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台灣的國際資訊傳播與台版「伏拉伏」
台灣對「外國人」的印象為何? 目前台灣對「外國」的態度有何盲點?
另,台灣該如何傳遞給國際自身的觀點,如何認識國際?應注意哪些原則?
有點長的回顧
*如果你讀過@RedCheng 的文章,可跳到伏拉伏的影片之後的段落閱讀。
@RedCheng 的我們台灣人也有自己的伏拉夫了!顯然很受Matters用戶歡迎常駐熱門,也因為這樣,我覺得原文的錯誤訊息應該釐清並找到更合理的評論框架,所以我第二次回應這篇文章。(先跟@RedCheng ,我不是要針對你……)
文章以一支在台美籍網紅莫彩熙謝謝台灣捐助口罩的影片,探問台灣人是否有某種自卑而需要外國網紅的稱讚? 我覺得這的確是有趣的問題。文章說:
再回頭看看,這部影片創作者的說辭:你們很棒!
或許我太過敏感,我感覺很肉麻,很像我幼兒時期做對了一道題,爸爸媽媽鼓勵我:你很棒!事實上,台灣做的防疫相關的努力,並不是為了獲得他國的認可。恰恰是為了保護全體台灣人民的健康。不可否認的,台灣的CDC做得非常到位,但這需要來自外來者的認可嗎?
文章也提到:
我非常好奇的是,作為數量最為龐大的外國人群體,台灣人對印尼人、越南人、又有什麼印象呢?他們有建立YouTuber頻道嗎?他們也感謝了台灣卻沒有被聽到嗎?
所以作者以中國伏拉伏的「財富密碼」現象,來反問:
因為中國的存在,台灣的伏拉夫也會越來越多,這種電視節目也蠻多的。每天新聞都能看到,好像台灣人特別熱衷看到外國人誇、感謝台灣的新聞,我真是受不了…
什麼時候大家才能真的站起來呢?
未免台灣讀者不熟悉伏拉伏是誰,我引用微信上的中國的關於「財富密碼」的文章中介紹:
伏拉夫,是一個俄羅斯人,居然在抖音上擁有 600 多萬粉絲,稱得上是一個大網紅。打開他的主頁你就會發現,他的作品里齊刷刷的全是誇贊中國和火鍋的內容……
伏拉夫對中國的誇贊可謂是包羅萬象,無微不至,隨便點開幾個視頻,就可以看到他對中國這些年發現的欣喜若狂與驕傲。……
事實上,早期的伏拉夫是一個在優酷上傳播品酒知識的博主,看起來很正常,他也曾經嘗試過和父親拍搞笑段子,但一直沒什麼人觀看。
外國人在中國表現出熱愛中國、狂誇中國的行為,被大陸網民戲稱為掌握了「財富密碼」、「提款密碼」。
以下是伏拉伏的影片:
接著,我想釐清幾個命題。
台灣有沒有從西方外國人稱讚,滿足自己的「國族驕傲」現象呢?
伏拉伏代表的是種對中國崛起的愛國宣傳,被戲稱為「財富密碼」。那台灣當紅的外國YouTuber是否也能藉由「表演」愛台灣而受到歡迎?如果有,那台灣似乎沒什麼資格嘲弄對岸這種愛國情懷不是嗎?
其實我實際接收過這樣的Case的訊息,有一外國網紅提到「只要誇讚台灣就有流量」而擬定經營企劃,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我們可以說這是舉世皆然的情況,當外國的「他們」喜歡「我們」的某些部份,自然容易被一群「我們」接受。不過,我覺得應注意的是,這些外國人「喜歡的是台灣的什麼」?這傳達了一種自我認同的價值。
伏拉伏傳達的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而且他還表明「我想當個中國人、愛中國」,傳達諸如:「中國安全」、「國貨讚」、「華為好用」…這些價值,而他的發言被中國網民戲稱「財富密碼」的原因其實隱含著潛台詞:他說的這些中國人自己都不太相信或是聽膩了,這是政府偏好的價值觀,只是由一張外國臉孔表達一遍。
相較之下我覺得「愛台灣表演」內容合理許多,他們稱讚台灣的健保、水果、地理資源和民間信仰…這些部份都不帶有太多政治意涵而屬於民間文化,台灣民眾在其中反映出的自我認同是「自己真的覺得還不錯」部份,我覺得這是跟伏拉伏的內容最關鍵性的差異。另一個可以映證的現象是,這些外籍網紅也常常提到台灣人某些不算優點的「習性」:做事不確實、愛遲到、穿著隨便、交通差、世界觀=美國觀……而台灣人也欣然接受這些評價。
所以,台灣民眾有偏好「愛台灣」的外國人評價嗎?有。但這跟「英國人執著泡茶的方式」和「Uncle Roger對煮飯有意見」一樣,都是生活方式習慣的認同,不太帶有政治上的國族意義。我們可以說這種現象的確也傳達了「驕傲」但不是「國族驕傲」。
而台灣人同樣對這種略帶討好意味的「台灣好棒表演」有一定的反感,於是就出現了「謝謝你喜歡台灣」的搞笑梗,例如台灣寒流來襲,有人回應「謝謝你覺得台灣很冷」……等,也算是對這類愛台灣有流量的現象有所抗拒。
台灣對待外籍僑民真正的問題在哪裡?
在我與@RedCheng 之前的交流中,我比較不同意的是他將這種「愛台灣生意」的現象歸因在「這些YouTuber都是西方面孔」,並藉此推論這反應台灣人的後殖民自卑與西方凝視與崇拜。我並不否認有一些上述現象,但從YouTube當例子去論證就很不恰當。
他引用了調查說明「台灣的僑民中有33.1%為印尼籍,但YouTube並沒有印尼人對台灣的評價這類影片受歡迎。」用以佐證台灣人偏好西方、日本作出的評價,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帶來的誤解就太大了。
由@RedCheng 提供的資料"108年國情統計通報"顯示,台灣的外僑中的確以印尼籍最多(33.1%),但他強調其中僅有34.9%為外籍勞工是錯誤的訊息,從下圖我們可以計算正確的訊息:
1. 台灣外僑共73萬多人,其中69.1萬(91%)為勞動力; 而勞動力中有61萬(91.4%)都是外籍勞
工。所以,台灣的外籍僑民近9成都是外籍勞工。 (見上圖文字部份)
2. 我們也來計算印尼籍僑民從事行業的比例(見上圖表格處,由左至右標示框):
1) 在台印尼籍僑民有251,091人
2) 在台印尼籍外籍勞工有236,631人,非勞動力僅9567人。
所以,印尼籍僑民中有94.2%都從事外籍勞工。
那更合理推測應該是,YouTube上沒有比例最高的印尼僑民的影片,是因為他們多數從事外籍勞工,顯然不具能力製作與台灣人溝通的影片。
再進一步說,台灣民眾對歐美、日本僑民(佔約6%)與對待印尼、越南和菲律賓僑民(佔80%)的確有態度不同的問題,但後者佔外籍移工的82%,所以造成態度差異的主要影響不是「看重來自歐美日的肯定」,而是民眾對待不同社會階級的群體本來就有差別。
在真實的情況裡,我們根本無從探知「印尼籍網紅對台灣肯定」是否一樣受台灣人歡迎。而且,解讀錯誤將導致忽略印菲越僑民在台灣就是屬於底層群體,這才是台灣人對待他們態度有差異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們要討論台灣的國際形象如何提升,那麼一方面加強對歐美日的訊息傳播當然很重要,不過,另一個也很直接的方法就是改善印越菲僑民—也就是外籍移工—的勞動條件。在此也分享一個很好的例子:台灣是印尼的外移勞工相對偏好的工作國家,因為台灣對穆斯林有較高的友善程度。但是,不可否認的,外籍移工在台灣的待遇與權益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這才是最值得關心和改善的問題(而非殖民國/非殖民國的區別)。
台灣的「國際傳播」應注意什麼事?
這讓我連結到一個更值得重視的議題,台灣政府應該如何推動「國際傳播」。
之前,文化部曾計畫委託公視執行國際影音平台,但因為計畫繞過董事會引發公視很大的反彈,所以3800萬的計畫後來由中央社接手。公視當時反對的原因正是因為「政府不該用單次預算補助的方式給公視『執行』國際影音平台的計畫」,因為,政府若提供這筆補助並在公視成立一個新的執行計畫的部門,這個部門將成為政府的傳聲筒。
台灣能否有自己的向國際的傳播發聲管道,當然可以。但如果要公視負擔這個任務,那就應該編為常態性的預算透過公視的新聞部執行。
差別在哪裡呢?
透過單次計畫補助成立新部門,這樣的預算僅僅來自「這一任政府」,公視的工作是「執行計畫」,必然受到給錢的本屆政府的意見干擾; 但編入常態性預算就受到公視法的保護,無論政府由哪一黨執政公視都不必擔心預算的穩定性,此外,該預算由新聞部執行就會受到公視新聞部編輯室公約的約束,不會受到公視內部乃至政治力的干預,這才是合理的「向國際傳播台灣的觀點」。
台灣是否需要對國際傳達台灣的話語權,當然。但是,什麼是「台灣的觀點」卻可能有不同的定義,由當屆政府提供預算這就僅是當屆政府眼中的台灣觀點,但透過公視法規範下的約束去傳播台灣的觀點,這個觀點才是以「台灣全民」為基礎的台灣話語權。日前,公視董事會決議將爭取文化部國際影音平台的預算,雖然不及最理想的「預算常態化」,但至少被約束在公視法「為全民服務」的精神下。
透過公視的例子,我們可以再度回頭檢視「愛台灣表演」與「伏拉伏愛中國」的差別:
其一,外籍網紅可以愛台灣,但愛的部份應該偏向「台灣全民」而避免「符合當前政府想宣傳的台灣」影響。(他當然也可以選擇後者,如果那是他自發的認同,例如台灣的防疫表現)
其二,外籍YouTuber要怎麼愛台灣,只要在市場機制下都是可行的,但是,公部門是否提供預算去製作這樣的內容就非常需要監督,如果是透過討好民眾作為財富密碼,那就交給市場決定是否買單,但如果財富密碼是用來提取公部門的經費,那麼這並不是「愛台灣表演」的生意而已,這是為當前政府的政治宣傳不是節目而是廣告,我們就該批判這種情況。
公視董事會決議爭取國際影音平台的預算後,再度有媒體下標為「10億大外宣爭議捲土重來 國際影音平台重回公視?」,這是隱含將公共電視看待為「執政政府的附庸」這樣的暗示,但是,公共電視是屬於台灣民眾而不是屬於政府這是很重要的精神,所以,當然也應該監督這個國際影音平台是否淪為宣傳,但監督的方式應該是檢視它是否符合公視法的規範,而非與執政政府相對立就將公視視為本屆政權的傳聲筒,這種說法很容易被民眾接受,卻直接毀壞了公共媒體可貴的獨立性,長遠的說,政權總有輪替的一天,到時公視又換成服務自己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