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說澳門社團文化(下):澳門神秘組織...同鄉會
作者:廖志輝(澳門學16號創辦人)
「xx同鄉會會員飲茶是不是有打折啊?」阿媽在結帳時問起侍應。侍應點頭後,阿媽從錢包拿出一張印有其頭像的卡片,遞給侍應後心滿意足地看著其背影離開。問題是,我們鄉下並非XX同鄉會,為何老母突然背叛了祖宗?
要了解澳門社會與政治文化,無法不討論「同鄉會」這種以出生地為基礎的民間組織。正常來說,只有族群衝突尖銳的地方,能為同族提供保護的同鄉會才會蓬勃發展。然而澳門的人口組成並不複雜(華人主要由本地、廣東籍和福建籍組成),華人同鄉會卻多達200多個!從立法會選舉、茶樓優惠,甚至到慶祝中共百年黨慶,許多社會與政治場合,都會發現同鄉會的身影。
並非政黨、也不是功能性組織,甚至理應只能號召到同鄉的同鄉會組織,為何能滲入澳門的方方面面?並在澳門狹窄的政治空間占一席位?甚至能吸納到非同鄉(像我阿媽)的會員?同鄉會的薘勃在兩岸四地似乎是澳門所獨有,它有什麼魅力能如此成功地擄獲人心呢?
香港大學學者盧兆興等人,曾經做過一系列針對澳門同鄉會的研究,他們訪談相關同鄉會人士、深入同鄉會的日常會務,甚至觀察同鄉會在選舉期間的備戰工作,等出的結論是:這些同鄉會根本是超成功的「動員機器」!
同鄉會的日常
以澳門數一數二的同鄉會,「X江同鄉會」為例。研究者發現,該會每年至少在新年、暑假、端午節和歲晚,向會員大派日常用品與各式禮物。雖然該會高層本身就是財力十足的本地建築商,但派發這些「福利包」卻不必然要自掏荷包,因為還有來自政府以社會福利為名提供的社團補助。
雖然福利包部份來自官方資助,但這些「蛇齋餅糉」看在受惠的會員眼裡,卻不一定被視作社會福利,而是同鄉會實實在在提供的「著數/好康」。
誠言,政府的社團補助並非同鄉會所獨有,甚至與官方更親近的傳統親中社團,獲得的補助也可能比同鄉會多。但這些傳統社團所沒有的,正是所謂的同鄉情誼。如研究者所說,這種以物質換取的信任關係,經過同鄉情誼的強化,往往能更持久。
戰時狀態
而到了選舉期間,上面提到的同鄉情結則大派用場,平時以聯誼為導向的同鄉會,搖身一變成為最強催票機器。
研究者以2013年的立會選舉票王團隊-「福建同鄉會」為例,該會在當屆選舉豪取三席,這在以「比例代表制」為選舉方法的澳門已是史無前例。然而經過研究者計算,「福建同鄉會」作為當屆票王,以選舉經費換算下來的每票花費 (總花費/票數)卻並非最多(約1000Mop/票),平均花費只與傳統社團「工聯」與「街總」相約。
福建同鄉會平日的運作邏輯與上面提到的「x江同鄉會」相似。我在當屆選舉剛好以記者身份,於開票之夜派駐該會會址,深刻記得開票結果公布後,操福建口音的會員間興奮雀躍之情。同鄉情結,在這裡彷如潤滑劑般推動選舉機器高速運轉。
而為了擴大票源,那些財雄勢大,擁有茶樓和超市的同鄉會,往往更願意在選舉前夕以相關福利廣召會員。也正因為澳門沒有尖銳的族群衝突,真正的同鄉會員也較沒動機排斥非同鄉者。
如此,平日依靠物質利益與真實互動凝聚的人力與網絡,通通轉化為選舉動能。
大時代下的產物
因為商人領導與由內地移民組成的會員結構,大部份同鄉會都有著親政府的意識形態。而為了爭奪社會話語權,甚至會盲從政府政策。這種行為卻經常惹來年輕和支持民主的新世代不滿。然而理解同鄉會的內部運作,卻會發現其崛起是合情合理,也是澳門政治表達渠道不足下的自然演變。
例如文中提到的兩個同鄉會,其主導者一個是發跡自改革開放的地產商人、一個更是靠黑社會崛起的賭場勢力,兩者都不是傳統澳門政治具有發言權的群體,他們在回歸後無法與傳統社團或大家族競爭,卻希望聲音能被聽見。偏偏澳門沒有政黨法也沒有工會法,這些有財無權的力量便回過頭來,發展起同鄉會這種在澳門移民社會有著悠久歷史的組織,並成功將其改造與政治化。
社會存在的一切自有脈絡,了解這些脈絡不但能解惑,或許也能原諒那個突然改了籍貫的老母。
✍️順手做問卷,讓我們寫得更好:(已關閉)https://forms.gle/H7TBF1nakzERaNZr8
我們致力推廣澳門研究,並已撰寫2⃣9⃣篇文章
👉文章全目錄:
https://macaology16.com/empire16-all-articles/
👉每月飲少一杯廢水,既健康,又能支持我們的普科寫作: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