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來港去】香港茶餐廳的「禮儀」
所謂香港茶餐廳禮儀,並非如何像《花樣年華》的金雀餐廳裡梁朝偉張曼玉西裝革履的鋸牛扒。這樣的茶餐廳若是在繁忙時段,二人身邊說不定就會擠進兩個拖鞋短褲滿口“三字經”的老街坊,莫說是聊聊情話,只怕拿起刀叉手肘都放不開,擠得要像螳螂一樣鋸扒。
想教給你的,不過是在茶餐廳活下來的方式。
這幾年中港矛盾甚囂塵上,來香港玩的朋友總會小心的問,“香港會不會有歧視的”?我一般會先給他們打個預防針:“雖然有些個例,但千萬要記得,如果遇上服務態度極差的茶餐廳和出租車,千萬不要覺得是歧視,他們對香港人也一樣差”。
茶餐廳對所有人一視同仁。才不管你是一秒幾百萬上下的金融大佬還是剛從工地下來的地盤佬,位置不夠就要乖乖排隊;拿著號碼牌也要戰戰兢兢的在心中默念號碼的廣東話發音,一旦沒聽清過了號,就一定會被臭臉的服務生訓誡,誰讓你廣東話聽力不行、誰讓你低頭玩手機?千辛萬苦被分配了座位,必然要和別人“搭台”,在慶幸自己是個瘦子之餘,還要把背包放在腳下,因為椅子總會被食客塞滿;點菜必須提前想好,絕不會舉著下單紙等你猶豫,而且若是中午時間點了早餐,過了6點還點下午茶,服務生必然理都不理你一個轉身讓你自己反省做錯了什麼。
電影《金雞》劉德華在電視機中走出來,對著吳君如說:「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唔夠架」,也就是這位“民間特首”已經連性工作者都提醒到要注重服務態度,只不過直到如今,香港茶餐廳的服務卻依然故我,不會因為時過境遷而有什麼改變。但實際上,茶餐廳作為一種融合中西的港式快餐,也是在大時代下,不斷的吸收和進化中走到現在的。
第一代茶餐廳出現於上世紀 30 年代的香港 , 當時稱為餐室,供應洋化華人吃西餐和飲早午茶 。早期茶餐廳是帶動港人西化的高級飲食場所 。於是便出現了“西餅”———菠蘿包 、雞尾包、西式叉燒包、蛋撻、椰撻等等。五六十年代以後,餐室轉型, 出現了有“冰室” , 在許多年輕港人的記憶中 ,冰室是放學後跟同學一起飲下午茶聊天的好去處 ,港式飲料如奶茶、“鴛鴦”、菠蘿冰、紅豆冰逐漸興盛。
而作為移民城市的香港,茶餐廳也在進行著模仿和適應,七十年代後內地難民、移民和東南亞離散華人帶來了榨菜肉絲、星洲炒米,逐漸興盛的日韓口味又讓茶餐廳增加了海鮮炒烏冬、出前一丁菜式。而最重要的是,往往這些菜品的所謂來源地,幾乎一定找不到相似的原型。
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滿足香港不斷變遷的庶民生態,試過了大熔爐一般的味道,也許並不如想像般好吃,伙計已經急匆匆的將盤子收走,言下之意就是“吃的差不多就該走人了”,這些都是茶餐廳發展出西式中化的“儀式”(ritual)行為 , 顧客必須心裡有數 , 好自為之,否則就自討沒趣。此時你千萬不能招呼伙計“買單”,請那好玻璃板下那張鬼畫符一般的小紙條,到門口自己結賬。記住,不能刷卡、不收千元大鈔,不要五毛以下零錢。八達通?支付寶?微信支付?建議你最好不要碰運氣。
習慣了香港服務業,甚至於香港海底撈開張,殷勤的服務人員一口一個廣東話“靚仔、靚女”,聽起來還多少有點不舒服,若是太過殷勤,自己反而會心生愧疚,覺得自己耽誤了服務員照顧其他客人的時間。
在香港當客人當久了,確實有點“命賤”,但是也會體會到服務業的艱辛,更不敢那麼理所當然的就做一個頤指氣使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