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狗十三」看成长的困局
前几天去了一次深圳,顺带看了电影「狗十三」。 去看之前就刷到很多公众号的推荐,什么「最好的青春片」,「张雪迎的翻身之作」之类的,让我放弃了同档期的「龙猫」,选择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看了这部电影。
很多人的理解为,李玩代表了每个青春期渴望被理解但是最终被大人压抑情感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是李玩」,电影院里坐我边上的陌生小姐姐全程哭得稀里哗啦,看着是非常感同身受了。
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那些公众号,也许误解了导演的意思。
我认为在电影里,李玩的家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完全无法算是十恶不赦的,相反,他们都是由于社会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的发展而带来的对于新的一代的发展疲于应对的普通人,他们就像每个普通的父母一样,跌跌撞撞开始成为父母的,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和孩子沟通,如何处理孩子的细腻心思,他们只能靠着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复制粘贴自己的经历,然而快速发展的社会让他们的经验完全失去了意义。
但从电影的主要矛盾点,狗,来讲,我不觉得李玩的家人做错了什么。无意中丢失了狗,全家出动去搜寻,未果,孩子还把爷爷推倒受伤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青春期孩子,是时候在社会教做人之前,明白自己不是世界中心,学会如何考虑别人的感受了。之后继母把相似的狗逼着李玩承认这就是爱因斯坦,虽有不妥,但是,从一个继母的角度,丈夫和前妻的孩子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这是一个女人再正常不过的反应。爷爷奶奶,尽管在时代的影响下,始终无法理解把狗当作家人的想法,但是对于养狗的行为表示了认同,也愿意帮忙遛狗,丢狗之后也帮忙寻找,他们对李玩的不理解,中间相隔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鸿沟。
可是李玩呢,她也没什么错。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离异,隔代抚养,从小被爷爷奶奶娇惯,和父亲又不亲近无法沟通,在她在意的狗丢失之后,疯狂寻找,几天茶不思饭不想,甚至情绪失控爆发。之后被暴打,被压抑,然后沉默。
可是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意义,不是去批判父母的不理解,而是去展现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困境,即个人本能的情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塑造,同时带来的疼痛和纠结。
没有人在针对李玩,每个人处在他们的位置上,都做出了一个平凡的人所会做的选择,并不高尚,和科学育儿一点不沾边,但是这就是这些已经被中国社会化之后的人所会作出的非常正常的选择,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冲突,不理解和隔阂。
所以,应该怪谁?又是社会吗?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