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 ? 在香港被扭曲的價值
IPFS
由於疫情關係,香港由二月開始停課,很多學校都安排了網上學習,而新學年暫時也未能以面授形式上課(即維持網上教學,但不明白官員為何要用這些詞語掩飾),但這個上課形式就浮現了“貧窮”這個議題。
這個議題無論在傳媒及網上討論區都有大量討論,傳媒討論的重點是一些基層家庭沒有基本上網設備及上網服務,這個我沒有異議,但對他們的攻擊倒也不少,或許是中港矛盾問題。
討論區的發帖,不少圍繞著對家庭居住環境的不滿,因為Zoom 令發帖人有比較,對居住環境不及同學產生自卑感。
不過,發帖人的居住環境不是想像的差,有幾個發帖人都是家住公屋,他們有足夠上網設備,但認為比住私樓的同學生活環境差,如是產生自卑感,希望快點回校上課,遠離這種物質生活的差距。
翻查房委會報告,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屋住戶人數略多於210萬人,公屋戶佔香港居住人口的比例很重,早前才說住公屋比住私樓好,不用捱貴租或把大部份的薪金作為供款,但同時又有一少部份人說住公屋自卑。
貧窮可分為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和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兩個概念,而香港絕大多數情況屬後者。
香港物業價格一直高企,即使家住私樓,不一定比公屋生好,相對居於劏房,居住在公屋已經算是不錯,租金較低,而且沒有迫遷情況,人望高處是好事,若然改善居住環境成為推動力是一件好事,但因而產生自卑感卻是無補於事,正如發帖人認為和中產同學居住環境有差距,但中產與富人有差距,一般富人與超級富豪也有差距。
有些時候,過份比較是極不健康,但香港卻經常出現。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