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全球化監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讀者來稿——在「雙十一」到來之際談論消費主義

全球化監察
·
·

作者:劉小貓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

一年一度的消費主義狂歡節又到了。當然,經濟低迷的當下,購物網站各種促銷活動其實應接不暇(有時一個月裡會碰到兩次),所以即使您11月15號才看這篇文章,也不妨把它讀完。


批判消費主義常常是不討好的——有讀者會皺眉:這是我們生活中少有的快樂啊。但別急,我不是清教徒,也不會勸大家做苦行僧。我也會穿漂亮衣服,用護膚品,痛飲美酒,去戲院看電影。而且,那些勸大家吃憶苦飯、把肉從別人餐桌上拿走、視享樂為罪惡的人,還要小心為妙。但也不能否認,有一些人,為了他們心中重要的事業(這事業到底值不值得,這裡不做討論),會放棄對金錢的追求,於是只好過著貧瘠的生活;但他們並不強求所有人也這樣做——恰恰相反,他們的事業是為了讓大多數人不過貧瘠的生活。當然這樣高尚的人在當下已經鳳毛麟角,能遇到實屬不易,我自己自然也不是。


本文並不是嚴謹的社會學/經濟學討論,只是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交流一下。那麼,先談談我反對的消費主義是甚麼。


首先是明顯超出需求的消費。譬如我喜歡吃大龍蝦,一次吃兩隻,只要不吃出腸胃炎,都無可厚非;但為了充闊佬,請五個朋友,點三十隻,吃不完扔掉,就是超出需求的消費。再譬如,我三年換一台車子,半年換一部手機——並非舊的不堪使用,而是新的能讓我獲得他人認可。


這兩個例子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促使消費的不僅是產品的使用價值,還有符號價值——用澳洲龍蝦、賓士和IPhone 12來彰顯財富、地位、品味……而且往往後者才是促成消費的關鍵考量。


其次是超出消費能力的消費。比如我全部存款只有五千元,但通過借貸(分期付款、信用卡、花唄、小額貸款——睜開眼睛這些廣告就撲面而來)就可以馬上用上價格一萬元的產品。當然不是說存款五千的人不配用一萬的產品,但我們真的需要這些昂貴的東西麼?


古典派放貸人的首要目標就是賺取利息,但高度發達資本主義下的借貸系統更起著促進消費的作用。資本家又不想給工人高工資,又需要大量銷售產品,就誘使工人預支未來的勞動力——金融資本和實業資本早已密不可分。


有人可能要反駁,就算是超出需求,但我願意啊,我就是喜歡這些符號價值。親愛的朋友,雖然你拿著自己的智慧手機下單,輸入自己設定的支付密碼,但這真的就是自由選擇麼?除去一些最本能的需求,我們每個人的喜好都是後天構建的。權威們(父母、教師、專家、領袖、報紙、電視、教科書)在不斷灌輸各種符號;無處不在的廣告背後是狡猾的行銷團隊在分析我們的弱點;我們讀一本小說、看一部電影時,往往又加強了對符號的膜拜。


那麼真正的自由意志又是怎樣呢?我認為,首先要建立超越消費主義的思考框架——對於有記錄的幾千年人類文明來說,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只是滄海一粟,尋找別的工具來詮釋我們的生活和行為並非難事。有了思想的工具之後就可以判斷:1.我是真的需要購買這件商品麼?2.是不是有其他力量向我灌輸了「我是真的需要購買這件商品」這一信念?如果1是確認的,那即使有2也不算太糟;如果1是不確定的,那麼2就很可能說明人掉入了消費主義的陷阱。


「但我只是渴望購物時帶來的多巴胺快樂啊,為什麼要考慮那麼多?即使掉入陷阱又何妨?」有人這麼問。


對個人來說,新聞上經常可以看到普通勞動者陷入借貸消費無法自拔的種種悲劇;即使超前消費額度在可控範圍內,背上債務的壓力也往往使勞動者更擔心失業,進而不敢對惡化的工作條件說「不」。如果大量勞動者處於這樣的境地,那議價的天平無疑就會整體傾向於資方。


人人消費過度,累積起來就會造成數量驚人的資源浪費。而如果人人把換手機(或其他本該耐用的產品)的頻率降低一些,則可以減少大量廢塑膠、重金屬和有毒化學品進入大自然。


至於多巴胺的問題,難道我們不能找到更無害的快樂麼?閱讀,戀愛,品味食物本身而不是它的符號價值,欣賞大自然,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談一談,難道不比點擊購物按鈕更令人愉悅麼?當然我必須承認,在一個工作佔據太多時間的時代,這些快樂確實是奢侈的——打破這種異化無疑和打破消費主義的神話一樣重要。另外我還忍不住要談兩句那些高尚的人,他們的快樂又來自於哪裡呢?我想,幫助他人擺脫苦難和壓迫——幫助勞動者取得應得的報酬,幫助受害人爭得正義,幫助無權者獲得權利,幫助弱者贏得尊嚴,或許也是一種快樂。


「但即使我們抗拒了消費主義,我們的能量也是杯水車薪啊!」又有人說。


確實,我們在這裡是少數,我們的呼聲和行動,對資本主義的巨大產業鏈來說是螳臂擋車。但改變往往是從微不足道處開始的,我們讀到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往往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高潮,而是從一系列微小的晃動開始慢慢積累。誰會想到一個瑞典中學生的單人抗議會演變成席捲歐美的新生代環保浪潮?關心生態系統未來的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完全有可能向明顯危害生態系統的消費主義說「不」。或許在某處,這種聲音早已不再微弱,只是我們處於滯後之中。


「但沒了消費,經濟不景氣,人民的生計怎麼辦!」一個發展主義者問道。


可是親愛的朋友,大量消費帶來的繁榮是虛假的。據樂施會的報告,2016年全球1%的富裕階層擁有的財富相當於其餘99%人口的財富總和;其中,全球8個超級富豪擁有的財富,相當於全球較貧窮的一半人口(36億人)財富的總和。生產越多,買的越多,只會使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窮人舉債消費,富人坐收利潤與利息。


所以,代替消費主義的,應該是根據人的真正需求來適度生產與消費。這種適度也意味著每個人在獲得足夠產品的同時並不需要花費如此多的時間來工作,這樣自然我們就可以從事其他使人快樂的事情!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