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林泉忠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歐美夾擊北京的「黑色星期四」——《歐台政治報告》與拜登「保衛台灣」的效應觀察

林泉忠
·
·

正當北京許多媒體仍然基於9月9日(美國時間)的「習拜通話」以及「習拜會」有望於年底前舉行的傳聞,一廂情願地「正面」解讀為中美關係進入「小陽春」之際,殊不知隨即遭遇一個個「負面」新聞的無情打臉。尤其是10月21日「黑色星期四」當天來自歐洲與美國的「兩面夾擊」,「瘋狂」碰觸中國的「核心價值」——「台灣主權問題」,堪稱拜登上台以來聯手民主盟國,推動「制衡中國」的一系列政策中,最具衝擊力,也最具歷史性的一次,而且一切才只是開始。

此次歐美同步夾擊,不約而同地直接觸及北京最為在意的核心問題,不僅彰顯了北京與歐美之間的關係歷史性地進一步惡化,也突顯了中國在應對拜登聯手歐盟成員等民主國家對付中國的新策略,儘管摸索了大半年,現階段卻仍然處於不得其門而入的被動窘境。

歐洲提升台灣地位的衝擊

10月20日(當地時間晚上,香港時間已是10月21日),歐洲議會以580票贊成、26票反對、66票棄權,壓倒性通過了首份《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報告呼籲歐盟應該深化與台灣的伙伴關係,包括啟動與台灣雙邊投資協定(BIA)程序,並建議「歐洲經貿辦事處」(European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更名為「歐盟駐台灣辦事處」(European Union Office in Taiwan)。這份報告又對中國大陸持續對台灣的「軍事挑釁、施壓、突擊演習、侵犯領空和虛假情報活動」表示嚴重關切。

毋庸置疑,歐洲議會之所以通過這份史無前例的報告書,是基於會員國彼此互相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根據10月21日發出的新聞稿,歐洲議會是將台灣定位為——「歐盟在印太地區的關鍵伙伴和民主盟友」。如此認知,亦可從來自歐盟多國的議員在會議上的發言得到印證。

歐洲議會透過此次報告,表達了對「民主台灣」的支持,其實也折射出對「專制中國」的不滿。近年來,歐洲議會也通過了多次決議,指控北京「逼害新疆維吾爾族人民」、「鎮壓香港民主」。近來,北京加劇對台灣進行「反台獨」的「軍事騷擾」,進一步加深了歐盟對「下一個是台灣」的危機感。

然而,倘僅停留在北京對疆、港、台政策的不滿,恐怕還不足以促使歐盟各國聯手起來,通過這份無疑將會激怒北京的報告。其實近年來,北京展現的「戰狼外交」,以及以經貿力量作為武器,來「威嚇」歐盟國家(譬如取消捷克鋼琴訂單,以「懲罰」捷克國會代表團訪台),甚至大動作制裁積極就中國民主人權問題發聲的歐洲議會議員,早已點燃歐洲議會的怒火,也因此成為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批准程序的原因之一,這些應是不可忽視的內外背景。

其實,歐盟向來對恪守「一個中國」的既定政策,表現穩健,也沒有美國《台灣關係法》的約束。因此,歐盟成立以來,在處理與台灣的關係上,一直限定在「非官方」的經貿與文化交流的層面。然而,此次歐洲議會通過強化與台灣關係的《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卻是以「政治關係」冠名,顯示如同美國一樣,歐洲也有意提高台灣的地位,將台灣視為一個「政治實體」。如此一來,將會如何刺激北京的敏感神經,不言而喻。

拜登再言「保衛台灣」的深意

無獨有偶,對北京而言,「黑色星期四」的衝擊,不止來自遙遠的歐洲,當然還有中國一向最步步為營的美國。

同樣是10月21日,在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總統拜登在CNN電視節目上,就主持人再三詢問「如果中國(大陸)攻擊台灣,美國是否會防衛台灣?」拜登連聲秒答「Yes, yes!」,並進一步明確說明:「是的,我們有承諾那麼做。(Yes, we have a commitment to do that.)」

其實,拜登早在兩個月前的8月19日,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專訪節目中,就將台灣與日本、韓國等相提並論,以表達美國對台灣也有「神聖的承諾」。筆者其後在《明報》觀點版發表的評論文章,毫不含糊地指出拜登的言論「並非失言」(參閱〈當美國「協防台灣」的潘多拉盒子被打開之後〉,8月23日)。此次拜登「再三」的清晰表述,亦並非拜登政府改變政策,而是再次印證了「必要時保衛台灣」,其實早已經成為美國政府內部的既有共識。

就拜登的此次言論,白宮發言人再次「出面澄清」美國的「立場不變」。許多媒體又將之解讀為發言人又無可奈何地再次為拜登「滅火」,其實不然。

就筆者的觀察,拜登既沒有「失言」,白宮發言人也不是在「滅火」。換言之,拜登政府既定的中國政策,仍然是美國的「一中政策」、「三個公報」、《台灣關係法》、對台「六項保證」,仍然不支持「台獨」。同時,美國政府也開始不再忌諱而明確地說出對台灣的「承諾」,包括「一旦中國大陸攻台,美國將會保衛台灣」。在拜登的理解上,應可解讀為如此「承諾」早已是歷屆美國政府的共識,只是不輕易明言說出,以維護一貫堅持的「戰略模糊」思維。

即使如今拜登乾脆利落地明言會「保衛台灣」,只要不放棄維持「反對台獨」的立場,並不意味着美國政府已「完全放棄戰略模糊」,而僅可解讀為只是升級為「2.0版戰略模糊」。之所以要作如此範圍的調整,顯然是華府判斷是時候對北京發出明確的信號,以牽制北京對台灣有更進一步的軍事行動。

歐美「聯手」下階段的觀察焦點

既然早已是「既有的內部共識」,如今拜登親自「說清楚、講明白」,並不意味着美國對台海的戰略部署即將進入全面重新調整的階段,但是會直接影響今後美國與盟國共同研議如何「聯手保衛台灣」的對話與合作。「聯手」的對象,包括美國在印太地區「最重要的盟國」——日本,「三四五中國包圍網」中的AUKUS三國聯盟(軍事合作)、四方機制(軍演部分)、五眼聯盟(情報共享),以及已有「北約」關係、如今願意主動站出來的歐盟。

至於歐洲議會通過《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的影響,亦不宜過度解讀,下階段的觀察重點有二。其一,此次歐洲議會的決議,本身並不具法律約束力。歐盟並沒有放棄「一中政策」,對台關係的強化,現階段不會從傾向視台灣為一個「政治實體」的認知,在可預見的未來,進一步升級到邁向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的方向。更為重要的是,歐盟各國如何調整對台政策,是由各國自己決定。

其二,歐洲議會通過這份報告,確實意味着歐盟落實報告呼籲,將駐台機構更名為「歐盟駐台灣辦事處」的可能性極高。除了需關注今後是否會在部分歐盟國家引發骨牌效應,而將其駐台機構也「正名」為「駐台灣代表處」之外,還需關注華府的動向。

早在今年9月,已盛傳美國可能允許「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正名」為「台灣駐美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此舉引發北京的激烈反彈,並視華府一旦批准落實,是迄今對中美關係最嚴重的挑戰。然而,客觀而言,如今歐洲議會已經大比數通過建議歐洲駐台機構「正名」,無疑將不僅增加拜登政府落實允許台灣駐美代表處「正名」的機率,恐怕也將有助於華府順水推舟,進一步增加駐台「美國在台協會」(AIT)正名為「美國駐台代表處」的可能性(United States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aiwan)。

誠然,北京將會如何「制裁」歐洲議會,華府也在看。只是無意在現階段與美國全面進入「新冷戰」的北京,恐怕對歐洲議會的反彈,也僅只能停留在現階段的「反對」聲明,因為北京一旦進一步向歐洲施壓,恐怕只會繼續引發反效果。易言之,北京對歐美也同時發動「黑色星期四」來反擊的機率,恐怕並不高。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