬上會意識到這裡已經是一個群體,該怎麼參與讓大家注意到、又不致於太突兀,是需要一段時間跨越障礙的。或許不少人在這個階段就選擇下潛不發聲,而久了也沒有喜歡的議題討論,就默默消失。

但隨著社群變大,只要這個群體是有機的成長、能接納更多不同領域的主題遍地開花,或許就不是那麼大的問題。

延伸閱讀

中文寫作者在 Medium 的平台劣勢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