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生產的時代,與喪失感性的我們:John Akomfrah《機場》觀後感
當我們的感性 被工業與科技剝奪
如果要問我今年看到最喜歡的電影是哪一齣,我應該會說是John Akomfrah的藝術電影《機場》。
這部長約50分的電影,是我偶然在北美館的「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這個展覽中看到的。
這個策展為什麼要取名「感性機器」?現代社會發展之快速,已經遠非過去歷史經驗所能比擬。過去工商業的發展,頂多只是靠著商品的暢銷來獲取利潤,但現在,比如說AI、大數據的發展,可以讓商業公司計算出我們的喜好,投其所好來放廣告,撩撥我們的情緒、刺激我們的慾望,讓我們掏錢購物。
在這情況下,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感性都是被商業與科技製造出來的。我們在SNS上看到了某則虐待小孩的社會新聞,我們感到非常憤怒,拼命按下憤怒的表情圖案,留下一則則充滿情緒的留言。
我們以為這些情緒是出於人性天生悲天憫人的情懷,但其實不是,SNS透過大數據了解了你對這類新聞會起反應,所以讓你在河道上看到這則新聞。果不其然,你被標題吸引了,點進去看了那則文章了,而且也憤怒了,不但按了倒讚,也留言了。而你這一連串作為,從閱讀到點擊頁面、留言,都讓SNS和新聞媒體獲得了商業利益,並且你的一舉一動還會進一步的累積到大數據裡頭。是的,你並非主動去感受這世界,你的情緒是被製造出來的。
現在的世界就是這樣,從雙10、1111、1212、越來越頻繁密集的百貨公司週年慶,你的購物慾望不斷被製造出。你看的電影,從鋼鐵人、美國隊長、到復仇者聯盟,你以為你是主動去觀看這一齣齣動人的英雄片,但其實是電影工業知道你喜歡看什麼類型的影片,然後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來複製你偏好的電影,並大規模的宣傳,讓其他非主流的電影更加黯淡。
我們現代人,已經喪失了去感知世界的主動性了。我們都是被動的被刺激著,然後再跟著這些既定的刺激去回應這個世界。
「感性機器」這個展覽就是要我們去反思這樣的問題,並希望透過作品,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是否能夠真正的用自己的感官來感受這個世界。
一座失去了人煙、只剩回憶的都城
John Akomfrah的《機場》被收錄到這個策展的作品裡是很適合的。
這部片描述了一個太空人,似乎是從遙遠的宇宙回來到希臘的機場。然而機場已成一片廢墟,沒有任何人。不只機場,甚至整座希臘的都城,也都杳無人煙。
然而過往,機場是聚集最多相距離別的地方。在機場裡,太空人凝視著廢墟,幾位穿著20世紀初期衣著的男男女女出現,彷彿時間的幽魂,在這已破敗的空間裡重演著過往的繁華。
這部電影,總讓我想起疫情肆虐期間,整座城市空無一人的景象。那是我人生活到現今很難忘的一刻。我有時不禁會想,如果有一天人類滅亡了,大概就是這幅模樣吧。
其實,這部影片是拍攝在疫情發生之前,它反映的是希臘政府在2010年破產之後的慘狀。資本主義就是會無止盡的商業擴張,高樓大廈一棟一棟的蓋,浮誇的交通與公共設施不停的複製生產。然而當過度生產、過度開發的狀況淪為泡沫化之後,這些建設就會變成廢墟,變成電影中的那副慘狀。
這部電影的太空人看著這幅落寞的景象,又孤獨又疏離。然而我們和太空人其實都是這個星球、這座城市的一分子,我們都同樣在承受現代化過程中,資本主義帶給我們的痛苦。
還來得及,在我們真正失去之前……
John Akomfrah的《機場》總讓我想到星野源〈不思議〉的MV。同樣是描繪無人城市的模樣,星野源的背景卻是從2010年的全球經濟危機轉變成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其實某方面來說,這一兩年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慘狀,其實不也是自然界對我們人類的反撲嗎?我們人類對於開發、對於自身過度自信,總認為人定可以勝天。
在〈不思議〉的MV裡,星野源一個人和狗兒在無人的街弄、無人的超市裡遊走。這時東京這個都市的經濟繁榮、大量生產都已經無足輕重。當MV的最後,歌曲唱著「在孤獨的這一側 / 充滿了對愛的想望」,而畫面中的星野源帶著有些落寞的神情,關上了門,回到了只有自己一人的房間。人總是在失去後才知道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而John Akomfrah的《機場》的結尾,則是太空人和老人,在山巔望著希臘的都城。隨著日暮低垂、夜色漸臨,城市的燈光一點一點地亮起,而遠方神廟也被打上的燈光,彷彿千年前的繁華再臨。這時,老人、太空人、和觀影的我們,心中大概都想著,還好我們都還在,還好這座城市、這個文明都還在。
在我們失去之前,一切都還來得及,如果我們真正知道什麼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