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呓语-22.6.3-忆端午
Holy matters:
又是一年端午,虽然是假期,但醒的比平时还早,五点半就起来了。哎,这身体虽然还没步入天命之年,但作息先向老年人看齐了。即使过年,也没起的的那么早。想想看,这种情形大都是孩子们过于兴奋对节日的期盼,才会早起,也不知道自己跟着瞎起什么哄,哈哈。
既然醒着了,就起来为家人张罗了一点比平时稍微繁复些的早饭,毕竟过节了嘛,仪式感还是要有。约么两柱香的功夫,早饭齐了:煮好的咸鸭蛋趁热切成两半,美滋滋的躺在碗里冒油;咸甜两味的粽子,被小心翼翼的剥去外衣,大喇喇的坐在盘中,等待牙齿关的洗礼;熬了一点杂粮粥,拿冰水镇的温度刚刚好,可谓入口即化;前一晚被事先解体的黄瓜块,经过一夜薄盐的瘦身,此时也重新在调料碗里撒泼打滚,保留着脆韧的体面。简单的几样吃食,和家人一起享用,还是觉得津津有味,可能这就是团聚的温馨吧。
吃罢早饭,也随着节日,给亲朋好友送节日祝福。发过一轮“端午安康”之后,越觉得有点不对劲。咦,从什么时候端午祝福改成祝安康了呢?记得小时候都是祝快乐的呀。遂上网搜索求证了一下,才发现网络上“快乐派”和“安康派”各执一词,都有各自的道理。安康派是近些年的说法,原因不外乎端午是所谓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文化先人,有祭祀的意味,如清明节相仿,遂不能祝人快乐,而要说安康。而快乐派所表达的是这个“安康”的说法是“伪造传统”,因为民俗都是有避凶趋吉而来,比如农历的除夕春节,也都有辟邪压祟的内容,也有祭祀祖先的活动,难道过年就不能说快乐了嘛?而且古代比如宋朝很多古老的驱邪、跳神、傩戏等仪式,逐渐由“媚神”,转为“娱神”,进一步转为“娱人”。所以基本上所有节日,都变为可以被老百姓娱乐的机会,自然端午也不例外。所以之所以不说端午节快乐而说端午节安康,这可能是一些好古而不得其法,善于发明传统、伪造传统的好事者搞出来的。
我比较偏向归顺正统,称之为快乐,毕竟小时候大家相互也都是互道快乐。所以有时候,人云亦云的同时,如果觉得有点怪,但又说不上来哪里有问题,不妨可以多挖掘求证一下,即使不能改变什么,至少心里可以解惑。
现在的节日,普遍没有多少仪式感了,仿佛所有的节日都已退化为“吃节”。我们小时候,可不是这样。就拿端午来说,儿时在大辽国那会,可是有很多仪式和讲究的,吃粽子自不在话下。比如端午的早上,妈妈们会用自家的各色毛线头编制成五彩线,颜色随意搭配,依据每家的线头存货。然后会在孩子们醒来之前,悄悄的把五彩线绑到他们的手上和脚脖子上。所以每次端午后,孩子们相互遇见,会比较谁的五彩线好看,也是蛮有趣的。而五彩线要戴到端午节之后的第一场雨,然后剪断扔到草丛里,传说可以化为蛇,带走身上的邪祟。
除此之外,心灵手巧的长辈,比如我的奶奶,还会用花布头给孩子们缝制小桃子、小粽子、孙悟空、小扫把等小饰物,用绳子穿起来给我们挂在身上。这五彩线和小饰品,都有驱邪避祟的意思,依稀记得奶奶带着老花镜,慢慢的穿针引线,把一堆边角料变成可爱的小玩意儿,想到此处,心里无限的温馨(奶奶已驾鹤西游几年了,也祝她老人家在另外的世界里安好)。
另外,端午节的一大早,大人们会拿一个大盆子泡桃树枝和艾草。泡好的艾草水,用来洗脸擦身子,除了驱邪避凶的寓意之外,还能防蚊虫。至今都能回忆起艾草水满满的异香浸透肌肤的清爽感觉。就这样混合着朝露和艾草的清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吃喝喝,其乐融融。
现在虽热各方面都在进步,但节日的传统,却一点点的随着时光流失,不由得不遗憾,可能这个也是仪式感的宿命或者说生命周期,不一样的时代,旧传统被取代、新传统被发明然后沿袭下去,交替轮回,这可能就是文化的生命形态吧。
其实不管什么节日,哪怕是平日里最不起眼的时光,只要能陪伴在家人、爱人身边,哪怕粗茶淡饭,也美在心头。而节日,只不过是一个心上的由头吧。所以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美满和安定,触手可及的。
祝大家端午节既快乐又安康~
马特市永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