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超载叽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妈的多重宇宙》席卷奥斯卡,那是“亚细亚孤儿”的存在主义危机

超载叽
·
养育意味着牺牲,牺牲隐含着不甘,不甘则带来控制。

《妈的多重宇宙》(又名《瞬息全宇宙》)狂揽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七项大奖,60岁的杨紫琼凭“虎妈”角色获得最佳女主角奖。有人说Z世代最喜欢这种三代人矛盾、家庭破碎的故事。

养育意味着牺牲,牺牲隐含着不甘,不甘则带来控制。做人父母,最没法潇洒起来。

父母不潇洒,孩子也活得紧张兮兮。

杨紫琼饰演的中年女性秀莲,移民美国十数年,生活就像洗衣机里搅烂的餐巾纸:女儿叛逆、丈夫无趣、父亲不近人情、洗衣店麻烦不断。忽然,她进入了千万个平行宇宙,从no one(无名之辈)变身the one(救世主)——“虎妈”舍身饲虎,“虎”正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东亚家庭关系。

《瞬息全宇宙》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象征“女儿”的石头面对母亲无所不在的爱,义无反顾地滚下悬崖。如果爱令她窒息,她选择拒绝。影片结尾,秀莲抛弃了“控制型的爱”,传递出“我尊重你的感受”“我也在正视我爱你的方式”的最大努力。

片中广东话、普通话、英语和洋泾浜夹杂,侧面阐释了人与人哪怕是亲人之间理解的困难。光是语言层面的“理解”,已经令人精疲力竭,但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惜代价地跨过困难,去理解一个人甚至一种文化?

近年来,好莱坞几部关注核心家庭的影片都备受关注。或者说,在政治极化、党派碎片化的今日,大众文化中婚姻或核心家庭,依然能起到再造社会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的作用。

《婚姻故事》(2019)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讲述了一对夫妇“美国式离婚”的散场故事,诉诸法律和诉诸感情,都逃不开撕心裂肺的难堪,一地鸡毛总少不了对孩子的眷恋。

《三块广告牌》(2017)的男女演员,双双获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奖。为惨遭杀害的女儿寻回“正义”,母亲看似用力过猛的以暴制暴,在控诉分裂暴戾现实的同时,也微妙地传达出一份温柔和哀痛,粘合住法律与正义之间的深深裂缝。

回想起《克莱默夫妇》(1979),这部在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的经典之作,开创了女性争夺家庭主导权的先声。

今天好莱坞的“政治正确”走得更远:“圣母玛丽亚还是处女就生出耶稣,人们要求女人必须完美无瑕,可耶稣他爸呢?根本就不露面!”

相较好莱坞的温情脉脉,世界级艺术大师、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1972)《婚姻生活》(1973)《秋日奏鸣曲》(1978)等影片,对婚姻和家庭的表现,带有沉重的灵魂负担。

《呼喊与细语》讲述姐妹间的自私与疏离;《婚姻生活》描摹了平静生活下夫妻累积的怨怼和消耗;《秋日奏鸣曲》中,女儿的审判与母亲的辩解交替进行,小心翼翼的对话掩盖着疯狂且神经质的焦虑和紧张。

伯格曼临终前有一种和解的愿望:与世界、记忆、家庭和解。“和解”的“执念”,不独属于伯格曼,也不仅仅属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

在亚洲,在美国,“断裂”无处不在。

家庭的“脆弱”催生了存在主义危机,也提供了令人沉溺的庇护。人们必须在家庭中确认自己的“身份”,而确认失败的同时往往体现出一种集体无意识。个人就像时代和家庭共同切割的片段,自己无力将片段组成一部全片。

最近,我正好在玩一款交互类剧情游戏《日落黄昏时》(2022),玩家需要替三位角色——父亲、弟弟、女儿做出人生抉择。

虽然被人吐槽是“PPT游戏”,“(画面简单得)有点像《看火人》(2016)”,但公路片风格和参与感很强。它和《看火人》一样,有令玩家重新认识自我的诚意。

“你只要学会把黑暗甩在身后,望向光明。”大众文化依赖“光明”,强行分配一个“好家风”的尾巴。

如果晦暗的过去根本无法呈现,那么“光明”的未来也就无从谈起。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