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007:做一件简单的事——向人们提问
今日の链接
[1] 《第一财经周刊:十年十问开篇》
[2]《第一财经周刊》怎么在 3 年间做到这么大规模的?
[3]《第一财经周刊》创刊词
最近在阅读的另一份杂志是《第一财经YiMagazine》。去搜索相关的创刊词、改版词、独立网页上的ABOUT页,成为了一个不可跳过的步骤&习惯。
每一本杂志在发布的那个当下,所记下的相关说明,是初心、是目标、也是门槛,也是原则。尤其喜欢以下这几句:
变化的,是更深度的内容和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坚持不变的,是“探索明亮的商业世界”的价值观,和对新的、有趣的传播形式的探索。
以前都是从平台号上、看《第一财经YiMagazine》发布的一篇篇单独散落的文章,而没有购买过这本杂志的任意一期,也未曾以一本杂志的视角从头到尾、每个栏目去翻看。
这次阅读契机,才了解到这本报刊从创刊至今这么多年,曾有过哪些栏目,是怎么编排设计的。特别留心到它的【十问】栏目,与TIMES周刊的10 questions类似。每一期都对一位人物提出十个问题、引出对方的十个回答。
在几年前,《第一财经周刊》也特别整理了《十年十问》,开篇这么写到:
10年来,我们认真在做一件简单的事——向人们提问;用我们的好奇心,想象力,相信,还有那么点不相信;一个小问题,或引出有意思的想法,或引出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把这一切记录下来,记录人们关于世界的奇思妙想。
提问、提问10个问题——怎么看,都觉得是简单的。但以10年的视角,去回看每一次的10个问题,必然是不一样的体会。答案或许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同样的问题留到很多年之后,给后来人的启发,或好奇“这个问题为什么值得问?”由问题出发的好奇心、想象力,是宝贵的。
翻阅了2021年1月-9月这九本周刊里的“十问”,记下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第1期)》 林超贤
Q:你内心的东西随着你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会有变化吗?
A:我之前电影里的人物,不管他是警还是匪,很多都是讲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一群人最后如何逃出去的故事。从《激战》开始我有了一些改变,张家辉的角色是一个面对中年危机的人,我觉得我跟电影里的主人公一起,经历了走上巅峰,遇到中年危机,又找回年轻的心态重新出发的过程。从那之后,我开始愿意从光明的角度思考问题,想要拍阳光下的人,想要传递一些正能量。也是一种巧合,之后我碰上了《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还有现在的《紧急救援》。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第2期)》 蔡国强
Q:领头羊发生了变化。
A:这个比以前更有意思。以前一直假设一个灯塔很清楚,这个灯塔肯定能够照亮某个方向,现在灯塔自己就变成了摇摆的。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我们的能力还是在很幼稚的年代,是一个少年期,不要一直在人类历史里面扮演长者,这样才幼稚。如果放长远一些说,我们其实在宇宙史上,包括我们人类的发展史上,依然处在童年时期,这样我们才能够更相信人类还有未来。假如我们人类已经都老了,全身是病,地球老迈,人也老态,还有啥意思?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1年第3期)》 饶晓志
Q:你在采访中曾经提到过,在《人潮汹涌》中与27岁的自己有碰撞,你个性上“成为现在的自己”之前最鲜明的东西是?A:27岁那个剧本叫《爆胎》,是一个房地产商和一个剧团演员因车祸交换身份的故事,当时我是处于需要换个活法的阶段吧。27岁的我更能站在陈小萌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会麻醉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每天在小酒馆里跟朋友喝着酒,聊着表演,觉得自己特别有上进心,但其实也不够努力,根本没有认真做长线的规划,同时又有强烈的自尊,那是一个迷茫期。当然,我现在39岁也不算是理解什么是成功,但至少每年有认真地总结,知道成功的方向,是一个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