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寶成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引言──絕命藝師第二季:那一年我們一起打造的NFTs(非同質化代幣)社群

寶成
·
·

這裡的系列文章「絕命藝師第二季:那一年我們一起打造的NFTs(非同質化代幣)社群」(2022-2024),是承接「絕命藝師:那一年我們一起生產、收藏與交易的 NFTs(非同質化代幣)」(2021-2022)的觀察,皆屬國藝會的「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

在第一季的書寫中,我的對象是四位藝術家,第二季則是三個團隊。社會中人不可能脫離團體而活,不管團體是大是小;從個人到團體的書寫是一種脈絡的回歸,也是一種視角的挪移。就像王新仁在第一季的書寫中是藝術家,在第二季卻必須以藝術總監的身分代表 akaSwap 說話,從團隊而非個人出發去想事情。

照理說,在 2023 年中我就必須將「第二季」總結。但因為同時身兼台新藝術獎的提名觀察人,又忙於眾聲道(Volume DAO)的各項事務,因此遲至今年才完成,為機構同仁帶來麻煩,我深感抱歉。不過,也是在這延期的一年中,見證了這些團隊 ── FAB DAO、akaSwap和三明治工 ── 的改變、進步和轉折。(看來系列文副標中的「那一年」應該改成「那兩年」?)。

不僅如此,我也跟他們有著或淺或深的互動:成為其中實際的貢獻者,或者在專案上有所合作,不是完全外在於這些團隊的旁觀者。本系列文所採取的,不是所謂的「實證主義」書寫,亦即刻意保持距離、將研究對象擺放在書寫者外部,以顯示客觀性的一種方法。我跟我的研究對象(這三個團隊)都處在實踐的位置,且在這個位置上彼此連結;寫出來的文章也可能成為反饋,為他們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我不可避免地會從主觀視角出發,產生若干詮釋和分析的框架,但這不代表我能扭曲受訪者們的意見和大家經歷過的客觀事實。

選擇發布在 Matters,有兩個原因。首先,曾經刊載拙文(第一季)的平台「數位荒原」已經停止更新,我必須另尋刊載處 ── 值得注意的是,在雨蛙鄭文琪的經營下,平台上的多期文章已經去中心出版並註冊了 ISCN,永久保存與流傳,隨時可查找。其次,我一直沒有機會在 Matters 上發表文章,這個推動創作者經濟的鏈上書寫平台累積了越來越多文章,我希望藉這個契機參與其中,讓筆下的事物回到歸處。

從現在起,這裡也是張寶成的書寫空間(我跟國藝會申請專案時,是用本名張又升)。不知道未來還會不會有第三季,但無論如何,那些從事世間美好、奇趣、發人深省之事物的手藝人們,也就是這裡所說的「藝師」,儘管在我完稿時仍在江湖上載浮載沉,卻命不該絕,值得被記下幾筆。各位夥伴,我們元/緣宇宙再會。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