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八十後大叔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書籍故事】馬仕睿 豎排書是很自然的事

八十後大叔
·
·
北京平面設計師馬仕睿說,哪怕十四億人中只有一個人願意嘗試甚至喜歡豎排閱讀,就值得為他提供這樣的閱讀機會。
《京都歷史事件簿》

馬仕睿是北京平面設計師,200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05年與太太開設獨立設計工作室typo_d,從事出版領域的書籍設計。他從小便十分迷戀看漫畫,當時內地的翻版漫畫,都是將日本的豎排左翻漫畫強行改成橫排右翻來出版,於是經常出現左右對頁錯位或者文字與對話方塊不配合的問題。「我想這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橫排與豎排的衝突。」不過正規渠道下,他卻只能接觸到橫排文字。 

讀初中時,他瘋狂地愛上金庸小說,正巧同學家中有一套港版《天龍八部》,他便借閱一個暑假,讀完整整五本繁體豎排。「開始閱讀時很辛苦,但卻總覺得這些艱澀的繁體字與豎排,能將我和那個武俠世界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假如我有豎排情節,那一定是這樣種下的吧。」他說中國的漢字從篆書時代就以豎排為格局,在從上到下、從右至左的順序中演化完善,字都是為豎排造的,其實早已涵蓋太多內容。再者,他深受日本文化和香港文化影響,在他眼中,豎排書是很自然的事情。

「中國古代的書都是聖賢之言,中國人讀書少思辨多信服,一邊讀一邊點頭,信之鑿鑿;外國人多質疑,一邊讀書一邊搖頭說NO。本來兩個體系都是自然而生,各有各的道理。如果一個中國人讀書時滿懷敬畏、對書中內容深信不疑,但一邊讀一邊隨著橫排文字不停地搖頭,我想肯定會精神分裂。所以我想豎排的中文書一定有存在的必要。」

《紅地起烏衣》內頁

當然,他補充說,「豎排閱讀起來會比較慢,這也許是一個客觀事實,人的眼睛構造本來就是左右橫向移動更快捷,上下移動會較慢和費力。但我覺得這並非關鍵,因為書的種類實在太多,適合追求閱讀速度的書自然最好橫排,有些書不需要讀得那麼快,甚至就是需要邊讀邊體味的就不妨豎排。」

他說自己不是想在國內「復興」豎排書,「我只是討厭單一粗暴的標準模式。我希望豎排的中文也可以存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給人去選擇,大家也給自己機會去嘗試,也許會喜歡上豎排也不一定。」畢業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做仿真複製畫的圖錄,當時他已經開始做豎排的版面。後來成立獨立工作室後,馬仕睿一邊做橫排書籍,一邊也嘗試做豎排書籍。

十多年來,他做過不少部分豎排的書籍,完全豎排的也有好幾本,除了五本故宮博物院系列出版物,也為內地主持人汪涵做過一本關於民間手工藝的豎排書籍《有味》。2014年,他設計過一本關於京都歷史的書籍《京都歷史事件簿》,也是完全豎排的書。「我覺得對日本歷史這部分內容感興趣的人,是會願意嘗試閱讀直排文字的,所以會以簡體豎排的形式出版。」

《知日‧太喜歡漫畫了》

2013年,他將《知日》雜誌日本漫畫特集《知日‧太喜歡漫畫了》七成內容做成豎排,「我想做給有日式漫畫情節的人,豎排會比較親切。」同時他也有意識地在每期《知日》雜誌中規劃出一個豎排的部分,打橫閱讀,希望逐步滲透這樣的閱讀方式。

「雜誌的版面較自由,所以會有不少豎排的文本出現,但是整體豎排量超過三成的應該幾乎沒有,我在內地也沒有看到完全豎排的雜誌。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豎排是為國學、傳統題材或古籍出版等而配備,像『時效』性比較強的雜誌出版更加不能選擇完全豎排。但為了傳遞感受,設計上採用部分豎排是很平常的。」

《知日》作為雜誌書(Mook),是一種新的閱讀體驗,比起傳統書籍靈活多元,相對於雜誌又集中深入。「我想它算是剛開始,未來會有很多類似的Mook湧現,設計上也有很大空間去實踐。Mook或雜誌都是連續性的,更適合系統地推行某些觀念,可以從這方面開始去默默地影響大家,可能比單獨出版一本書籍更有效果。」

馬仕睿說,國內出版商認為做豎排書籍是非常冒險的事情,通常不太願意嘗試,而且絕大多數人都覺得沒有必要去閱讀豎排文字,畢竟早已習慣橫排文字。「國內對豎排書籍的接受程度是很低的,絕大多數人都讀不慣豎排。但不習慣不代表不能習慣,中國字豎排幾千年,強制橫排幾十年而已,就都說自己讀不慣、看不了豎排。

他說,哪怕十四億人中只有一個人願意嘗試甚至喜歡豎排閱讀,就值得為他提供這樣的閱讀機會。

·原文見於2014年《號外》雜誌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