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青少年自殺
01.22-23是台灣的大學學測,撇見新聞的標題不禁心裡還是隱隱的備感壓力,無論是學校留校的日子或是從小就在補習班度過夜晚,都讓我不願意再回憶起。這陣子在關注青少年自殺的相關議題,雖然這是一個成因無法一概而論且複雜之事,但回頭思索好像也有了眉目,十二年國教一整個循環從國小就進入課業壓力繁重的生活型態,一直到高中畢業都是如此,美其名是為了未來做規劃,但學生們以思想成熟度與表達能力來說是「有苦難言」吶~因此這樣的長期壓力累積之下,自殺前的變因也因此產生。
自殺是果,也可以說之所以青少年自殺不是因為韌性不夠,而是要拉開來討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動?而行動的背後是否沒有轉圜的空間?最近常常聽到一個詞叫「內卷化效應」(involution)指的是長期處在一個自我消耗的狀態,沒有新的發展與增長。最初是俄裔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exander Goldenweise所提出,用於指涉社會文化模式進入到固定狀態後便逐漸局限於自身內部進行複雜化的轉變,從而無法再轉化為新的文化形態。然而,放在現代青少年的自殺現象也能作為解釋,又或者成人自殺亦是如此,人如同薛西佛斯(Sisyphus)般地將石頭往上推石頭再度的滾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國小算起到高中12年加上大學的必要學歷4年共16年,假設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一方面對自我的要求高、競爭心較強,這樣的學習強度或許得以適應,但如果當挫折發生,就會反而加倍了長期疲憊、低落與壓力累積之下的憂鬱情緒;另一個面向是校園生活的人際互動,現在人人都有手機、有自媒體,人際互動上已經不僅僅是面對面的溝通,而是多了一個網絡媒介,也因此媒介看見不少在經營自己頻道的國中、高中學生,我所試想的是延伸出來的霸凌問題。當同學成為所謂的網紅時,其他同學是否有能力欣賞他的才華或能力,又或者是在平台上引發不計嚴重性的爭端?而中學生自媒體又是否明白自己成為類似於公眾人物後所要面對的社會責任與影響力?而這些網路的霸凌問題也是青少年選擇自殺的成因之一。這些問題都有解決辦法,只是還需要更多資源的介入。那關於是否有轉圜空間呢?當然有,但青少年的「有苦難言」通常都易於被忽略,等到事態嚴重之時,學生已經開始拒絕上學,開始進入憂鬱病症的進程了。因此,這是一件非常需要師長等多方關注與共同協助的重要問題,及時的、有敏感度的發現異樣與反常才能讓孩子慢慢走離深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