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资本家们正准备挣脱紧箍咒
这个周末,曾经说996是福报的马云,再次冲上热搜。
因为在周末诸多金融大佬云集的最高端金融会议上,马云时隔7年再次参加,再一次语出惊人,不留情面的对传统金融业进行了抨击。
关于马云周末讲话的全文,大家自己网上搜
相比之前被网友一致性口诛笔伐来说,这一次针对马云的言论,网络上出现比较大的分化,既有抨击马云的,也有给马云加油助威的,可以说比较热闹。
之所以这次舆论有所分化,是因为马云这次抨击的对象,是同样被很多人比较讨厌的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
因为大家也都知道,银行业是利润最高的行业之一,也经常有人说银行业趴在实体经济上吸血。
所以这一次马云不留情面的抨击传统金融业,让一大堆网友为其叫好。
不过恐怕支持马云这番言论的人,并不清楚一件事情。
那就是马云之所以抨击传统金融业,并不是觉得韭菜们被收割得太惨,来帮韭菜们说话。
马云只是作为新兴资本的领头羊,在通过这样一番挑战传统的创新形象,来试图挣脱金融监管所施加在这些新兴资本头上的束缚。
可以简单看做是新兴资本,在与传统资本之间的一个利益博弈公开化的结果。
甚至马云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里,简单来说,就是希望监管少一些对他们的束缚,可以让他们做更多的“创新”。
但这些创新可能到最后无非就是多更多五花八门的割韭菜新花样。
因为资本是逐利的。
我们只要打开借呗,看到它上面写着每天万分之5的利息,一年算下来就是18%的利息。
这个利息不管怎么看,都不算是低的。
所以资本是不会做慈善,资本是一定要逐利的。
这是资本的本质所决定的。
所以不管这些资本家用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包装自己,他们所搞的这些创新,归根结底就是多了更多新鲜的收割韭菜的方式。
因为资本家所赚的钱,终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这是不变的本质,变的只是包装手法了。
所以我在看马云的这个演讲时,再看到网络上那些支持马云挑战传统的人,我不由有一种荒谬感。
因为我看到一群韭菜们,高喊着支持马云创新出更多不一样的韭菜收割机,来加大韭菜收割力度。
所以,这难道不荒谬吗?
虽然我也比较讨厌传统的金融业,我也认为其缺乏创新,老气沉沉,既不能真正有效降低风险,还运行低效,造成很大的资金冗余。
然而,我更加反感任何不把风险作为第一控制目标的所谓金融创新。
因为一旦这样的创新暴雷了,比如像前几年的P2P,或者今年的长租公寓,背后往往就意味着很多人的血汗钱就这样打水漂了,甚至有很多人将因为这种代价倾家荡产。
所以金融的风险控制永远是要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等暴雷了,马云就可以轻描淡写的将其称之为“创新一定要付出代价”。
但那些因为P2P暴雷而倾家荡产的人,在成为“代价”的时候,马云是否能慷慨解囊来为这样的代价买单呢?
即使马云贵为首富,他也没有这个能力来为P2P暴雷买单。
单单2018年P2P暴雷的总金额就超过了8000亿,波及用户规模超过1500万人。
而马云在最新的财富榜上,是以4000亿的身家贵为榜首。
但即使如此,就算让马云倾家荡产,也填补不了P2P这个巨大的窟窿。
既然如此,马云有什么底气和资格,去轻描淡写的说“创新一定要付出代价”,有什么底气去为这个代价“正名”?
马云在七八年前就提出过互联网金融。
这次会议上,马云提出一个所谓的互联网金融的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基于大数据的风控。
他认为按照这个标准,P2P根本不是互联网金融。
然而2015年互联网金融之风刮起的时候,无数P2P平台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时候,当时也没见马云站出来说P2P不是互联网金融。
现在等这个P2P雷爆光了,才来轻飘飘的说P2P不是互联网金融,把所有锅都甩给P2P,然后甩给“是其他地方出问题”。
反正不是互联网金融的错,不是创新的错。
为何?
因为马云自己现在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带头人。
这是关乎到他的切身利益,他当然要为互联网金融“正名”啦。
诚然,我赞同不能因为P2P就把整个互联网金融给否定了。
这种一刀切,也是错的。
但我反对,互联网金融就可以把P2P完全剥离出去,所有错都是P2P的错,而不是互联网金融的错。
实际上人们应该想的是,互联网金融为什么会诞生出P2P这样的问题。
如果都像马云这样回避这个问题,简单认为P2P跟互联网金融没关系。
那么未来还将在互联网金融这片缺乏监管的土壤上,诞生一个又一个包装着创新的“地雷”。
别的不说,就说现在最火热的区块链吧。
当前有多少互联网金融是打着区块链的旗号,在做一个又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概念噱头,在忽悠着投资者,砸入巨资,圈走一波又一波的钱?
每每在这样创新的最前沿,都是监管最薄弱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最容易造就各类骗局,吸走无数投资者的血汗钱。
虽然并不是所有创新都是以圈钱为目的,但我们需要看到,的确是有很多这种创新,就是专门钻创新前言的监管薄弱,来大肆圈钱骗钱。
层出不穷的空气币就是很典型。
当然,马云也可以一句话就说这种空气币只是庞氏骗局,不是互联网金融。
反正有错的都是其他地方,不会是互联网金融有错。
这种思维,我想应该是不太正常的。
其实任何新鲜事物都是双刃剑,我们要正确客观看待互联网金融,就需要承认互联网金融自身存在的利弊。
而不是一味鼓吹好,而把不好的全部从互联网金融身上剥离。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只有好,没有不好的。
虽然马云自己搞互联网金融,但也不能因为爱屋及乌,就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完美无缺的。
互联网金融如果想更加稳定健康,并且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监管是绝对不能缺位的。
而不是马云所说的,要多重视发展,降低对风险的重视。
在马云这次讲话里,我最反感的是他说的一句话。
马云说,我们的问题“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的风险”。
马云意思是,我们缺乏成熟金融生态系统,因为我们的金融是刚成长的青春少年。
所以像欧美国家的“巴塞尔协议”是用来治疗欧美金融这个老年人的药,并不适合我们这个青春少年。
马云言下之意,就是要放松对青春少年的监管,放开手,让他们勇于创新,让他们勇于去闯。
不能用欧美国家那一套风险控制措施,来给我们自己束缚。
然而,我个人认为马云这段话是大错特错的。
因为虽然我们的金融业发展历史,的确比欧美国家要短很多。
但严格来说,我们的金融业也不是什么青春少年了。
在上世纪90年代,那会我们的金融业刚刚诞生,那才是我们金融业的青春少年时期。
那个年代,我们的金融业的监管,就是马云所期望的那样,可谓是“放手一搏”,让人们大胆去试,大胆去闯。
结果呢?闯出什么名堂呢?
闯出了90年代的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
还比如,90年代我们的银行混业监管,这个够宽松了吧,当时基本就没管,没任何束缚,银行想做什么都可以。
结果呢?
当时的银行混业经营不如说是混乱经营,各类金融机构野蛮生长,各种资本市场的原罪与人性的贪婪表露无疑,诸如挪用客户保证金、内幕交易、老鼠仓等,层出不穷。
在我们金融业的青春成长期,我们也经历过蛮荒期、经历过叛逆期,也因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和损失。
因为有这些经验教训,我们才逐渐建立一套我们自己的金融业风险控制体系。
最终才有我们当前整个已经有些步入中年的金融业。
没错,我们的金融业早就不是马云所说的青春少年了,不说欧美这种迟暮老年人,但至少也是中年人了。
我们当前A股市场总市值已经超过70万亿元,债券市场也超过90万亿元。
而我们的GDP也才100万亿元。
从规模和体量来说,我们的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是十分之高,早就不是“人畜无害”可以随时关闭的青春少年时期了。
而是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巨大社会问题的庞然大物。
所以我们的金融业不能乱。
这种情况下,对金融的监管,我们不是太严,也不是太松,而是不到位的问题。
虽然,我们当前这套金融业也仍然有许许多多不完善的地方,有许多令人诟病的地方。
但至少,我觉得有一点我们没有做错。
那就是从2018年开始,我们就在不断强调把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作为金融领域的第一要务。
这种风险控制意识和措施,是必要的,是绝对不能缺失的。
结果马云却在说我们不需要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
这让我都有点怀疑马云的用意是不是端正的了。
我对金融资本市场,还算有一些研究。
我很清楚,金融行业这个作为现代资本最集中的行业里,实际上是“最贪婪”的行业。
基本上人性的贪婪,会在金融行业里体现得最淋漓尽致。
而资本在金融行业这个放大器里,更容易为了逐利,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可以这么说,只要对金融行业放松监管,那么就是打开潘多拉的盒子,金融资本迟早会把整个社会的财富席卷一空,制造出无数韭菜收割机,来收割韭菜。
这一点看看美国的金融历史就知道了。
我在10月20日的文章里,也跟大家分析过美国金融历史上,围绕着银行混业经营的松开和收紧循环。
银行混业经营,简单说就是允许商业银行使用储蓄资金,来进行跨业经营,比如同时证券自营交易,简单说就是用储蓄的钱,来进行炒股和投资。
在1929年,世界金融史上,还没有混业经营的概念,当时银行就是全能银行,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国家对银行金融的监管是极少的,因为当时崇尚自由市场。
结果1929年大萧条爆发后,银行跟韭菜一样成批倒闭。
1933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调查华尔街究竟在大萧条里扮演怎么样的一个角色。
后来调查结果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商业银行在证券市场的深度投机是导致1929年股票市场彻底崩盘的重要原因。
银行混业经营,动用储蓄的钱去炒股,本质上就是借钱炒股,是一种加杠杆的行为。
在行情好的时候,可以成倍放大银行的利润。
但在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这也会导致银行出现巨额亏损,最终倒闭。
风险和利润相伴,是金融业永恒不变的真理。
但资本是贪婪的,金融行业作为资本最集中的领域,是最贪婪的行业。
这使得为了追求利润,一旦缺乏监管,这些资本会忘记风险,就跟马云一样,视风险为无物,认为一切可控。
这是资本逐利本质所决定的。
后来1933年,罗斯福签发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该法案禁止银行包销和经营公司证券,只能购买由美联储批准的债券。
这是世界金融史上,首次对资本做的一次严格束缚,加上了紧箍咒。
但是这样的紧箍咒,会让资本极其难受,因为让资本少赚了很多钱。
所以从1988年开始,美国的商业银行花了巨额资金不断去游说美国,试图废除这部法案。
最终在1999年的时候,美国新的《金融服务现代法案》出台了,直接允许美国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混业经营,实行全能银行模式。
而这也就给后面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正因为1999年,美国再一次全面允许银行混业经营,最终才会导致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
2008年,美国第四大银行雷曼兄弟倒闭,就是因为它动用了太多资金进行投资,这使得其在2008年的崩盘里,因为巨额亏损而不得不倒闭。
于是,2010年美国再次出台沃尔克规则给美国银行约束,不让美国银行混业经营。
但过去十年的美股大牛市,让美国商业银行看着气势如虹的股票市场干瞪眼,瞪到眼红。
这使得这些银行资本,过去十年一直在不断游说美国放松这个监管。
直到今年6月份,美国才稍微放松了沃尔克规则给美国银行约束。
所以说,历史总是在不断循环。
资本的贪婪逐利,导致其容易忘记风险。
↓
风险控制缺失,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
危机爆发后,才想起来应该给资本加上紧箍咒,加大监管。
↓
危机过后,好了伤疤忘了疼,放松对资本的监管。
↓
资本的贪婪逐利,导致其容易忘记风险。
↓
循环。
就是这样的一个循环,在过去上百年的世界金融史上不断上演。
这才是导致世界每隔十年左右,就会爆发一次规模大或者小的区域经济危机,甚至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发生,本质来源于人性的贪婪。
因为人是主导人类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
这种情况下,你说怎么能相信马云这套“只要发展,不需要风险控制”的典型资本家说辞?
就说在这次会议上,被马云讽刺为老年人药物的“巴塞尔协议”。
本质上来说巴塞尔协议,也是加在资本家头上的一个紧箍咒。
巴塞尔协议有三大核心内容:最低风险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内部评估过程的市场监管。
如果我们连巴塞尔协议都不要,岂不是说我们的银行连最低风险资本要求都不需要了?
那么马云为什么要抨击巴塞尔协议呢?
因为如果按照巴塞尔协议的内容要求,或者说就是按照我们的监管要求,蚂蚁的金融业务都要接受严格监管。
其中就包括银行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如果我们真的没有了这些限制,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蚂蚁的猛烈膨胀。
所以,看到这里,相比你就明白为啥马云要在这次会议上,把传统金融抨击的体无完肤。
这是新兴资本跟传统资本的一次博弈公开化,为的都是各自的利益。
只不过按照马云的这个说法来推演未来的话,可能按照马云的做法,我们连韭菜根都不会剩下,而传统金融至少还会留个韭菜根。
所以资本家,终归眼里还是只有资本。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被这些资本家的言论所迷惑。
我们并不是资本国家,所以,对于这些资本,我们不是应该放松监管,而是应该把那些紧箍咒多加上一些。
欧美国家是资本国家,所以他们对束缚这些资本并没有太大的能力,所以才会让“沃尔克规则”这样的紧箍咒时紧时松。
因为你不能奢望资本去自己束缚自己。
这才使得欧美国家总是周期性出现金融危机。
但我们不一样,我们并不是资本国家。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给这些资本更多束缚,不能给他们打开潘多拉魔盒的机会。
我想,我们应该是有这个意识的,所以才有下面这个新闻。
人性是贪婪的,资本就更加贪婪了。
不要去奢望资本可以放弃利润。
资本为了利润最大化,可以做任何事情。
现在这个资本的力量,已经深入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使得,我们更加需要警惕资本的力量,一定要监管到位。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