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慎台灣挾晶片令市場 全球半導體產業掀「去台化」
晶片在當代的各項產業中扮演愈來愈吃重的角色,但凡筆電、手機、家電、甚至汽車,晶片可說是無役不與:2020年COVID-19的疫情促使晶片產生數量上的需求,遠程辦公及無接觸設備的推動了筆電和穿戴裝置所需;5G、AI及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加大了對晶片質量功能要求,而這些技術又運用到了汽車這一平台上,加速了晶片需求的爆發。
然而,近來的晶片荒實則與車企錯誤評估市場需求有關,全球汽車市場自2018年便陷入蕭條,2020年初的疫情又迫使車企為了維持足夠的現金水量而砍掉原本下給晶圓代工廠的單,晶圓代工廠便把砍單空出的產能轉給其他有需求的廠商,此時車企要想再拿到產能又必須重新排隊了。
台灣的台積電擁有全球過半的晶片市佔率,再加上聯電、力積電、世界先進及其他的晶圓代工業者,台灣擁有全世界產量最大的半導體生產業,而台積電更是掌握了全世界最先進的晶圓製程,現階段與韓國的三星是唯二能夠量產7奈米以下製程的玩家,並且在5奈米、3奈米等製程的投產進度也領先於三星,獨步全球。在上述背景下,台灣手上握有一把強大無比的劍,美、日、德等主要國家在這把劍面前似乎不得不低頭,讓台灣民間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彷彿全世界都命懸台灣一線,手上握有半導體之劍,中國膽敢武力犯台就是與全世界為敵。看似如此強大的籌碼,那能用它來交換什麼對台灣有利的條件嗎?
台灣政府的蒼白無力
很遺憾的是,如此強大的半導體之劍做為籌碼的價值看來是相當有限的。半導體企業無論再怎麼強大,終歸是企業,終究要遵從商業契約執行業務,以避免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儘管台灣政府透過行政院國發基金掌控台積電6.38%的股權,是最大的單一股東,並擁有董事會席位,但很難透過此一途徑強迫重新安排產能。(相關閱讀:《台灣的半導體之刃還能揮舞多久》)儘管台積電及其他跟經濟部與會的業者已給足了台灣政府面子,實際上婉拒了重新安排產能的要求,台灣經濟部算是得到了交代可以用來搪塞德國,但是面對民間及智庫呼籲用晶片換疫苗之請,以及衛服部的「樂見其成」,台灣經濟部著實表現出了蒼白與無奈,僅能以「互利共榮,台灣要扮演好自己在世界上的角色」的說詞草草帶過。
而在近期台灣經濟部與美國的「台美半導體供應鏈合作前景座談會 」中,美國的資訊技術及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簡稱ITIF)及美國半導體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簡稱SIA)等機構皆為會議的座上賓,而會後台灣經濟部更是對美國的官方代表為何人的問題三緘其口,對於會中的議題也特別強調台美之間的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 )關係,不難想見經濟部對於半導體產業這張「王牌」是感到如何的心虛。ITIF是一間旨在協助美國在5G等關鍵技術上對亞洲國家實行趕超的智庫,而SIA更是在1980年代促使華府對日本發動半導體戰爭的組織,最終導致了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直接被拆解。與會中高通(Qualcomm)、康寧(Corning Incorporated)及其他美國企業亦提及台灣應加強與美國的R&V(非競爭性戰略聯盟)投入、人才培訓交流、營業機密行程聯盟等,考量到此次會議屬於閉門會議,台灣經濟部對於美方出席單位也僅透露非常有限的訊息,並一再強調此次會議僅是「業者與業者間的交流」,很難想像為何僅只是業者間的交流會需要讓經濟部來主持,並且對美國出席的代表如此嚴守秘密?
有哪些追兵
再考量到英特爾(Intel)的執行長傑辛格(Pat Gelsinger)在1月21日的法說會上表明,不會放棄其IDM(整合設備製造)營運模式,這不僅僅是為了公司未來的營運著想,同時也是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及國家安全戰略的一環,更彰顯了美國政府試圖在本土鞏固半導體製造業的決心。而英特爾規模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又位於台積電將帶團前往的亞利桑那州,儘管現在擔心這個問題有些陷入陰謀論,但是英特爾在1980年代的美日半導體戰爭中扮演關鍵推動角色,對於SIA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這些是不得不加以提防考量的。
另一方面,歐盟已有17個國家簽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Declaration:A European Initiative on Processors and semiconductor technologies),表示將在未來二至三年內投入1,450億歐元的金額發展半導體產業,並且劍指2奈米製程。而中國也正在加大資金投入力道強化中芯國際的先進製程研發能力,鼓勵中國國內的上下游廠商為其供單及使用其產品,同時也在扶植上海微電子公司研製光刻機的能力,建置非美系供應鏈的意圖非常強烈。
由此可見,現在全世界也正在加強半導體產業鏈「去台化」的腳步,畢竟台灣面臨愈發險峻的政治風險,半導體產業集中於此曝險部位明顯過大,各方都不願意讓自己陷於被掐脖子的地位,在這些考量下,台灣愈發成為只是一顆大號的棋子,而手上的利劍被奪走可能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原文發表於2021/2/8《多維新聞》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