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今日俄羅斯與昔日蘇聯

China1
·
·
IPFS
·

於工作和興趣,我曾經去過幾次俄羅斯,對當地有一定認識,有一些當地的朋友和夥伴,自己最近還在學習俄語。又由於我過往在中國的經歷,很自然的讓我思考——從俄羅斯帝國到蘇聯,再從蘇聯到俄羅斯聯邦,到底產生了哪些變化?再對比中國呢?

我不是專家學者,只是個人經歷和觀察(歷史、宗教、建築等),所以内容有些零碎,也沒有深究原因,還請見諒。另外,因爲有時中文的俄羅斯地名、人名、建築名等很混亂,我盡量給出俄文或維基百科鏈接。

1、歷史

1.1、俄羅斯歷史概述

首先看歷史,才能真正瞭解這個國家。按照去過的地方,我把俄羅斯歷史按照首都的地點變遷,分為四部分(如有歷史專家,還請指正):

1、基輔和弗拉基米爾。14世紀之前,處於分裂的狀態,還曾經被蒙古人統治了200年。主要參觀點是“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

2、莫斯科。14世紀到17世紀,莫斯科公國崛起並逐步統一俄羅斯。主要參觀點是“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

3、聖彼得堡。彼得大帝1712年建聖彼得堡並遷都到1918年十月革命,羅曼諾夫王朝的沙皇們讓俄羅斯從歐洲的邊緣蠻族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列強。主要參觀點是“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即冬宮)和“俄羅斯國家博物館”;

4、莫斯科。1918年之後的蘇聯把首都又搬回了莫斯科,直到現在的俄羅斯聯邦沿用。

因此,作爲東西方交匯之地,在俄羅斯人身上,歐洲人、蒙古人等都留下了印記。譬如俄語的“錢”(денги)就是來自於蒙古語。但是,影響最大的還是最後兩個時期,即羅曼諾夫王朝和蘇聯。

上述的三個博物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 (莫斯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聖彼得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俄羅斯博物館 (聖彼得堡)

1.2、莫斯科公國與東正教

這段歷史對俄羅斯的宗教影響很大。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東邊的君士坦丁堡(即第二羅馬)跟西邊的羅馬天主教教宗鬧翻了,於是獨立出來,自稱“正教”;1453年此地被奧斯曼帝國(穆斯林)征服,東羅馬滅亡。

隨後,有戰略眼光的莫斯科公國的伊凡三世(伊凡大帝)娶了已亡國的東羅馬帝國公主,自詡“第三羅馬”,並且停止向金帳汗國納貢。到了他的孫子伊凡四世,在1547年自稱沙皇(Царь,即凱撒,意思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不知為何中文譯為沙皇)。他對內統一了國家,實現了高度中央集權。對外滅了喀山汗國等金帳汗國分裂後代。由於他的恐怖殘酷,被稱為“伊凡雷帝”。

伊凡四世的兒子費奧多爾一世死後,留克裡王朝絕嗣,俄羅斯又陷入混亂。這時波蘭趁機入侵並佔領莫斯科,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紮爾斯基起兵趕走了波蘭人而復國。

聖瓦西里教堂前的米寧和波紮爾斯基銅像
對比中國:此刻正是中國的明朝和歐洲的大航海。相對而言,俄羅斯還是很原始落後的。

1.2、羅曼諾夫王朝的改革與革命

我有個俄羅斯朋友說,聖彼得堡的羅曼諾夫王朝,最偉大的三個沙皇是: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和亞歷山大二世。前兩者肯定是沒有爭議的,但最後一個很難説(我覺得是他的爺爺,打敗拿破侖的亞歷山大一世)。他發起了半成功的改革(解放農奴、設立地方自治議會、改革軍制等),以謀求俄國的近代化革命。也是他在1867年以720萬美元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亦是割占最多中國領土(144萬平方公里)的俄國沙皇。由於對國內革命運動的鐵腕鎮壓,他在1881年3月13日被暗殺炸死。

他的改革一方面觸犯了很多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對於農奴來説也沒有帶來好處——因爲他只是給了他們自由,卻沒有麵包。他的改革半途而廢,沒有進行最重要的土地改革,所以這些農奴們離開了地主,反而更難生存了。所以,也許我朋友認爲亞歷山大二世是悲情沙皇吧。在他被炸死後37年,終於亡族亡國。

他的次子亞歷山大三世在暗殺地修建了無比輝煌的滴血救世主教堂,紀念他父親。工程進展緩慢,直到1907年他孫子尼古拉二世在位時期才最終完成。

滴血救世主教堂内的一个祭坛,装饰以黄玉、琉璃和其他宝石。这里就是暗杀发生的确切地点

到了亞歷山大三世(1881-1894年在位)統治時期沒有國內戰爭且和平穩定,是俄羅斯帝國後期最繁榮的時期(回光返照?),被譽為和平締造者。但是他在位時革命運動更加蓬勃,他還絞死了列寧的哥哥。

此刻的俄羅斯社會正處於變革期。下圖是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的19世紀俄羅斯貴族的舞會場景。據說當時流行法國的金銀餐具,一套價格堪比一個省的稅收!

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的19世紀俄羅斯貴族的舞會場景

而當時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則艱難得多。有38%的人口是農奴(跟奴隸區別不大)。由於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半途而廢,加上連年戰爭,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此起彼伏的革命浪潮從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二世、亞歷山大三世…愈演愈烈,沙皇們鎮壓的手段也越來越強硬。這最終導致了徹底亡族亡國。

下圖是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及其內部二樓出口處亞歷山大三世的雕像。此館舊名亞歷山大三世皇帝紀念俄羅斯美術館。開館於1895年4月13日,是俄羅斯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和最早的國立美術館,他的長子尼古拉二世(末代皇帝)為紀念父親而修建。

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内的亞歷山大三世的雕像

尼古拉二世(1894-1917年)在位時可謂四面楚歌:國內的革命運動、拉斯普京的淫亂宮廷、一戰的戰況失利……最終於1917年3月因二月革命而退位。進而發生了列寧的十月革命,全家被捕,並在1918年7月被集體殺害和毀屍。直到80年後的1998年,他們的殘存骨灰被找到,並跟祖先一起安葬聖彼得和保羅大教堂中。2000年被俄羅斯東正教會追封為殉教聖徒,成為目前東正教最後一位封聖者。2008年俄羅斯最高法院為他平反,宣佈他的家族是蘇聯鎮壓下的受害者。

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畫像
對比中國:回顧一下與羅曼諾夫王朝同期的中國,恰好是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兩相對比,一個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另一個步入了世界列强,令人嗟歎。
同時,當時俄羅斯帝國的貧富懸殊和國内問題,也在給今天的中國提醒——要民富才能國強。不能總是沉浸在”厲害國“,否則即便是如當年强大的俄羅斯帝國,也是瞬間滅亡。

1.3、蘇聯

蘇聯歷史大家耳熟能詳,就不贅述了。可以參見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hk/苏联历史


2、宗教

2.1、俄羅斯的東正教

以下描述,希望宗教專家指正。

東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其他兩個是天主教和新教)。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征服後,東正教中心轉移到了莫斯科。參見上述”俄羅斯歷史“。

東正教教堂很容易辨認,因為上面的“洋蔥頭”穹頂。其數量、顏色都是有嚴格的教義,譬如金色的代表聖潔,12種彩色的象徵12門徒。

聖像畫則是東正教特有的一種形式,而彼得和保羅則是東正教最尊崇的兩個聖人,幾乎每個博物館展覽都能見到他們。

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中展出的彼得和保羅聖像畫

除了彼得和保羅,在俄羅斯到處都還可以見到幾個人:耶穌(這個不用多說了,我感覺類似佛祖),喀山聖母(Казанская Богоматерь,很多她的教堂,類似觀音菩薩),聖喬治(“騎士鬥惡龍”,類似關公)。

高速公路隔離帶中很有特色的喀山聖母小教堂,位於下諾夫哥羅德與弗拉基米爾邊界

特別說一下聖喬治。不僅是在東正教,而是在很多西方地區廣為流傳的故事。據說他有一次路過村莊,發現村民們要把村裡的女孩逐一獻給惡龍,這天輪到村長的女兒了!於是他戰勝惡龍、解救了女孩。莫斯科的市徽就是這個圖像,俄羅斯國徽中也有他。

俄羅斯國徽

2.2、蘇聯時期的宗教迫害

當年蘇聯統治時期禁止宗教信仰,所以絕大部分教堂被拆毀、改造或是廢棄,在1991年後修復或重建。譬如目前莫斯科最重要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可惜我們沒有去),先是被史達林炸毀,後曾用地被赫魯雪夫改為世界最大的游泳池!

在我去過的教堂中,簡要記錄其不幸如下:

2.2.1 聖彼得堡:

1、滴血救世主教堂(Храм Спаса на Крови):計劃炸毀。

其建築風格迥異於聖彼得堡的其他建築(主要是巴羅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被特意設計成中世紀俄羅斯的傳統建築,參照聖瓦西里大教堂(見下)。上面有五個主要的洋蔥頭,用超豪華的寶石裝飾,象徵著耶穌及四位傳福音的門徒。當時最高的洋蔥頭正在維修中。

參見見上述羅曼諾夫王朝歷史。1917年俄國革命以後,教堂遭到洗劫和掠奪;1930年代被關閉,並一度計劃被炸毀;在二戰時城市被德國圍困,教堂被用作蔬菜倉庫,損害嚴重;之後是作爲劇院倉庫…重建工作在1991年完成,恰好蘇聯倒臺…能工巧匠技術雖高,但原裝很多的已經再也找不回來了。所以在這裏有一個特殊的展覽,教堂修復的歷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滴血救世主教堂

聖彼得堡的標志,滴血救世主教堂

2、聖以撒大教堂(Исаа́киевский Собо́р):無神論博物館。

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教堂,坐落在同名的廣場上,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令建造,新古典主義風格。其建造工程歷時40年。

在蘇聯時代,跟很多教堂的命運相似,該建築先是被廢棄,還曾變成了無神論博物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圣以撒主教座堂

聖以撒大教堂

3、喀山大教堂(Каза́нский кафедра́льный собо́р,莫斯科還有一個同名的,見下):無神論博物館

瘋狂的保羅一世以羅馬聖伯多祿大殿為原本修建。由於教堂的正門面向北方,側面面臨涅瓦大街很不美觀,所以在教堂東面豎立94根科尼斯式半圓型長柱長廊,使其變成典型的俄式教堂,這種風格的教堂應該沒有別家了。教堂內安葬了俄羅斯著名元帥庫圖佐夫的骨灰,他在亞歷山大一世時帶領俄羅斯戰勝拿破崙,至今在此仍有鮮花,來的俄羅斯人都會向他致敬!

蘇聯時期,1932年被關閉,隨後改建為宗教歷史博物館,宣傳無神論。1992年回復為教堂。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喀山主教座堂_(圣彼得堡)

4、聖卡特琳娜教堂(Католическая церковь,天主教):倉庫。

位於涅瓦大街邊的天主教聖卡特琳娜教堂,是聖彼得堡歷史最古老的羅馬天主教教堂,也是俄羅斯唯一擁有宗座聖殿地位的教堂,建於1710年。

在1917年革命之前,該堂有三萬多名教友。在蘇聯時期,教堂於1938年遭到關閉和洗劫,改為倉庫,又在1947年和1984年兩度發生大火。唯一的一位神父弗洛倫特於1941年被捕並被判處死刑,但在處決的最後一刻,改為驅逐到伊朗。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圣加大肋纳圣殿_(聖彼得堡)

天主教聖卡特琳娜教堂

5、彼得和保羅大教堂(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ий собор):博物館

羅曼諾夫王朝沙皇和皇后的遺骸基本上都埋葬在彼得和保羅大教堂(僅兩位兒童沙皇彼得二世和伊凡六世未埋葬在此)。下圖即是涅瓦河上遠望彼得和保羅大教堂(高聳的金塔)。位於彼得保羅要塞,建成於1733年,是彼得大帝建聖彼德堡後興建的第一座東正教堂,供奉聖人使徒彼得和保羅(俄羅斯最重要的兩個聖徒),聖彼德堡的象徵之一。

蘇聯時期,先是關閉,後改爲博物館。至今仍是政府博物館,但可做宗教用途。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彼得保罗要塞

涅瓦河上的彼得和保羅大教堂


2.2.2、下諾夫哥羅德

1、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Собор Святого Александра Невского,天主教):精美木雕全部被拿去焚燒取暖。

此天主教堂坐落在伏爾加河的另一側。1881年落成時亞歷山大三世和皇后曾經來訪。蘇聯時期,1929年教堂關閉,次年教堂內的精美木雕全部被拿去焚燒取暖。隨後計劃拆毀教堂,修建一個紀念列寧的燈塔。雖然最終沒有實施,但教堂的頂部和内部已經被徹底破壞了。二戰又被德國轟炸,直到1983年才逐步修復。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Nevsky_Cathedral,_Nizhny_Novgorod

伏爾加河上看夕陽下的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

2、斯特羅加諾夫教堂(Церковь Собора Пресвятой Богородицы):反面教材基地

1719年建成,是當年彼得大帝曾經到訪的地方。外牆上的鮮花、水果、蝴蝶等雕花極度精美,是因為象徵著伊甸園,告訴信眾只要心中有上帝,就可以去這裡。彩色的洋蔥頭則象徵著12門徒。

蘇聯時期,曾經決議拆除。後來牧師極力爭取,展示其歷史價值,於是把這裡作為宗教迷信的反面教材基地(類似上述聖以撒大教堂),得以奇跡般的保持至今。1993年重新變回教堂。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roganov_Church

斯特羅加諾夫教堂

2.2.3、莫斯科

1、聖瓦西里大教堂(Собор Василия Блаженного):關閉。

紅場南端俄羅斯的象徵聖瓦西里大教堂。是“世界奇景”之一,列入世界遺產。沙皇伊凡四世(即上述的雷帝)為紀念其對喀山汗國的征服而於1561年建成,為當時莫斯科最高建築,現屬於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的一部分。教堂雖不巨大,卻在一個地基上集合了九間禮堂(下圖可見最高的一個洋蔥頭加上周圍八個洋蔥頭)。傳說伊凡四世太喜歡這座教堂,所以將建築師弄瞎,以阻止他為其他人設計出同樣美麗的建築。

蘇聯時期,1929年實行世俗化政策,關閉聖瓦西里主教座堂,禁止宗教活動,教堂被改成博物館,由政府管理。現在仍是俄罗斯聯邦政府的物業,是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副館,但容許俄罗斯正教會進行宗教儀式。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聖瓦西里主教座堂

俄羅斯的象徵聖瓦西里大教堂

2、喀山大教堂(Казанский собор):拆除。

位於紅場東北側。當年波紮爾斯基將複國的成功歸功於喀山聖母像的庇護(參見上“俄羅斯歷史”),在紅場興建這座教堂。1632年毀于火災後重建,成為莫斯科最重要的教堂之一。中間的圖像是聖喬治鬥惡龍(見上“東正教”)。

蘇聯時期,在1936年史達林認為教堂阻礙了紅場閱兵,竟然拆除了!目前的建築是1993年重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喀山主教座堂_(莫斯科)

喀山大教堂

3、天使长主教座堂(Архангельский собор):毀壞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天使長大教堂,這裡是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德堡之前的歷代沙皇的主要墓地,有好多皇親國戚的棺材,包括著名的“雷帝”伊凡四世。

蘇聯時期,在十月革命中被毀壞,後被關閉,再改爲博物館。裏面的珍寶被移走或變賣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天使长主教座堂

天使长主教座堂
對比中國:對比中國文革時期的大規模破四舊,師從蘇聯,而且“青出於藍”!可悲!看到有些教堂拆除的磚瓦被拿去蓋房子,想起了北京老城墻的下場,當時周圍很多人家的四合院也是用了城墻磚。
同時,人類的宗教信仰真的生命力很强!中國一樣回復的很快。


3、蘇聯的印記

雖然1991年蘇聯已解體,在俄羅斯旅途中仍然感受到了不少遺留痕跡,匯總如下。

3.1、聖彼得堡(蘇聯時期稱列寧格勒)

3.1.1、機場的帕夫利克雕像

下圖是在普爾科夫國際機場餐廳看到的帕夫利克(Па́вел Трофи́мович Моро́зов)雕像,衝鋒號的紅旗上寫著будь готов,即“時刻準備著”(這句話對於中國的少先隊員們多熟悉啊!原來出處也在蘇聯)。

他是蘇聯時期家喻戶曉的少年烈士,當局說他因為在1932年大義滅親舉報“反革命”的父親,隨後被祖父母等一眾家人合謀殺害,最後他的家人們被正義的秘密員警槍斃。

在蘇聯解體後,研究表明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捏造!他是一個智力遲鈍的孩子,舉報父親是因為父母矛盾而受到了母親指使,而他自己則是被秘密員警殺害的,整個事情的目的是為了轉移社會對當時農村的饑荒的注意力!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帕夫利克·莫罗佐夫

帕夫利克雕像
對比中國:想想中國政府宣傳的那麽多“英勇事跡、革命少年“,到底有多少是真的?

3.1.2、涅瓦大街上號召修憲的攤子

右側白藍紅的旗幟是俄羅斯國旗(蘇聯解體之後恢復了俄羅斯帝國的樣式),中間紅色的則是前蘇聯國旗。他們認為1991年的蘇聯解體及1993年制定的俄羅斯憲法是一種“背叛”。不過攤子前沒什麼人。

涅瓦大街上號召修憲的攤子
對比中國:仍然不乏有人在爲文革、毛澤東招魂!

3.1.3、莫斯科大街南端的勝利廣場

廣場因紀念蘇聯紅軍戰勝納粹德國而得名,1975年在廣場上修建了紀念列寧格勒(十月革命之後,聖彼得堡被改名,蘇聯解體之後又改回來了)圍城戰的紀念館。還有列寧雕像。當年被德軍圍城2年多、餓死了150萬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勝利廣場_(聖彼得堡)

列寧雕像
對比中國:聖彼得堡圍城對俄羅斯,大概相當於南京大屠殺對中國吧!
蘇聯現在剩下的列寧雕像不多了。台灣的蔣中正雕像已經拆的差不多了,我最近只在金門見過。而中國,毛澤東的雕像還依然隨處可見……也許他的雕像倒下之時,才是中國真正思想解放之時!

3.2、下諾夫哥羅德(蘇聯時期稱高爾基市)

3.2.1、高爾基

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шков,1868–1936年),筆名馬克沁·高爾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

他早年是革命的積極分子,列寧的好朋友。但他對1917年十月革命的悲觀看法是導致與列寧決裂。高爾基從原則上同意社會革命,但他認為俄羅斯民族還不成熟。革命後高爾基立刻組織了一系列協會來防止他所擔心的科學和文化的沒落,還組織了一份叫做《新生活報》的報紙來反對列寧的《真理報》。不久,雜誌被禁,高爾基被驅逐出國。1927年他得到了史達林的重視,回國後受到了許多榮譽,全國慶祝他的60歲生日,許多單位以他命名,包括出生地被改名為高爾基市。

許多他的適合於社會主義現實派的作品被宣揚,其它作品卻默而不言。尤其是《母親》(這是高爾基唯一一部主人公是一個無產階級工人的作品)成為蘇聯文學的模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马克西姆·高尔基

高爾基
對比中國:讓我聯想起魯迅的故事,他們倆都是集權下需要的意識形態作家,連小鬍子都是那麽類似。

3.2.2、聖誕節大街

下諾夫哥羅德(Нижний Новгород)是俄羅斯第五大城市,130萬人口,位於東歐平原中心,伏爾加河與其最大支流奧卡河的交匯處。

聖誕節大街(Рождественская улица)是著名的商業街,聖誕節大街,及當年最富有的銀行家的建築。因為這裡是水路交通要道,自古東西方貿易盛行,所以有不少本地望族積累了大量財富。在十月革命之後,這些財富都消失了,只剩下一些豪華建築,以及兩座幸免的教堂(其中一座是上述的斯特羅加諾夫教堂),還在訴說當年的輝煌。

聖誕節大街
對比中國:昔日中國的城市,何嘗不是如此?

3.2.3、T-34坦克

蘇聯時期這裏曾是重要的工業中心,被譽為“俄羅斯的底特律”,著名的伏爾加汽車、T34坦克等都產自這裡。

下諾夫哥羅德克裡姆林中二戰中蘇聯攻陷維也納的T-34坦克。

蘇聯攻陷維也納的T-34坦克

下圖是二戰勝利雕塑。當時德國飛機曾轟炸這個蘇聯軍工基地,但蘇聯人民齊心協力保持了生產,也付出了重大傷亡。注意上面寫的時間是1941~1945,因為在1941年之前蘇聯跟德國是暗地的盟友,還一起瓜分了波蘭。

二戰勝利雕塑
對比中國:想起了各地的抗戰勝利紀念碑、紀念館。

3.3、莫斯科

3.3.1、紅場列寧墓

1924年列寧去世,史達林力排眾議,創造了這套模仿法老木乃伊的現代版,並隨後被多位“偉大”的國家領導人們效仿,如保加利亞季米特洛夫、蒙古喬巴山、捷克歌特瓦德爾、越南胡志明、安哥拉內圖、圭亞那伯納姆、北韓金氏父子,以及史達林自己(曾經葬在這裡陪伴列寧,後來被赫魯雪夫搬出來火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和金正日是唯二沒有交由“列寧墓科研實驗室”製作的,前者因為當時中蘇交惡自力更生,後者則是蘇聯已經解體不再幹這種事情了!諷刺的是,由於二戰、移除史達林遺體等事件,現在的列寧遺體多次腐爛後只有頭部是“原裝”的了,軀幹都是人造的。隨著今天的俄羅斯離蘇聯越來越遠,未來列寧墓不知還能存在多久。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列宁墓

對比中國:至於毛澤東紀念堂,至今還有多少是”原裝“的?又還能存在多久?

3.3.2、紅場的無名烈士墓

無名烈士墓是紀念二戰蘇軍陣亡士兵,建于1966年。墓前的地面上有一顆燃燒著長明火的五角星,五角星中的長明火取自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的聖彼得堡戰神廣場。而石碑上則鐫刻著二戰中犧牲巨大的蘇聯城市們,頭一個就是被圍城2年多、餓死了150萬人的列寧格勒。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无名烈士墓_(莫斯科)

無名烈士墓
對比中國:讓我想起了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都是”無名“。


4、史達林式建築

“史達林式建築”(Сталинский Ампир,字面意思是Stalin's Empire)指在史達林時代發展並大量運用的一種建築風格。高聳雄偉,佈局對稱,裝飾富麗堂皇,以顯示“共產主義的革命激情與榮耀”。

這種建築風格對1950年代即存在的東歐各附屬國以及中國等共產主義國家的也有很大影響。在前民主德國的首都的東柏林、波蘭首都華沙、中國的北京以及朝鮮平壤等地,受此影響的建築物在今日仍隨處可見。

https://zh.wikipedia.org/zh-hk/斯大林式建筑

4.1、聖彼得堡的莫斯科大街

從聖彼得堡市區去機場的路上,要經過著名的莫斯科大街,延綿數公里的兩側都是壯觀的史達林式建築。此街南北走向,因通往首都莫斯科得名,蘇聯時期曾叫史達林大街。

莫斯科大街

4.2、莫斯科七姐妹

二戰結束後,蘇聯當局決定修建八座類似於蘇維埃宮的摩天大樓,但最終只修建了七座。建築師有意將建築形體設計為階梯狀,以襯托中央塔樓的上升之勢。建築物高聳的尖頂通常由金屬化玻璃製造,特意為了顯示與美國1930年代的摩天大樓的區別。被稱爲七姐妹(Сталинские высотки,字面意思是斯大林的高樓,七姐妹則是俗稱)。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七姐妹_(莫斯科)

4.2.1、藝術家公寓

有一次,我訂的公寓是这座藝術家公寓。建成于1952年,高達32層!蘇聯時代是頂級豪宅,住客都是達官貴人。建築是如此的豪華,以至於電梯間都是有精美的歌頌蘇聯的雕塑,更不用說外牆、房頂上的了。在那個年代修建,可想而知投入的人力物力!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藝術家公寓

藝術家公寓

4.2.2、烏克蘭酒店

另一座“七姐妹”:Radisson Collection Hotel Moscow(舊名烏克蘭酒店,Гостиница Украина)。由史達林下令修建,1957年建成,有34層(第二高)。曾為蘇聯外交部之迎賓館。

順帶一提,這裏的Matryoshka俄羅斯餐廳很不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烏克蘭酒店

Radisson Collection Hotel Moscow

4.2.3、俄羅斯外交部

位於花園環路(大小和重要性類似於北京的二環路)。建於1953年。共有27層,高172米。採用寶石和金屬內裝,樓頂也是金屬設計。門口的是聖誕樹,但俄羅斯的聖誕節與衆不同,是按照儒略曆,在每年的1月7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俄罗斯外交部

俄羅斯外交部

4.2.4、庫德林廣場大樓

同樣位於花園環路。有22層,最高處高160米,頂部有一個高30米的尖塔,上有一個五角星。竣工於1954年,是七姐妹中最晚竣工的一座,裝飾也比其他六座要簡單。原本是蘇聯精英階層的住宅,現在是俄羅斯富裕和時尚階層的住宅。門前的聖誕拱門燈飾,慶祝2020年新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庫德林廣場大樓

庫德林廣場大樓
對比中國:50年代時北京也搞過十大建築,其中的北京軍事博物館是典型的史達林式建築。其他的北京火車站、上海展覽中心等,也都是。我的俄羅斯朋友路過上海展覽中心時,一眼就認出來了!
上海展覽中心(Wikipedia)


5、改名

應該是改朝換代必不可少的指定動作了,而俄羅斯用了很多“革命”的人名。由於太多了,我只記錄一些比較重要的。

5.1、聖彼得堡

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是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中心。一戰時改名為「彼得格勒」(Burg是德語的“城市”,而Gorod是俄語);在列寧死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二戰時被德軍圍城2年餓死150萬人;蘇聯解體後恢復舊稱。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街頭

5.2、馬林斯基劇院

早在1783年聖彼得堡的大劇院就啟用了(當時中國還是乾隆48年…)。1860年重建為現在的樣子,並以當時皇后馬林斯基命名。1935年曾改名基洛夫劇院(紀念當時遇刺的蘇聯領導人基洛夫),1992年恢復舊稱。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马林斯基剧院

馬林斯基劇院

5.3、莫斯科大街

這條滿布史達林式建築的街道,蘇聯時期就叫做史達林大街。見上“史達林式建築”。

莫斯科大街

5.4、下諾夫哥羅德市

見上“高爾基”。估計很多人沒聽過這個城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下諾夫哥羅德

市中心的米寧和波紮爾斯基廣場
對比中國:解放路、人民路……還好,沒有太多人名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