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03】中國駐印軍始末(鄭洞國 時任中國駐印軍新編第一軍軍長,後改任駐印軍副總指揮)
中國駐印軍的組織
一九四二年四月,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失敗,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驚慌失措,脫離部隊,追隨史迪威逃亡印度。羅卓英所指揮的第五軍,第六軍,第六十六軍,大部都向雲南邊境潰退。第六十六軍的新編第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奉命掩護英軍,並遵照史迪威的指示,由緬甸的提定以北地區向印度撤退。該師于五月中旬到達印度境內的英普哈爾。杜聿明率領的第五軍直屬部隊,及新編第廿二師,由緬甸的打洛,新平洋,經野人山向印度的列多撤退,于八月初到達印境的迪不魯加爾。杜到印不久,即奉蔣介石電召回國,以後駐印部隊由羅卓英負責整訓。史迪威到印度後,與英國駐印度當局接洽,決定以離印度邊境較遠的蘭姆伽(加爾各答西北)作為訓練中國軍隊的基地。撤到印境的軍隊,陸續向該地集結。同時史向蔣介石要求,營長以上軍官均由美國人擔任,並且先由美調來三百多軍官,準備接替中國軍官的職務。史迪威的這一企圖,立刻遭到全體中國軍官的反對,甚至親美的孫立人也堅決反對。蔣介石也不同意,但為了緩和矛盾,將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成立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由史迪威任總指揮,羅卓英任副總指揮,並成立副總指揮部。這樣一來,那幾百名準備來接替營長以上職務的美國軍官,對史迪威不能兌現承諾也表示不滿。一九四二年十月間,史迪威打電報給蔣,批評中國將領腐敗無能,其中有“羅長官終日繞室徬徨,對於軍隊之教育訓練毫無辦法”等語。並羅列羅卓英的十大“罪狀”。蔣被迫將羅調回,並撤銷副總指揮,把駐印部隊改編為一個軍,軍長人選由中國任命;三百多美國軍官,除派一部分到昆明建立訓練基地外,余分別派到駐印軍擔任各級聯絡官,有一部分在蘭姆伽訓練基地任教官及管理人員。史迪威企圖通過聯絡官達到他控制中國軍隊的目的,賦予聯絡官的權力很大。
駐印軍軍長的人選,蔣介石原打算派邱清泉,何應欽以邱的性情粗暴,可能與美國人鬧翻,影響美援,乃向蔣建議改派鄭洞國。鄭于一九四三年春率軍部人員赴印,成立了新編第一軍。
2. 編制,裝備及訓練
史迪威一貫主張“要中國兵不要中國官,尤其不要中國的高級軍官”。他對成立新編第一軍本有抵觸情緒,但反對不了,只好用縮小軍部編制的辦法來削弱軍長的作用。軍部官兵共三四十人,沒有任何直屬部隊。關於部隊的指揮,訓練,人事,經理,衛生等權力,都集中到總指揮部。他給軍部的任務只是管理軍風紀。新編第一軍最初只轄新編第廿二師,新編第三十八師,每師步兵三團,炮兵一營(後來增加一營),工兵一營,通訊兵一營,輜重兵一營,衛生隊一部和一個特務連(作戰開始,新編第三十八師配屬一個戰車營)。每團步兵三營,迫擊砲,平射炮各一個連,一個通訊連,一個衛生隊,一個特務排,全團約三千人。每營三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每連三排,每排三個步兵班,一個輕迫擊砲班。總指揮部的直屬部隊計有:炮兵三個團,每團重砲三十六門。汽車兵團有載重汽車四百輛,工兵兩個團,化學兵兩個團(後改為重迫擊砲團),每團有重迫擊砲四十八門,騾馬輜重兵一個團,一個特務營,一個通訊兵營,一個戰車訓練處。此外有一個訓練處,處長的權力很大,僅次於史迪威。駐印各部的補充兵均由國內航空運去,士兵體質甚好。一九四四年初,由國內空運新編第三十師到蘭姆伽接受裝備和訓練,歸入新編第一軍建制。一九四四年夏,蔣介石為了取得更多的美械裝備,空運第五十四軍到印度,但史迪威只接受兩個師,不接受軍部。該軍第十四師及第五十師空運到列多接受裝備後,在緬甸戰役中與原駐印軍合併,擴編為新編第一軍及新編第六軍。鄭洞國改任副總指揮,原軍部改為副總指揮部。新編第一軍軍長為孫立人,轄新三十八師,新編第三十師,第五十師。新編第六軍軍長為廖耀湘,轄新編第廿二師,第十四師。車輛裝備,各部隊原有一定的編制。凡是被美國聯絡官認為親美的軍官,可以多分配些。如孫立人部的武器,彈藥,車輛等,總比廖耀湘的幾多又好。這樣的例子很多。
對於士兵的訓練,通過各種訓練場來進行。每個訓練場均由美國軍官負責。訓練的分工很細,但動作卻很簡單。訓練場可以容納一定數量的部隊,士兵輪流在各訓練場接受訓練。美國人最初不要中國軍官參加,由美國軍官直接訓練,後來因為中國士兵不聽美國人的話,訓練場秩序很亂,才不得不要中國軍官負責管理(昆明訓練基地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美國軍官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及炮兵,故對築城作業及夜戰教育不甚重視。
駐印軍的給養均發實物,主要是罐頭和麵包,營養較國內好。醫藥衛生很完善,疾病很少。更重要的是沒有逃兵(逃兵是當時國民黨部隊的一個嚴重問題,由於國民黨亂拉壯丁,部隊中又剋扣軍餉,伙食,逃兵是無法避免的。「逃了補,補了逃」永遠練不完的新兵,戰鬥力就談不上了)。駐印軍遠離祖國,又受盡美國人的氣,因而愛國思想比較濃厚,軍官也隨時抓機會進行愛國教育,所以官兵比較團結。」打回祖國去「,成了官兵一致的願望。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美國那種只重訓練技術,不注重也不可能注重精神教育的訓練缺點。
3. 作戰經過概要
攻擊路線的選擇和準備
中國駐印軍必須配合中國大陸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重新打開中國大陸的供應線,以解決戰地需要的物資供應,減輕空運的困難。因此,對於攻擊路線的選擇,具有戰略上的重大意義,至少應考慮以下幾個問題:(1)便於大兵團作戰,尤其要便於發揮駐印軍比較優良的重裝備的威力;(2)能迅速進出緬北地區,切斷敵人的交通線,一舉而向孟拱,八莫等要點攻擊;(3)修築公路,並使其成為爾後使用頻率較高的地區。但當時所決定的路線,從印度亞三省的列多9雷多)起,經大加卡崎嶇絕徑的野人山區,胡康河谷的新平洋(中緬未定界)南折至孟拱,密支那,迄八莫與滇緬路銜接。這條路線從地圖上看,似乎距離較近。實際上野人山是崇山峻嶺,森林漫野,人跡不到的地方,只有蜿蜒于懸崖絕壁之間的羊腸小徑可通。一到雨季,泥濘滿道,螞蝗遍地,跋山涉水,尤為困難。通過這一地區要走十幾天。修築公路的困難很多,路修成後,雨季根本不能通車,使用率也很低。因此,在整個緬北作戰期間,完全依賴空運補給。其次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到處是原始森林,大小河流,縱橫交錯,形勢甚為險要,易守難攻。敵後方的交通便利,兵力轉運靈活。我方則背絕地以攻天險,其困難可知。假如在列多以南英普哈爾地區選擇路線,無論如何要比列多線有利。當時所以選擇列多線,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1)英國一貫反對中國軍隊深入緬甸中南部,因為在英國看來,中國對緬甸的影響愈大,對於它以後控制緬甸愈不利;(2)史迪威及一些美國將領的用兵,很少考慮兵要地理,當我們和他們談到這條路的補給困難時,他們總強調有強大空軍支援,一切不成問題。他們這種思想,給以後在緬北的作戰帶來很大困難。
攻擊路線決定後,就為反攻緬甸做了初步準備。一九四三年春,史迪威先後派出美國兩個工兵團和中國工兵第十團,第十二團作為基幹的中美工兵部隊,在美國供應處的惠來少將與阿魯斯密准將的指揮下,開始修築列多及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是年三月初旬,派新編第三十八師的第一一四團進擊野人山區,佔領掩護陣地。該團在人跡不到的野人山區走了十幾天才到達柏察海,並在卡拉卡迄大加卡之線佔領陣地。當面之敵是第十八師團第一一四聯隊的一部,集結於新平洋,于邦,孟關間地區,數度未犯,均未得逞。五月中旬,雨季開始,胡康谷地漸成氾濫;敵以補給困難,大部撤退。我第一一四團亦因過於疲勞,而以第一一二團接替。此外除少數斥候戰外,無大接觸。九月初旬,公路通到能陽附近(美軍工兵每月輪休一次,實際作業人員約七千人,每天進展不到兩公里)。第一一二團的警戒部隊亦推進到大沙坎及秦老沙坎之線。此時,除新編第三十師留蘭姆伽繼續訓練,新編第三十八師,新編第廿二師全部先後開到列多附近。十月底雨季停止,全軍奉命前進,胡康河谷的序戰由此展開,緬甸的反攻戰也從此開始。
胡康河谷戰鬥
胡康河谷是由打洛盆地及新平洋盆地組成,山高林密,河流縱橫,雨季氾濫,有絕地之稱。
敵軍在胡康地區為第十八師團,主力為步兵第五十五聯隊全部和第一一四聯隊的一部,炮兵第十八聯隊等,師團長是田中新一中將。敵軍的編制著重加強砲火威力,全戰役敵人所使用的兵力,步砲比例約為三比二。敵人的最大長處是應戰沈著,工事堅固,火力控制得宜,對一時一地之戰機絕不放過,退卻亦有條不紊。其最大弱點為濫施攻擊,往往增加傷亡,對側翼警戒頗為疏忽,厭戰情緒極為濃厚。
我軍自一九四三年十月十日起,由史迪威下令進行攻佔大龍河西岸各據點,掩護主力進擊野人山的戰鬥。新編第三十八師各團準備進攻,十月廿四日分三路開始行動。十一月一日佔領拉加蘇高地。十一日敵人反撲,此後形成對峙,敵我雙方均不斷增援。我堅持戰鬥一月有餘,至十二月中旬,新編第三十師主力和炮兵一部開到,予敵沈重打擊,敵狼狽向東岸退去。至此,大龍河西岸各據點,先後被我擊破,取得第一次戰役的勝利。
接著,我新編第廿二師擔任右路,向打洛攻擊;新編第三十八師擔任左路,沿新平洋至腰班卡之線以北地區,向太伯卡及甘卡等地攻擊。右路軍于一九四四年一月九日渡過大奈河,沿左岸崎嶇山區逐段開路前進,十四日進至賊河北岸。敵軍在百賊河南岸,沿大奈河佔領陣地。我軍于廿二日夜完成對敵包圍圈,廿三日向敵人猛攻。經過幾天的激戰,斃敵官兵約二百名。我軍乘勝前進,卅一日佔領打洛。左路軍也在一月間先後渡過大奈河及大龍河,肅清孟陽河的敵軍,進佔太伯卡及甘卡,奪取了敵人交通要點。我軍在森林中開路奇襲敵人,收效很大。史迪威對於新編第廿二師,新編第卅八師的指揮權原來自己掌握,經此勝利,不得不還給該兩師的師長。
二月五日,我軍分數路前進,直迫班腰卡以迄大宛河之線,新編第廿二師曾攀登三千英尺以上的懸崖,分別進軍包圍班腰卡,敵向孟關方面退去。新編第卅八師在森邦卡西北地區,逐次圍殲死守據點的敵軍,斃敵三百餘人,並進佔茂林河以北的據點。孟關外圍的敵軍至此被肅清,隨即展開圍攻孟關的主力戰河瓦魯班的追擊戰。
二月廿一日,我新編第廿二師,新編第卅八師仍分左右兩翼,依大奈河,南比河相連之線為作戰地境線,各在線以西及以東的地區向南攻擊。戰車也同時配合出動。另由米軍一個支隊(約步兵一團)在我軍左側前進,相機進取瓦魯班。經過十幾天的激戰,我軍攻克孟關,佔領胡康河谷敵軍的心臟。但美軍支隊到達瓦魯班附近小河東面,遭遇敵軍兩個中隊的襲擊,就立刻叫苦求援。我新編第卅八師一部經兩晝夜的急行軍,于三月六日佔領拉乾卡(瓦魯班東北兩公里),擊退壓迫美軍的敵人。這時新編第廿二師主力已攻入孟關,兩師合擊,形成包圍態勢,更向瓦魯班猛攻兩晝夜,九日完全佔領瓦魯班及秦諾兩據點。敵第十八師團受創很重,還想頑抗。我軍乘勝分路追擊,肅清胡康河谷的殘敵。三月十五日向堅布山隘進攻。十九日攻克這個天險,繼續南進。廿八日佔領高魯陽,廿九日進佔沙杜渣。計自一九四三年十月底至一九四四年三月底已南進一百五十余公里,予敵第十八師團嚴重打擊,繳獲大砲十五門,步槍七百八十餘隻,其他裝備彈藥很多。從此,孟拱河谷的門戶被我打開。
孟拱河谷戰鬥
孟拱河谷是沿孟拱河兩岸谷底的總稱。孟拱城市位於水陸交通中心,有孟拱河,南英河作天然屏障,與密支那,卡盟互成犄角,是軍事上的要地。每逢雨季,山地泥深過膝,平地一片汪洋。因此易守難攻,攻擊部隊的進行,到處都受阻礙;而守軍卻可選擇高地構築工事,利用河川,以逸待勞。敵為抗拒我軍前進,以第十八師團第一一四聯隊主力和新增援的第五十六師團第一四六聯隊全部佈置在孟拱河谷,企圖憑仗山川有利形勢,逐次抵抗。
我軍于四月四日部署進軍,新編第廿二師,新編第卅八師經過十五天的激戰,先後完全佔領瓦康迄丁克林之線。此後,新編第廿二師與敵相持于英開塘北方。五月三日,美軍飛機三十六架配合作戰,我軍並由戰車掩護向敵包圍攻擊,四日完全佔領英開塘。同時,新編第三十八師以迂迴滲透的戰術佔領東瓦拉,拉吉等地,又繞道奇襲,進佔芒平。
敵軍分別退至馬拉高以北和瓦蘭及西瓦拉等地據點,頑強固守,以待雨季的來臨。我軍各師繼續分別向南急進。擔任公路正面攻擊的新編第廿二師自五月五日至三十日,與敵激戰將近一個月,才進至馬拉高地區。新編第卅八師也圍攻瓦蘭半月才得佔領。敵軍又以第二師團主力增援,企圖在卡盟附近與我決戰。這時,雨季已到,我軍不顧大雨淋漓,與敵展開搏鬥。六月四日至九日,新編第廿二師殲滅敵第十八師團大部主力,前鋒逼近卡盟。新編第卅八師偷渡孟拱河,五月廿七日奇襲色當地區的敵軍,敵毫無戒備,傷亡數百。六月初敵增援猛烈反撲兩次,均未得逞。我兩翼協同猛攻卡盟,六月十六日完全佔領。此役先後發現敵屍一千六百餘具,估計敵死傷數不下五千,俘敵大尉以下官兵八十九名,各種火砲三十門,步槍數百隻,汽車二百餘輛。
這時英軍第七十七旅乘我軍吸引敵軍主力于卡盟期間,由左側出動進襲孟拱,不料遭遇敵軍的反擊,形勢危急。我新編第三十八師奉令解救,六月十八日到達孟拱東北的北岸,冒險用橡皮艇連夜偷渡,廿日晨突擊敵軍的側背,挽救了英軍的危局。廿三日三面包圍孟拱,戰鬥兩晝夜,敵軍不支潰敗,殘部泅水脫逃,廿五日進佔孟拱。我軍曾以一排兵力接替英軍一營的戰鬥任務,英軍頗為驚異。原來只有數十名敵軍牽制了英軍一營,而我軍一排就驅逐了敵人。事後英軍旅長親到我軍第一一四團團部,收集戰鬥資料作為參考,並表示感佩不已。至七月十一日由孟拱向密支那沿線掃蕩敵人的新編第三十八師部隊,與密支那的新編第三十師會合,卡盟,孟拱,密支那間的公路,鐵路線暢行無阻,從而奠定了緬北勝利的局面。
密支那圍攻戰
密支那周圍多山,中間是一小平原,地形稍有起伏,遍地皆森林(幼年林),陰蔽異常。城西北兩方,均有飛機場。它為緬北戰略上的要地。
敵自瓦魯班潰敗後,時感後路被切,因而對我軍在原始森林中開路前進的戰術特別重視,故于三月中旬由密支那派出部隊在雷班隘口及瑞里一帶警戒,待機出擊。
我軍新編第三十八師第八十八團,第五〇師第一五〇團,及美國G字團(以上各部隊先後到達孟關,恩潘卡,太克利附近地區),曾於四月中旬奉史迪威命令,組織一支先遣支隊,支隊長為米爾准將,第一縱隊長(簡稱K縱隊)開利生上校,第二縱隊長(簡稱H縱隊)漢得上校。四月廿九日由太克利出發,五月三日K縱隊到達南卡,H縱隊亦到達坡蓋卡。七日,K縱隊開始對雷班攻擊,九日採取迂迴,始將敵軍擊潰,十日佔領阿蘭機場。十四日,H縱隊到達密支那地區外圍地點的升尼,並在該地開闢一小型飛機降落場。K縱隊攻克雷班後,即向翁卡前進,于十二日到達丁克路高。此時,美G團一營與兵力約兩中隊之敵遭遇,激戰迄晚被圍。旋我第八十九團趕至,向敵猛攻,十三日解圍。十八日趕至密支那北約十公里的遮巴德。H縱隊十六日亦全部到密支那西機場以西附近,並將密孟公路切斷。解美軍之圍有功,留在丁克路高掩護的我軍一營,由於指揮官不負責任,竟忘卻對該營空投給養,使該營官兵忍飢八日之久,僅採山果野菜充飢,至為艱苦。
為迅速佔領密支那計,駐印軍總指揮部決定將原留在印度境內對英普哈爾方面警戒的新編第三十師第八十九團空運密支那方面參加戰鬥,並歸先遣支隊指揮官指揮。五月十七日,先遣支隊向密支那西機場發動攻擊。守衛機場四周之敵百餘人,倉皇抵抗後即向市區潰退。米爾准將命令我第一五〇團即晚向密市攻擊,二十日已攻入車站,忽遭敵集中火力的襲擊,通訊聯絡均被切斷。美方總聯絡官孔姆中校藉故離開,以致無法要求機場的空軍及炮兵支援,該團傷亡慘重,車站得而復失。廿一日,指揮部命該團撤退至跑馬堤。敵乘機跟進,並將原有工事加強,分成四個防禦地區,縱深配備,增兵固守。因指揮官未能及時支援前線,擴大戰果,又犯逐次使用兵力,被敵各個擊破的錯誤,致使本來可以一舉而得的密支那,竟拖延到兩個多月之久。廿三日史迪威偕參謀長鮑德諾及我軍潘,胡兩師長,來到前線組織臨時指揮所,撤換米爾的支隊指揮官並規定華軍由潘,胡兩師長自行指揮。又由列多空運第十四師的第四十二團前來增援。
廿五日起,我方再度開始攻擊,至廿八日無大進展,各線均因氣候惡劣,地形不利,奉命在現地構築堅強據點,並搜索敵情。三十日,天氣稍晴,指揮部下令攻擊。經兩星期苦戰,右翼先後突破南區敵部的堅固防線;左翼雖因強行通過開闊地區,傷亡很大,也佔領敵方的重要據點。攻擊至此,指揮官未能接受以往教訓,命令頻傳,嚴厲督催,致傷亡慘重。我部隊長鑒於密市自南至北高堤間,敵依據房舍,大樹,竹叢等構成堅固據點,攻擊愈形困難。經和指揮部爭論,六月十五日以後指揮部方面聽由各部隊自行處理。各部隊乃採取掘壕及強攻並用的戰法,進展遲緩。七月六日,我到前線視察,深感各部隊膠著不動,徒延時日,因而決定在七月七日發動全面攻擊。十三日起,在我優勢空軍及炮兵支援下連攻三日,始將北端高地及其西南數據點佔領。十七日以後,各部隊自行掘壕攻擊,大部進入街市村落戰鬥。敵人雖屢次補充,但為我空軍及炮兵猛烈轟擊,死傷奇重,逐步退守市區。廿五日起我軍又開始全線攻擊,至卅一日,已將密支那市區大部佔領。第五十師師長鑒於密城北端之敵據堅固陣地頑抗,強攻犧牲太大,八月二日派輕裝敢死隊,分組潛入敵陣地後方,將敵通訊設備完全切斷,三日拂曉即向敵指揮所猛烈攻擊。我攻擊部隊同時應聲而起,向敵衝殺。敵大部被迫向江中逃竄,未能逃走之敵,大部用手榴彈自殺。五日已將所有殘敵肅清,完全佔領密支那。
此次戰役,前後換了三個美國指揮官。他們既不了解中國士兵的特徵,又不信任中國軍官;命令時常變更,任務指示也不明確;下達命令以前,對實施所需的時間不做考慮,且常陷於分割使用兵力的錯誤。因此,中美軍官之間的矛盾就充分暴露出來。
八莫克復 畹町會師
我軍攻佔密支那後,部隊亟需整頓。在此期間奉命將駐印軍編為兩個軍,即新編第一軍與新編第六軍,同時準備向緬北重要據點八莫攻擊。十月初雨季已過,我軍陸續向八莫地區前進。後因國內戰局的需要,新編第六軍空運湖南芷江;新編第一軍繼續向八莫攻擊。八莫是敵侵犯我滇西的戰略要地,此地得失,關係緬北及滇西全局。敵在密支那失敗,即集中殘餘部隊加強八莫的防禦設備,深溝高壘,層層設防,每條街都有堅固工事。當我新編第三十八師首次攻擊時,即發現敵人陣地堅固,火力猛烈,就吸取密支那的教訓,決定用陸空協同,步砲協同,並以戰車掩護,逐點做殲滅之攻擊。鏖戰一月,整個八莫的敵軍陣地幾乎全為我砲火及飛機轟炸所粉碎。敵頑強抵抗,大部被我殲滅,殘敵向南坎逃竄。在追擊戰中,敵曾做兇猛反撲,也都被我軍擊敗。我軍繼續攻下南坎,並于一九四五年一月下旬與滇西部隊在畹町會師後,繼續南下略取臘戍及其以南以西地區。但不久奉命回國,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亦告結束。
4. 中美軍官的矛盾
史迪威要撤換中國軍隊營長以上官員的企圖雖未得逞,但仍堅持由美國軍官直接訓練中國士兵;所以在蘭姆伽訓練的時候,美國軍官直接調動營以下的部隊,直接帶領連隊到訓練場,中國部隊長根本不知道。中國軍官當然不願意由美國人這樣隨便擺布,雙方爭論結果,才規定各部隊聯絡官在調部隊到某某訓練場時,應事先與該部隊長聯繫,並向師部匯報。有的聯絡官這樣辦了,有的還是不按這個規定。尤其是總指揮部的直屬團隊,更是由美國人為所欲為。聯絡官認為某個幹部不行,只要向總指揮匯報,就隨時撤換,並送上飛機回國,事後中國的部隊長才知道。史迪威的參謀長鮑德諾曾堅持參謀長有權直接指揮部隊,因中國將領反對,最後史迪威不得不接受中國將領的意見。鮑德威從此對中國將領特別仇視。新編第一軍軍部原分配有一輛小轎車,鮑認為這是浪費,立即把小轎車調回總指揮部。有一次外交部長宋子文因出席新德里會議,順便到蘭姆伽視察,中國將領在歡迎時派了一排儀仗隊。事後鮑德諾在中美高級將領的會議上提出質問說:“是誰命令派儀仗隊迎接宋部長?如果不經過總指揮部的同意,隨便派遣部隊的話,那麼,我們美國軍官回去好了。”當時史迪威也支持他的意見。後來中國將領也提出質問:“前幾天印度的一位省長來參觀時(省長是英國人),總指揮部曾派一營儀仗隊;中國的部長來視察,派一排儀仗隊,就不應該嗎?”史迪威這才沒有話說了。總值,美國軍官是以施主自居,認為既靠美國援助就得聽他們的話,他們的聯絡官就是太上皇。也有很少數中國的敗類(多半是翻譯官)為討好美國人,從中撥弄是非,所以中美軍官一度鬧的很僵。有的中國軍官見面時大發牢騷說:“班超當年揚威異域,我們今天到印度來領略海外洋威。”當時謀高級將領就曾寫了這樣一首詩:“捧檄出神州,天涯作壯遊。關山欣聚首,風雨感同舟。束手難為策,依人豈善謀?重溫西漢史,無語對班侯。”
在緬北作戰期間,中美間的矛盾更加明顯。凡有危險和困難的地方就派中國軍隊去,有便宜可取時就派美國軍隊去。說也奇怪,往往美國人認為便宜的地方,卻偏偏碰釘子。如孟關主力戰時,他們看到日軍快潰退了,就派美軍一個團去瓦魯班截敵後路;可是遇著敵兩個中隊的抵抗就叫苦起來,結果還是中國軍派一營人去解了圍。更可惡的是當中國軍隊去增援他們,才一開到,他們就跑了,把中國軍隊留下做掩護;甚至七八天不派飛機投送給養,幾乎把一營人餓垮。官兵們談起此事莫不憤恨。至於隨時派中國軍隊去接替在危險中的美國部隊,更是家常便飯。可是,美國軍隊在戰場上(如密支那戰役)本來有機會可以而且應該支援中國進攻部隊時,他們卻坐視中國軍隊的犧牲。他們是大少爺軍,卻把中國軍隊看成奴隸軍。許多官兵都憤慨的說:“中國並沒有亡國,為什麼我們要受這個亡國奴的待遇!“現在回想起來,深刻體會到:這就是”美援“的滋味!
5. 蔣介石與史迪威的矛盾
據我們的看法,史迪威到中國來,一方面是代表美國政府監督美援的運用,另一方面也有他個人的打算。他以“中國通”自命,想利用中國的士兵和美國的裝備,在遠東創造他的英雄事業。他的作法:第一步希望能指揮中國軍隊,第二布以美國軍官代替中國軍官,企圖建立一支殖民地式的軍隊,作為他代表美國在中國稱王稱霸的資本。而蔣介石是以掠奪兵權,併吞別人軍隊起家的。兩個野心家碰到一塊,這就展開了尖銳的矛盾。為了撤換駐印軍幹部的問題,蔣,史進行了第一次鬥爭,蔣沒有完全應允史的要求。史迪威一計未成,又施二計:他利用打通中印公路給他帶來的威望,向蔣介石提出中國的十三個美械裝備軍應該和中國駐印軍一樣,由美國高級將領來指揮,這就是說應該由他來指揮。蔣介石當然不同意他的意見。史迪威也不肯讓步,便用美援這張王牌對蔣介石施加壓力。史曾派包瑞德到延安建立美軍觀察組,並放出空氣,打算把美援一部分發給八路軍。史又揚言要去延安,擺出要援助共產黨的架式。史認為他這一手可能使蔣介石屈服,所以由西北回來不久,便去見蔣談判。蔣介石與羅斯福在開羅會議時,已訂下反共密約,當然不肯對史讓步。談判決裂後,史迪威感到不對頭,便去找何應欽轉圜。何應欽深怕得罪美國,立刻去報告蔣介石。出他意料之外,蔣告訴他:“已打電報給羅斯福總統,請他撤回史迪威了。”何應欽大吃一驚,他從蔣介石那裡出來時垂頭喪氣地說:“從此美援沒有指望了。”羅斯福第二天就復電給蔣介石,同意撤回史迪威;不久就改派魏德邁來接替史的任務(以上材料一部分是當時史迪威的翻譯劉耀漢談的)。魏德邁來後,反共態度很鮮明,也不過問中國軍隊內部的事務,可是美援卻不像以前那樣順利了。美國除了已答應裝備的十個美械軍外,不再裝備其他軍隊了。後來經蔣再三要求,魏德邁才應允再裝備三個軍(十三個美械裝備軍的番號如下:第2,5,6,8,13,53,54,71,73,74,79,85,94等軍)。中國駐印軍的預備裝備(等於原裝備三分之一)原存於印度,蔣雖一再請求交給中國,而美國卻仍然送給印度。原來打算在西安,桂林兩地裝備的中國軍隊,也不打算實行了。蔣介石只好把十三個美械軍的預備裝備拿出來,成立若干個半美械裝備軍,以滿足一些將領的要求。當時有人說:“美國這樣作法,使中國軍隊既餓不死,也吃不飽。”從這裡可以看出,蔣介石和史迪威的矛盾,實質就是蔣,美的矛盾。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