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受害者與人性的轉變:從《地雷區》看戰爭的代價
前言: 看了很多的戰爭電影,透過血腥的畫面或是電影當中人性的邪惡,讓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但是在電影中的場面現在還在發生,如烏克蘭,巴勒斯坦等地,我希望能夠透過電影當中人性的轉變,以及戰後的受害者又會是誰?以及為何戰爭的受害者,轉變成為戰後的施暴者?我希望讓人們意識到用談判取代戰爭,別讓鮮血染紅大地,也別讓脆弱的人民承擔戰後的一切。電影《地雷區》是描述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宣布投降,成千上萬德國俘虜,被丹麥政府強迫清除丹麥西海岸的地雷,因為當初德國政府認為盟軍會從這個地方入侵,所以埋下了約兩百萬顆地雷,但卻沒從此地登陸,所以需要這些德國俘虜去清除除這些地雷這樣一個故事。
戰爭給人性帶來的掙扎: 拉斯穆森中士
在《地雷區》中,拉中士一開始表現出時十分痛惡的這群德國戰俘,因為德軍佔領他們國家五年之久,對路過拿著丹麥國旗的戰俘隨意毆打。隨後拉中士被分配了一個任務,去清除斯卡巴半島上面的地雷,他帶著十位德國少年,前往沙灘上面拆雷,拉中士向這群少年承諾,拆完就讓他們回家,起初他對德軍士兵懷有深深的憎恨,不僅毆打他們,甚至無視他們的基本需求,在他們休息時用門鎖將門鎖住。這種冷酷的態度似乎源自對德國士兵的厭惡.因為他們被認為是戰爭中的「惡魔」然而隨著一次次的意外發生,中士開始在內心產生動搖。當看到年輕士兵們因地雷炸傷或喪命,他開始反思,並逐漸對他們產生同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士的態度逐漸軟化,他主動為上們們拿食物,與他們閒聊,甚至在他們面對危險時給予鼓勵,告訴他們「快要回家了」這樣的安慰之語。他不再只是冷酷的看守,而開始視他們為普通的年輕人,甚至與他們一起踢足球、賽跑,到這時,他不再將這群德軍少年視為敵人,而只是看到他們內心的純真,這讓他開始認識到,這些孩子或許和他心中定義的「敵人」截然不同。
然而,當他的狗在地雷區被炸死時,這一瞬間,他又回到了那個痛恨德軍的自己。他原本即將消融的仇恨再次浮現,讓他變得無法釋懷。中士的轉變反映出戰爭帶給人們的傷痛不易抹去,特別是當他們曾被視為「惡魔」的那些人,變成了善良的少年時,情感的拉扯更顯劇烈。若不是戰爭,這群少年與中士或許會成為朋友,而不是敵人。中士的掙扎道出了人性在戰爭中既矛盾又無奈的心境。
農場主的人性轉變:
農場主在少年們的拆彈附近生活,一開始她知道少年們一定會得不到食物,而故意將餵食給動物的飼料裡面加入了老鼠屎,當少年實在餓的不行了他們去偷飼料吃,吃完過後,都出現了身體不適的症狀,而她不知道的事,因為她的飼料而導致一名少年被炸斷了手臂,那名少年哭喊著:「媽媽!媽媽!我要回家」因為被迫在身體不適下工作,當拉中士向她問罪時,她開心得笑著說:「我可是讓德軍生病了呢!」,這邊可以看出丹麥全民都十分痛恨著德國人,有一天她的女兒,因為玩耍誤闖地雷區,她媽媽只好向這群少年求救,有一位失去哥哥的少年直接走進雷區,很幸運他走過去時剛好沒有地雷,所以順利將女孩救了下來,但是少年卻因為失去哥哥的絕望而走向了死亡的道路,幸運女神沒有再次眷顧著他,地雷將他炸得連屍體都看不見,這時農場主心態也改變發現他們是善良的少年,就是一群小孩子而非惡魔,他們不該屬於戰場,所以在少年們要被送去別的地雷區時,她跑出來送行,送別這些少年,「也送別在心中的對德軍的邪惡。」
電影當中的少年們
在二戰後期越來越多的孩子兵被派上戰場,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戰,最後還需要替德國政府背黑鍋,冒死去排雷,但是站在丹麥政府的角度去想,自己國家被德軍政府佔領了五年,還在自家們口埋地雷,不叫這群德軍去排,難不成要讓自己人去送死嗎?這群少年會暢談自己的夢想,他們始終相信拉中士會讓他們回家,但是在過程中太多鮮活的生命在他們眼前逝去,他們開始害怕,開始想逃離,但總是會有小夥伴拉住他們,拉中士也會鼓勵他們。從他們拯救小女孩開始就知道他們是善良的,他們並非惡魔,而是在戰爭的情愫之下,他們被迫成為了惡魔,他們的內心都是善良無比的少年罷了,但願世界沒有戰爭,「那群孩子也就不用冒著血肉模糊的危險去送死了,也不會因為戰爭而失去手臂,也不會因為戰爭而失去一切甚至是生命。」
戰爭所帶來的傷害:
在電影《地雷區》中,我們看到,戰爭的真正受害者往往是普通人,包括那些曾經受到德國攻擊的國家人民,甚至是德國戰俘本身。當戰爭結束,仇恨並未隨之消散,反而代代相傳。例如,電影中的那十位年輕的德軍士兵,雖然他們是戰俘,但他們的舉止和談話卻像孩子一樣,討論自己的夢想,表現出人性中的純真。他們會為別人的孩子挺身而出,甚至在受傷時也像孩子般呼喊著「媽媽!媽媽!」。這樣的情景令人深思:戰爭中的敵人,真的是我們所憎恨的那麼簡單嗎?
歷史上,戰爭一再發生,因為未解的怨恨。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簽下多項不平等條約,經濟受挫,民眾生活困難,這讓他們憎恨外國勢力,也使猶太人成為代罪羔羊。」在怨恨的氛圍中,希特勒得以崛起,帶領國家陷入瘋狂。隨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德國在世界各地施暴。然而,現在即使是和平時代,戰爭的陰影依舊無處不在。像烏俄戰爭和以巴戰爭,追根究柢仍與過去的土地紛爭、宗教矛盾和不平等的條約相關。歷史一次又一次地重演,仇恨和利益糾葛依然無法解開。
每當戰爭爆發,真正受害的還是無辜的百姓。無論在烏克蘭、以色列,還是其他戰亂地區,當炮火襲來時,無數平民百姓無處躲藏,有的流離失所,有的甚至在逃難途中失去生命。這些場景提醒我們,戰爭的傷痛始終深植於人心。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反思,如何才能終結這樣的循環,真正迎來和平的時代。
戰敗後的德軍戰俘真的沒有罪嗎?
《平凡的邪惡》 作者漢娜.鄂蘭說到:當時所有的德軍只是遵守本份執行命令,要認真清算德軍的罪過,他們的罪僅僅只是服從,而服從在當時是美德,我們並不能讓個體成為替罪羊,一個人並不是想做一名極惡之人才會去實施暴行為,惡行的發生往往來自於不思考,如影片中的中士,如影片中的農場主,以及整個丹麥體系,他們現在就跟當年德軍將猶太人送往火車上面的艾希曼一樣,將這一群德國俘虜,利用戰後之便將他們也送往了死亡的地方,因為戰爭的痛恨,不給予食物,不給予人道的對待。在中士的狗死掉之後,命令他們手牽手人體掃雷,他們的性命不如一隻丹麥狗,可笑至極。他們都被仇恨,被槍聲,被當初被奪走的自由而失去了理智,他們選擇放棄思考,「因為這樣能夠使他們輕易的將仇恨轉移到德軍身上」,認為他們所作所為只不過是為了服從丹麥政府的命令,但可笑的是這邊跟《進擊的巨人》所呼應到的:「負責這種壞人的角色就算退出了,還是有人會接替下去,」與艾連和萊納所說的:「我和當時的你們一樣罷了」見證過同樣的歷史事件的發生,將當初痛恨的惡施行在對方身上,追根究柢這些平凡的邪惡最終可能會在誕生成為一名惡魔,來將我們這個世界踏平。讓人類最終滅絕的一定是人類,因為從過去的種種戰爭來看,同種族之間的自相殘傷是很愚蠢的,不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我相信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之後,那群戰敗國都將成為艾連,想要奪回他們曾經的自由,被敵國「巨人」所奪走的土地,自家國民被殘忍的殺害,這些因素會使人們放棄一切思考,變成了「地鳴艾連」。
我們能否放下過去,去看待歷史所留下的點點滴滴呢?
在看影片的當下,我們若是站在被德軍所侵略的國家來看,我們一開始的就是那位中士,對於他打罵戰俘可能會覺得很暢快,對於那群戰俘吃了含有老鼠屎的飼料我們可能也會像看喜劇一樣覺得他們活該,該死留著惡魔血液的人,但當後面一件又一件的事情發生時,我開始學會思考,開始有了道德得內心掙扎,如同影片中的中士一樣,開始改觀,開始慢慢變好時,一場狗狗死掉的意外,又將我們拉回從前那個被憤怒沖昏頭腦的人,開始又憎恨,開始又想要讓他們代替狗狗死亡這類的想法,或是該死的德國人連排雷都排不乾淨,開始認為讓他們手牽著手渡過沙灘很合理,但是那個沙灘剛死過一隻狗,沒有人知道會不會地雷圖出錯,但思考卻擺在了命令的後面,執行的士兵和中士並沒有覺得不妥,連我們觀眾也覺得或者期待著他們有人會死亡,但透過後來的救小女孩事件發生後,我感覺我很內疚,雖然我沒有經歷戰爭,但是從歷史上,從書本上面都可以看到德軍的暴行,那為甚麼這個罪惡的種子卻像DNA一樣值入了每個人類的編碼之中呢?讓我們平凡的人都有了這樣邪惡的想法,但當最後看到中士履行承諾,將少年們送回家時,我們又很難過因為只有那四位被送回他們國家,其他像他們一樣的少年,懷抱著理想,也一樣再想像他們未來的樣子的士兵,卻在一個又一個的再拆炸彈中死去,有的被炸斷雙臂,有的被炸斷雙腳,有的直接炸沒了,連具屍體都沒辦法交還給他們的父母,那當他們以這樣的身軀回國後,他們的理想,他們的未來,只會被罪惡佔滿,他們會向下一代講述敵國的邪惡,他們會寫下這段悲慘的歷史,他們的雙臂再也長不出來,但是惡的種子,將會成長為新的軀體,不斷的繁衍,不斷地散播,不斷地讓人們戰鬥,直到人們回歸到原始時代。若沒有這些戰爭他們不會是敵人而是朋友,但如今這樣的事情依然存在,希望能夠透過這篇文章喚醒人們的理智,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是不知道戰爭的恐怖的,所以也希望年輕人別太過衝動,別動不動就想發生戰爭,「戰爭並不像電影片當中的衝鋒殺敵那麼的帥氣,而是年輕士兵像砲灰一樣,而內心殺人的罪惡感也會讓我痛不欲生,」在戰後又是我們這群年輕人替國家承受這樣的罪,讓「歷史從此刻停下吧!別再讓悲痛的歷史循環去。」
如果喜歡我的作品,歡迎支持,這是我持續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