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蕭逸想到武俠小說的意義
最近有關於蕭逸的報道,蕭逸先生是繼金庸、梁羽生、古龍之後的武俠小說大家。他23歲時以處女作《鐵雁霜翎》步入文壇,實際上與古龍差不多同時開始寫作,近半個世紀來,他共著有各類武俠、歷史小說40餘部,各類專欄小品雜文1000餘篇,還兼職電視公司編劇,撰寫各種電視劇本200餘集,電影劇本20餘集。他的《甘十九妹》、《飲馬流花河》、《無憂公主》、《馬鳴風蕭蕭》、《長劍相思》等武俠小說發行量均已超過百萬冊,並被改編爲電視連續劇,讀者、觀衆衆多,影響非常廣泛。
蕭逸的武俠小說,不同於金庸的大場景、大氣魄,也不同於古龍的波譎雲幻、快意恩仇,而是注重於人物內心的精細刻畫。蕭逸善於塑造那些身不由己、進退兩難的多情俠客,但與金庸、梁羽生、古龍的小說一樣,十分注重俠氣,他說:“我們的‘俠’道一以貫之,骨子裏是偉大的同情。捨棄這個思想,都不是武俠傳統的價值。”是的,正是博大胸懷、巨大的同情心,纔是根本的俠氣。
從金庸到蕭逸,武俠小說的影響非常廣泛,近十年來,又通過翻拍成影視,影響就更大了,武俠小說的第一個意義就是影響的廣泛性,從高知識人羣諸如教授、高級工程師等,到稍有些文化知識的人,如泥水匠、木匠等,從國內到國外華人地區,只要是有中國文字影響的地方,就有人喜歡讀武俠小說,而且讀得津津有味。這是其他小說,包括歷史小說等所無法比擬的。
武俠小說的第二個意義潛移默化的文化意義。武俠小說是通過以俠爲主、以武爲輔的虛構故事來傳播文化,在曲折多變、妙趣橫生的故事中,隱含着豐富的文化信息,表達着楊善去惡的價值觀念,讓廣大的讀者感受文化的價值。可以說,武俠小說是很中國的,具有很足的中國味。武俠小說在國外華人地區的傳播,實際上也是在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傳播到世界上,這種“軟”傳播的方式比“硬”宣傳要有效得多。
武俠小說的第三個意義是給予人輕鬆快樂的感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忙碌的人們已經承受着很累很沉重的壓力,讀嚴肅的小說,讀真實性強的故事,讓人聯想起沉重的現實,太累了,而武俠小說的虛幻、有趣、極具情節性的風格,讓人很容易讀進去,很輕鬆,讀起來很愉快。那種“出乎意料之外,卻在其理之中”敘述方式,常讓讀者拍案叫絕。
武俠小說的第四個意義是促進了圖書、影視等文化產業的發展,武俠小說大都很暢銷,改編成電影、電視也很受觀衆的歡迎。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發展文化產業的具體方式,圖書、影視的經營者藉助於武俠小說大師們的“創意”,經過一定的創意策劃,把“武”和“俠”的故事,變成了大把大把的鈔票,點“事”(故事)成“金”(金錢)。
武俠小說的第五個意義是拓展了小說的範圍,武俠小說原來被認爲不是“小說”,不被正統的文學看中,但現在越來越被肯定是小說了:文學史寫了武俠小說的篇章,大學教授開了武俠小說的課,武俠小說的篇章被選入教學課本。實際上,武俠小說以它特有的形式拓展了小說的範圍,使小說更生動、更有趣、讀者更廣泛。當文學爲人所喜歡時,人也才喜歡文學。武俠小說在這個意義上,更“文學”。
當然,武俠小說由於其虛構強等特點,更由於其對俠氣的誇大張揚,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如只講兄弟義氣,淡化法律制度意識等。不過,試想,什麼樣的文學形式沒有消極性呢?
反正,武俠小說喜歡讀起來就是有趣。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https://bailushuyuan.org/novel/traditional/reviews/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