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菜重炒,蹦出新滋味:混成彈性課程模式(HyFlex Course Model)

Dr. Soonlin
·
·
IPFS
·


摘要

隨著疫情的過渡,緊急推動的線上教學可能難以應對外在環境條件的變化,以及來自各方學生源源不絕的學習需要。本文用五個問題,帶您初步瞭解目前國際上興起的課程新模式:混成彈性課程模式(Hybrid-Flexible Course Model)


一、什麼是混成彈性課程模式(Hybrid-Flexible Course Model)?

這個概念說新也不新,說舊也不舊,美國高等教育資訊化協會(EDUCAUSE)在2010年便提出相關基礎介紹,當時網路環境正逐步成熟,大規模線上開放的課程模式(MOOCs)也還在醞釀中。時至今日,在高速網路、智慧教室、線上平臺、課程錄直播應用的外部條件發展下,年初的疫情衝擊,加速了課程模式的變革,混成彈性課程(Hybrid-Flexible Course,或是HyFlex Course)也再次出現在我們眼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今年三、四月連續發佈了幾份關於彈性學習說明與指南(Handbook on Facilitating Flexible Learning during Educational Disruption; Guidance on Flexible Learning during Campus Closures),裡面也總結了包括網路直播、線上互動、磨課師學習、以影片為主的翻轉教學、小組學習等教學方法和案例,介紹了線上(online)、彈性(flexible)的角度,從設計、方法、內容工具、活動、到成果評估,作為疫情影響下師生課程教學的相應參考。這時,因應疫情的停課不停學,是以偏向線上、遠端教學的角度來切入。

EDUCAUSE、舊金山州立大學、杜佩奇學院等相繼在國際高教社群中提出混成學習(Hybrid Learning)、混成彈性課程(HyFlex Course)相關概念。簡單來說,混成彈性課程是一種結合面授(face-to-face,F2F)和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的教學模式(如圖1),課程內容與活動都能讓學生以到場參與(in person)、線上同步(synchronously online)、線上非同步(asynchronously online)方式取得或參與。混成彈性模式著重於學習選擇上的彈性,提供以學生為導向的多型態學習經驗(student-directed multi-modal learning experience),也讓課程進行的方式更多元。

圖1、混成課程光譜

二、混成彈性模式如何實施?

HyFlex模式要求教師重新思考、重新設計如何讓學生能有效與教學者、內容、同學一起參與和互動。那要如何實施呢?我們可以簡單從三分面來看:

1. 課程資源:在HyFlex模式中,所有的課程資源都需要上線。不管學生選擇如何參與課程(親自到場、線上同步、線上非同步等),都要能夠取得課程提供的學習內容、工具,此外,現場與遠端的師生都能夠相互分享文件、動畫、音檔、影片等資源。

2. 課程活動:有一部分師生可能在實體教室上課,遠端學生在參與直播課程時,HyFlex課程模式需要提供線上討論區、聊天區,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交流,必要時讓指定或全部遠端的參與者開啟視訊和語音,進行及時互動。教師在課程中發起的點名、投票、隨堂測驗等即時活動,也需要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在共同的視覺化畫面中同步呈現出來

3. 課程指引:有些學生會需要修課的服務支援,例如登入課程說明、影片工具使用、平臺應用介紹等。相應的素材與步驟指引必須事前準備完善、提早發佈,並且讓這些內容隨時可被取得,例如將教學影片上傳到永久保存的線上空間、線上平臺提供能互動的新手指引等。


三、為什麼需要瞭解混成彈性模式?

大專院校平日的教學運行,有可能會受到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健康危機等外在、難預期的因素影響。2020上半年的疫情衝擊,讓師生無法正常返校,課程運行方式大受影響,迫使許多學校教師倉促地使用不熟悉的平臺工具,快速開展線上教學,就是正在發生的實際場景。

而基於過去半年倉促實施的線上教學,國際上已有不少專家學者提出反思:緊急狀態下的遠端教學(Emergency Remote Teaching)不等於有效的線上教學(Effective Online Instruction)。隨著校園的逐步開啟、教室面授教學的回歸,學校和教師將面臨環境健康、預算經費、往返差旅等許多存在不確定性的問題。

在應對師生所處環境不同,且學校教學、學習、研究仍需要持續推進的挑戰下,HyFlex模式提供了相對彈性、多元的路徑,讓學生可以選擇、自行選擇、持續學習、學會學習,才是不停學的核心精神。


四、實施上會有什麼難點?

在實施混成彈性模式的過程中,會有以下六個常見挑戰。

1. 科技與課程間的融合:科技的選用和使用,必須要能對應課程的需求,維持穩定的運作,確保使用者(教學管理者、教師、學生等)能在需要時取得、運用,且能持續維運和更新。

2. 對所有學生的支持度:學生所擁有的軟硬體、網路等環境條件可能都不同,要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取得URL、載點等路徑,並能隨時取用需要的指引和説明。

3. 教師的適應度和能力:多數教師可能對於線下的同步教學(例如:F2F)比較熟悉,但對於線上同步(例如:直播、廣播)、混成教學(例如:在實體教室面授,同時直播出去、和遠端學生互動)需要再學習、練習。而有些老師在非同步教學(asynchronous teaching)的內容和活動設計上,可能也需要累積更多經驗。

4. 確保課程資源可取得:課程資源需要先數位化(digitalisation),並上傳到所有學生都可以取得、取用到的網路空間,降低實體教具的限制,同時提高資源的使用者觸及率和重複使用性。

5. 課程建設和修課規則:傳統課程主要在實體教室中進行,根據教室大小或教師狀況有修課人數的限制,對於學生註冊、選課、上課的方式和時數也有既定規則,需要因應模式有所調整。

6. 對於新型模式的偏見:混成彈性模式的實施效果,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學生自主學習態度、動機、行為。此外,學校管理者、教師本身如果對於這樣的教學模式有過多不信任,難以上下一心齊力推動,會對混成彈性模式的實踐有根本影響力。


五、對教與學的啟示?

從學習角度來看,HyFlex模式提供教學和學習的彈性,旨在降低學生接觸到、參與課程的門檻,盡可能讓所有學生透過自己選擇的方式,取得有用得資源、進行有意義的學習,進而改善學習體驗,達成學習目標。目前美國的密西根大學、舊金山州立大學、加拿大的寒武紀學院、比利時的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中國的浙江大學、上海開放大學等學校都正在探究、實施不同程度的HyFlex Course。

從教學方面而言,HyFlex模式有課程設計上的彈性,但也是對課程建設、教師能力的挑戰。目前國際上的線上課程教學評估指標,例如Quality Matters(QM)的高教課程建設評估指標、復旦大學和QM聯合發佈的FD-QM指標、美國全國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的線上教學者能力指標中,也有相對應的維度和要求。學校可以至少從F2F、Synchronous Teaching、Asynchronous Teaching三個面向來檢視現在的課程和教學,並為不同能力特質的教師規劃、展開有系統的主題專業培訓,提升需要的知識能力,建立新型教學人才團隊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筆者與研究團隊的經驗與觀察,HyFlex模式不見得適合所有課程,例如需要在實驗室、臨床環境、特定場所(像是電影院、古蹟、河流沿岸等)進行的教學,這些課程和訓練仰賴於同步、實際的親身參與,才能有較佳的學習經驗和效果。


( ̄(工) ̄)


延伸閱讀

What makes learners a good fit for hybrid learning? Learning competences as predictors of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in hybrid learning space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the HyFlex Course Model

Hybrid-Flexible Course Design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r. SoonlinLive smarter and simpler! 學術出身、業界打滾、體驗人生 BD x PM x Consultant Email: shawnsunlin@gmail.com FB: Dr. Soonli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職場47】加班難加薪,傷身又傷心

【職場46】拼命工作,不如聰明懶惰

【職場45】無所事事,讓生活和工作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