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unlin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掌控跳繩的節奏,重點在你的手腕!

Sunline
·
·
「運動」比起任何一種創作,更接近「面向自我」的境界,它除了需要很大量的體力外,還需要非常強韌的意志,因為你只要稍不留神,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會回應你:你今天少做了什麼、你沒有專心、你不夠努力⋯⋯但反之,專注訓練自己的時候,身體也會比起身旁所有的批評與鼓勵,更真切的回應你,你所能得到的就是你所盡的努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記錄「運動」的肢體細節,特別是「一個人的運動」沒有與他人對抗,便可以專注於自己的全身,去感受那些「你從來都不會發現的」關於呼吸、肌肉及節奏!

像是「跳繩」,起初你會非常專注「跳」這個動作,很多人賣力的、奮力的想要跳得老高,所以膝蓋彎得太過,導致手腕需要大幅的擺動,而讓整體動作不流暢,常常跳沒幾下就中斷了;而有些人沒有抓準「繩長」,不夠會一直卡到腳或打到頭,太過又容易手腳不協調的「繩已經繞了一圈」但腳還來不及躍起!

我一直以為「繩長」或是我這大半年的腳、臀、大小腿的痛,以及肺活量不足,才無法將跳繩這個運動維持一定的速度、一次性地維持比較長久的跳躍。我不斷調整繩長到適合自己的身高,鍛練身體下肢的肌肉強度,當肺活量也因為日日的快走調整到維持心律150+,才發現:原來「跳繩最難的」不在於「跳躍」或是高強度的「有氧」而在於「手腕」的力氣!(而手腕的肌力又非常難訓練。)

起初,當跳躍的次數小於100/次的時候,不會感覺到手腕施了多少力氣,會比較著重「躍起的時候」腳與繩之間的關係,能不能讓每一次繩繞過地面時,腳也同時離地!慢慢地在肺活量訓練到能跟上跳躍的次數超過100/次之後,才開始發現從手腕到手肘這段前臂的發痠了起來!於是甩繩的力氣開始跟不上跳躍的速度,跳得越快所需的力氣就越多,且需要透過手腕去控制甩繩的節奏再配合跳躍的速度,才能維持「不間斷」的累積次數。

這是一種從運動發現原來不會仔細思考的肢體細節,有時過分執著在「為什麼跳不好」「應該沒有天分所以做不好」而忽略了肢體協調需要理解「如何應用」,必須去「拆解」一項運動每個動作,再將其彼此組合起來,流暢地完成一個動作,再完成下一個,進而持續累積。

關於一個人的運動,有些人掌握到訣竅便埋頭持續同一個或同一組動作,有些人始終找不到能讓自己足以累積的流暢感,常常遇到阻礙時就選擇放棄,或是從來沒有在動作中感受那些需要發力的肢體是怎麼運作而產生動能的,於是就相信「我做不好!」

我的跳繩節奏從四個月前一次跳不完100,1000要拆在15分鐘內完成,到現在已經可以達到一次150+,10分鐘左右跳完,於是才從這樣的跳躍中,發現手前臂的力氣完全跟不上現在腳的跳躍和已經訓練起來不覺得喘的肺活量!

更有趣的是,我長期以為自己不喜歡跑步是因為「不喜歡繞著操場的圈圈跑」,直到我在雙手放上東西「握著」,才發現我是因為手上沒有東西,覺得身體沒有平衡感或缺了什麼而感到焦慮,於是我在雙手放上了手機與水壺,就能流暢的完成快走或小跑步的專注!(我想,我之所以能專注在跳繩上,某個部分也是因為雙手的平衡。)

專注運動的時候,我還是老想著那個問題:如果小時候有誰按下了我「一個人運動(如游泳、單車⋯⋯)」的開關,我應該會成為一個運動員吧!與自己身體對抗的那種運動員!

「運動」比起任何一種創作,更接近「面向自我」的境界,它除了需要很大量的體力外,還需要非常強韌的意志,因為你只要稍不留神,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會回應你:你今天少做了什麼、你沒有專心、你不夠努力⋯⋯但反之,專注訓練自己的時候,身體也會比起身旁所有的批評與鼓勵,更真切的回應你,你所能得到的就是你所盡的努力!

如此思考,怎麼能不熱愛運動呢?(你的一切,身體都會回應你!)

圖:20220702,跳壞了的繩,只好火速地再下單新的繩。我只跳競速繩,一般的普通膠繩跳起來不過癮。iPhone8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