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兩則(一)
公共討論
讀了王爾德的The Soul of Man Under Socialism,一說這篇文章是聽了蕭伯納的演講後有感而發,一說是讀了克魯泡特金之後受其影響寫成,且聽聞一開始此文發表時,為了不那麽「惹是生非」,把題目改成了The Soul of Man才得以問世。雖然不少人總給王爾德對「社會主義」的解讀扣上「唯美主義」的帽子(quite condescendingly),但我始終欽佩他旺盛的生命力,這也不禁使人聯想到同世紀早他幾十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論戰文章裏即便譯成外語依然刀光劍影的文字,諷刺或許不如王公子靈巧,但其生命力卻更加堅韌、持久。
但無論是王爾德、蕭伯納,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們似乎可以一直說下去、寫下去、辯下去,從不擔心會耗盡話題、用盡力氣,也從不懷疑自己發起和參與討論的意義。其實不止他們,還有與他們並不對付的Max Nordau、謝德林、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及願意刊發他們文章、作品的編輯、出版商,和無數帶著熱情去閱讀和思考的讀者,他們都有一個信念:這些聲音是不可或缺的,這樣的討論是有意義的。
就算有19世紀風雲變幻的歷史背景作證,也無法不讓人懷疑,相比於19世紀的英國和俄國,如今的我們難道真的缺少在公共領域開啟對話、辯論的 「契機」麽?如果單從量上看,我們生活中能拿來說道說道的東西應當同信息總量一道爆炸。可下場就是我們無法分辨哪些東西是重要的、哪些並不是那麽關鍵,從而我們會把精力和生命傾註在一個個陷阱、幻境和細枝末節裏。我們自身卻也感覺有些不對勁,為什麽會不幸福,為什麽找不到意義。或許因為,我們被大量信息和操縱信息的權力迷了眼睛,分辨不清哪些是真正重要的、能夠給我們帶來真實感受和意義的東西;甚至有時我們連分辨的機會都沒有。
如果換個角度,從表達形式上來看,在19世紀的公共領域裏,文字毫無疑問是絕大多數意義的載體。而如今,因為人與語言文字的親密關系,人找不到意義,文字自然也就失去了意義,有些新的載體出現,但能否足夠補上文字失去的那些,目前來看,似乎並不能。
寫作和感受
寫作總是個艱難的過程,王安憶說寫作的人體力要好,因為寫東西是很花力氣的。其中滋味,我想我是嘗到了一點,力氣是花出去了,但卻幾乎沒有寫出來任何我覺得滿意的東西。
起初隨便寫的時候,也浮躁得不成樣子,如今想來那時應當算不得是在寫作。後來沈穩了些(有時依然浮躁),對寫東西這件事有了自己的想法,於是就陷入長久的失望之中。因為我沒有能力寫成自己理想的樣子。我是想著,寫出來的東西首先要從頭到尾能捋順了,其次把繩頭尾一圈,圈出來的空當裏得有分量,但一有了分量,往往就會不知不覺地變得與人疏離,冷冰冰得沒煙火氣,所以文字還要平實、幹凈、親切。目前,自我感覺勉勉強強能做到不再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但分量還是太輕太淺,可文字不知是為了掩飾還是誇大這一丁一點的分量,總會虛飄飄地擺出一副空架子來。
而之所以會這麽想,是因為我認為寫作應當記錄並傳達真實的、重要的感受,從而讀者能夠從感受到體驗,再到之後的價值、批判、討論和意義。做到以上三點,寫作才能有真情實感,才能夠奢求意義。
想到自己這些的時候,同時也意識到這些問題並非我獨有,應當是如今許多寫作的人都苦惱的。眼下,即便是非常欽佩的作者/媒體,有時也會寫得太空或太遠,讓人很難抓住些什麽。有時甚至會想,這是不是某種不得已的自我掩飾,是環境所迫以至於成了習慣。
但是即便如此,我仍認為寫作絕不應該剖離感受,because feeling is the most powerful channel, only through which can writers in the public sphere become, though unacknowledged, legislators.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