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我的一篇文章 高需求孩子:我只是與眾不同
谢谢射手媽咪婷婷這篇文, 解釋高需求小孩非常詳細。射手媽咪婷婷其它育兒文章也常提到因為孩子高需求,需要被特殊對待。
回想自家孩子幼時 :
有陣子每天跑來面前,說幾百遍, 我剛剛把口水吞下去。
有陣子經常跑去洗手。一天要洗個50次。
一些莫名其妙的堅持。看不到媽媽會哭。 所以媽媽上廁所不能關門。
全家去海灘邊。堅持不能用腳碰沙。爸媽換手抱一整天。
期待去爺爺奶奶家第一次過夜。清晨3點驚醒, 沒看到媽媽哭著要回家。爺爺奶奶只得抱著小孩坐在門口安撫。
一回和爺爺奶奶去北海小島度假。 頭幾天,一切是那麽的開心。最後三天堅持不住。爺爺坐七個小時的火車送回孫女,在車站交接之後, 又坐七個小時火車回北海。
靈光一現...
啟發 1 原來我的孩子是 高 需 求 小孩。( 雖然這孩子今年25了 XD )
盤點高需求小孩特點 :
很難入睡+淺眠
當別的幼兒規律作息,下午小睡 siesta,晚上6點毫無抱怨上床。我家女孩兒早起,不用午睡,晚上毫無睡意。7點幫忙梳洗完送上床。一個鐘頭後去房間看,自個兒玩得歡呢,上上下下,一會渴了喝水,一會上廁所。 靈活雙眼咕噜噜的看著我,期待一起玩。我早就打呵欠,看那充沛活力小小身軀,自歎不如。雖然年輕,但這陪伴體力活, 有時也吃不消。
和幾位年輕家庭共同慶祝跨年。 聚會結束淩晨兩點回家車程上。大人累的東倒西歪,沈默開車。 只有她快樂吱吱唱著歌。問待會要做什麽。
不過得說精力充沛也有它的好處。 生活學習有毅力。精神飽滿。
刺激過多讓我很不舒服
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好奇。外界所有訊號都是刺激。多少是多?每個孩子需要量不同。
簡單判斷方法,當無法專注, 情緒暴躁, 那就該休息了。
我的觀察, 這年齡孩子不用常去博物館, 參加文藝活動 或者 逛街消費。孩子喜歡和同齡孩子在大大空間隨心所欲的跳躍玩笑。最適合的地點是小公園和綠地大自然。最悠閒放松的地方永遠是家裏。
堅持度很高
很早就呈現對遵守規則非常堅持,正義感很強。小學班上玩躲避球。只要誰違反遊戲規則,沒被裁判吹哨, 會馬上抗議。老師不免有疏忽時刻。也由于球賽的連貫性,不能一直吹哨。這位小姐會堅持的在場邊直跺腳,拒絕繼續參加。因此在班上得了一個綽號 " 侏儒妖 Rumpelstilzchen "。
wikipedia 格林童話故事 侏儒妖
一名磨坊主對國王撒謊,說自己的女兒可以將麥稭紡成金子。國王召見了女孩,把她關進了一個放著麥稭和紡車的房間裏,要求她在翌日清晨前把麥稭紡成金子,否則就被處死。正當她感到走投無路時,一個小矮人走了進來,以女孩的項鏈為條件幫她把麥稭變成了金子。第二夜,小矮人又幫助了女孩,並得到了女孩的戒指。到了第三個夜晚,女孩再沒有東西可以用來報答小矮人,小矮人便要求女孩把她生下的第一個孩子送給他...
高中時選修,老師第一次成績全班打很高。 期末第二次成績卻非常低,總分不好看。同學們沒心理准備。措手不及。 她成績一向優秀,不受影響,但覺得同學這樣被對待不公平。因此 上教育部網站詳細研讀教師評分標准及規則, 和老師據理力爭。最後有個好結果。
個人覺得,這個堅持性,如果用在正途,擇善固執,其實是很好的特色。
也很認同冷處理方式: 這個年紀無法完整表達想法和情緒。所以需要大人特別的包容。
前陣子母親節的時候念到一句話: 母愛獨特之處就是包容。很有感觸。
包容就是先看到, 然後接受, 然後同理。
世界這麽大。如果自己母親都做不到這一點。又能指望誰無條件的來愛自己?
日常生活中幼兒無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憤怒 焦慮 悲傷, 請允許情緒流潟出來。打罵真沒用。也不是好示範。
如果幼兒有危險動作,保護阻止, 可以緊緊抱住安撫。
轉移注意力好方法: 一起帶動唱或唸唱兒歌謠。一角, 兩角, 三角形。城門,城門,雞蛋糕。抱著他看圖書, 唱歌。帶著他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一起考個松餅。揉面團。
只有父母情緒保持穩定, 才能接住孩子。
所以, 恭 喜 高敏感孩子的父母!
你們有最好的機會能修煉成情緒平順穩定之人。
讓孩子學習好好說話。察覺面對處理自己情緒。 和別人相處中 --幼兒園, 才藝班,兒童合唱樂團,運動協會,體操隊, 學校 --認識自己 認識世界。自信, 樂觀開朗, 待人接物成熟大方。
啟發2 過了三歲以後的高需求小孩,其實是一個很懂事很貼心又很早熟的孩子
我的體驗:
懂事 換成 明理 可以跟他講道理
貼心 換成 親子之間自然溝通 互相告知需求 不需要猜測
早熟 換成 每個年齡應有的成熟度
孩子出門念大學。第一次回來時說,剛認識的同學想用自己的穿著/父母的財力 impress 周圍的人, 結交朋友。
孩子: 我知道我是誰,我不需要用身外之物來定義自己。
那時候超級感動。
我那麽大時, 不知道我是誰, 到底要追求什麽。從小成長的環境鼓勵只聽長輩的話,活在別人期望中。
很高興,我的孩子一直思考,有意識的做自己。 這樣的人生才沒浪費。
感謝上天的禮物。
在養育之中, 找回自我。我們獨立卻又彼此相伴。産生了緊密的情感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