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要聞|世界水資源週:母語維繫傳統知識・非洲應投資雨養農業
各位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我們繼續為大家讀報,同時向秋分倒數:距離秋天還有33天。
世界水資源週:母語維繫傳統知識
世界水資源週:非洲應投資雨養農業
世界水資源週:母語維繫傳統知識
是否聽說過世界水資源週(World Water Week)?這是由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研究所(SIWI)舉辦的年度會議,今年的會議就在本週(8 月 20-24 日)。
今年的世界水資源週比較特別之處,在於有比較多原住民代表參加,也比以前受到重視。今年的開幕主講人是來自斐濟的海洋科學家 Milika Sobey,講題是原住民傳統知識在水資源管理智慧變革方面的重要性。
她在演講中提到,她從科學習得的知識,和她在生活中習得的本土知識,兩者可以互補,她說她「結合兩種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傳統環境和現代環境之間來回穿梭」。
結合科學知識與傳統知識,來回穿梭於兩者,大有助於當前世界找到適地適性的水資源管理辦法。但 Milika Sobey 也提到一個大問題:會說本土語言的人愈來愈少了。
許多年輕人比較喜歡說英語,不說母語。可是一旦失去語言,就失去了自己的身份,以及代代相傳的知識。
世界水資源週:非洲應投資雨養農業
今天大家對非洲的印象是戰爭、貧困、飢荒,烏克蘭戰爭影響糧食出口,非洲首當其衝,但這只是一部分的實情。另一部分較少人知道的是:非洲直到 1970 年代都能糧食自足,之後過度依賴外界糧食,很大程度是全球化的惡果。
非洲要恢復糧食自足,這任務看來艱難,但世界水資源週討論一個可行方案,那就是投資雨養農業(rain-fed agriculture)。非洲有許多地方可以仰賴雨水而發展農業,比起投資水壩、灌溉渠道等大型基礎設施,投資於雨還更加實際。
所謂投資於雨,是要協助小農捕獲並維持土壤水分,以確保能在關鍵時刻讓作物獲得足夠生長所需的水量。
非洲糧食悖論:進口到非洲的每一噸糧食,本都可以在非洲種植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