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上的尸体”电影影评与观后感
“肩上的尸体”是有由一个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灾难记录片,述说着沙巴神山五年前突如其来6.0级地震事件。有别于传统的记录片模式,导演选择了以回忆的方式记录着一件真实的天灾。除了尝试还原事发当日的情景,令人有些意外的是电影主轴更加多的是记录灾难后遇难者,以及家属的心理康复的过程。心理和精神健康这一块,是本土电影鲜少碰触的题材,而这也是本部电影吸引我的原因之一。为什么说是原因之一呢?其实就算不是电影的题材,就单纯因为电影拍摄的地点是东南亚最高峰-京那巴鲁山(MountKinabalu又称神山),我也绝对冲这一点去看。
故事描述了一个淳朴小子,他原本的工作是一名登山导游,但是因为被创伤后压力综合症深深的困扰着,每天在噩梦和现实中来回徘徊。导演以零碎的噩梦来方式呈现了事发当日的经过。间断的情节让我看得时刻紧着掰不开的手,但是镜头一转看到男主身心疲累的面孔又惹人心怜。
电影很真实的描绘着男主角的内心戏,也让我想起那些年在沙巴教补习班的孩子们。生长于乡下,大家从小对于神山就有一种深深爱和崇拜。在他们眼中世界上最为值得骄傲的事情,莫过于可以持续不断地征服这峻岭的高山。凌晨时分在漆黑的山峰上点着烟,等着太阳公公打卡上班,那是世界上最奢侈的成就感。但下了山,看着家徒四壁里的娇妻和小孩,他也有点动摇,是不是该和隔壁老哥一样,放下自己私心到城里打工挣更多的钱。
就在他拒绝了到城里的机会的隔日,他被委派到带领一班来自新加坡的学生和老师登山。看着那些朝气蓬勃十二、三岁的小朋友们,一路打打闹闹,他发自内心的微笑,肯定了自己的选择。可是世事难料,30秒的动荡断了下山的路,把大家困在赏日出的山峰上。男主心理明白这是一场意志力的战争,身为队里的灵魂,他拼了命抵抗着疲累和幻觉,尽全力保护大家。在得知直升机到达不了的消息后,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领着大家“走”下去。看着队员一个个地减少,他依然坚持着一个都不能少,就算用扛也要扛到山脚下。虽然,最后他成了大家心中的英雄,但是真正的折磨才开始。下山那一段路,已经远远预支了他毕生的修炼。接加下来的日子里,在余震还有噩梦的困扰下,他陷入了深渊。。。。
个人觉得这电影最加分的地方,就是述说故事的方式。导演运用噩梦的片段,还有男主在接受心理辅导过程的对话,带出了故事的精髓,其中包含了惊恐、挣扎、焦虑、当然还有爱与感恩。这部电影看得我稀里哗啦的,几乎是从头哭到尾。现在冷静下来,我也说不上来,哭到底是感动、心疼、还是害怕。地震发生当年,我还在沙巴工作,这事件也算是间接和我有连带关系。我们工作的医院虽然案发地点有3-4小时车程,但我们是最大、最完善的医院。地震当天身边部分认识的朋友被委派到山下援助,当看到电影里面在现场指挥的胖主管医生时,我不禁佩服电影团队的认真度。因为那胖主管还真有其人,是我急症部门的朋友。救援工作的善后也主要由我们医院处理,所有的尸体也会是送到我们医院进行手续。当时,我们牙科部门也有安排人手,协助认尸过程,但是我担心自己承受不了,没去。
后来我参与了自愿辅导队,到山区给山区居民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虽然我们在出发前由受过训练,但是我们接的都是一些比较轻微为的案子。比如说和老人们聊聊天,让他们有机会述说心理的压抑、担心还有感受。然后我们也让小朋友们用画画的方式来抒发。令我们吃惊的是,很多小朋友的画画里都有关于山神出现。而电影里面,导演也运用这个论点来挑战观众的观点和立场。以科学的逻辑来说地震的发生,是因为地壳运动的导致。但是这自1976年以来影响最大的地震,村民们则是另有看法。在地震前的6天前,有几位外国的登山客决定不停导游的劝告,在山峰上裸体拍照。而村民们认为此举动激怒了山神,才会有地震的发生。
虽然说本部电影演员不是资深演员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的演技还蛮到位的,尤其是当男主角终于与救援队见面,把肩上小孩的尸体放下的那一幕,那画面感太真实。另外,我也特别喜欢电影里运用了著名的本土歌曲,让人有非常“接地气”的熟悉感。当然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好莱坞电影的灾难片情节生动,对我来说这更是一个的艺术纪录片的作品。从一开始,地震把墙上框好的神山拼图震落一地,到电影结束前男主再次振作起来,把拼图拼好再挂起来,这个故事虽然悲惨但圆满。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