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欣賞|古籍之美~線裝書(古線裝)
✅前言
古籍(古書),是中國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指書寫或印刷於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
古籍主要是以「抄寫本」與「刻印本」二種形式流傳於後世。由於寫與刻的時代、地區、載體與方式不同,於是形成了多種不同的版本,有些側重於版刻屬性,有些則側重於外在的形式,不一而足。
- 若按照不同的寫與刻、印刷的方式,則古籍可以區分為「寫本」、「刻本」、「活字本」、「拓本」與「影印本」等五大類。每一大類又區分了許多的類別。
- 在不同的時代,隨著需求的改變、技術的提升,古籍又有不同的裝幀方式,包含有「簡策」、「卷軸裝」、「經折裝」、「龍麟裝」(旋風裝)、「梵莢裝」、「蝴蝶裝」、「線裝」...等等。
上述各種不同的古籍形式、裝幀方式將另文介紹。本文將介紹大眾較為熟知的「線裝書」。
✅線裝書的由來
意指用線來裝訂的書籍,線裝書籍的裝幀形式出現於明朝中葉以後,但是現存於英國國家圖書館東方手稿部的中國敦煌遺書中,即有幾件唐末五代的遺籍。
這些書籍的裝訂方法,有的在書脊上端用線橫索書背;有的在書脊內側上下端各打一透眼,然後用線繩橫索書背後,再連穿下端透眼橫索書背,最後繫扣打節。以上裝幀方式,有些訂線宛在,裝式完整;有的訂線雖佚,但穿孔猶存,仍可謂最佳見證,線裝書始於五代。
即使據考證,線裝書可以追溯至五代,但由於當時應用尚未普及,明朝中葉才開始流行,並在清朝時臻於鼎盛,而成為古書裝幀的固定方式,且中國絕大多數留存於世的古書大多是線裝形式,因此,「線裝書」又稱為「古線裝」,亦被稱為中國古籍的代名詞。
✅何謂線裝書?
我們現在的書本,大多以書衣、書皮包裹起來,書脊也被包覆起來;而線裝書的書脊則直接裸露在外,打孔穿線,以絹布或綾布包角,裝訂成書。
製作方法與包背裝的摺頁方式相同,亦即將對摺後的書頁疊齊書口,於書腦加上紙捻固定,以利刃裁齊另外三邊(天頭、地腳與書腦),再配上書衣,然後於書腦上打眼穿孔後以雙股線縫製而成。
而打眼穿孔數,一般為四孔,較大的書籍則可以有六孔、八孔,依書的大小而定,再採用雙股線繩穿孔訂實,更講究的書籍則以綾絹作包角,用以保護訂口上下的書角。
好的線裝書往往可以收藏、流傳許久,收藏家會在護頁上加蓋收藏章;而清朝以後的線裝書有些會在護頁紙的選材上採用染過中藥之防蟲紙。
現今一般所謂的線裝書的新定義,乃應具備以下幾項形式條件:
1、須有摺頁。
2、須有打眼穿孔。
3、須有軟質封皮。
4、須有線繩穿繫。
線裝書:宋 西元 960-1279 《晦庵先生文集》
宋 西元960-1279 晦庵先生文集 外觀尺寸(高、廣)25.5x15.5(公分) 版框尺寸(高、廣)18.6x12.1(公分) 宋 朱熹 撰 宋淳熙紹熙間福建刊本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號晦翁、遯翁、滄州病叟,祖籍江西婺源,生於福建南平。朱熹在繼承二程(程頤、程顥)「洛學」的基礎上,博採周敦頤、張載、邵雍等人的理學部分思想,融入佛、道的思辨哲學,從而建立「閩學」一派,以及完整的「朱學」思想體系,可謂為宋代理學之集大成者。在理學發展史上,朱熹的地位和影響,可說是首屈一指。 傳世的宋刊本《晦庵先生文集》,有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著錄之宋寧宗(1194-1224)朱熹三子朱在編輯的浙江官刊本,凡一百卷,入元後書版藏於杭州西湖書院,明代又曾修補印行;其次是《皕宋樓藏書志》及《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之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福建建安書院刊本,除《文集》一百卷外,並附王遂所輯《續集》十一卷、余師魯所輯《別集》十卷。而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福建按察司以閩本參校浙本重刊的朱子文集,即成現今通行的版本。本院所藏此帙刊於朱子生前,較前述諸本皆早,且因未經朱子刪定,故所載又頗有異同,不乏諸本未收錄之詩文。而全書字體工整,除《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後編》著錄外,未見他書稱述,可見此刻非止傳世之罕見,所保存之學術資料,亦彌足珍貴。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此帙原為常熟毛氏汲古閣舊藏,輾轉流入宮內後藏於昭仁殿,民國十一年因溥儀假賞溥傑之事而流傳在外,抗戰初期山陰沈仲濤先生購於滬上,密藏數十年後捐贈,使得重現於世。
✅線裝書的應用
- 用於資料的整理。在臺大檔案室收存了許多的公文檔案與收發文本,多年來即採取變通的打穿式穿線裝幀方式便於於保存,乃因此種裝訂方式可逆性高,在須要影印或拆解時,比較不會傷及檔案原稿。
- 古籍修復後,重新裝訂成書。(更高級的做法為製成「金鑲玉裝古籍線裝書」,後續另文說明。)
- 抄寫經文之後,裝訂成書,便於翻閱與保存。
- 製成空白的線裝書,作為手抄本、日記之用,甚至於可以贈送給有書寫毛筆字的朋友,尤其這是純手工製作,更具有溫度與誠意。
✅線裝書古籍外形結構
書腦
指書籍穿孔訂線右側的空白處。
書首
指書籍的上端頂部。
書眼
指書脊內側上下端所打透眼之打孔處,用於穿線、縫書固定之用。
書口
書籍上跟書脊相對的那一邊。
有的線裝書會在這地方標注書名、卷數、頁數等。
引用自王瑞來 《<鶴林玉露>版本源流考》:“ 明 萬歷 南京 都察院刊本……版式為白口,單魚尾,左右雙邊,上下單邊,書口鐫‘鶴林玉露’四字。”
書衣
書籍的面子,如同人的衣服,所以稱作「書衣」。封面有單、雙頁之分,單頁叫「扣皮」,雙頁叫「筒子皮」。有些書封面裡還有一頁內封面,上面有書名、作者姓名、出版單位和年月等。也有人把內封面叫做「封面」,把外封面叫「書衣」。
書脊
又叫「書背」,意思書籍的脊背。
釘線
訂線又稱為「穿線」、「綴線」,用於縫製書籍之用。一般都使用棉線或絲線來裝訂,選用縫線時應根據書籍的大小厚薄選擇粗細合宜的訂線。
書根
指書籍下端的切口部分。若線裝書臥置,為便于檢閱,常利用書根書寫或加印書名、卷次和冊數。
包角
即書的右側上下兩隅,上隅的叫「上包角」,下隅的叫「下包角」。為保護書角,防止書角折疊、破損及堅固耐用,故在書背的上下兩角用綾或絹來包覆。
書籤
又名「書箋」,即貼在書衣左邊偏上的一張長方形的紙質或絹、絲質的小條,用以題寫書名。有些書籤是請擅長書法的名家題寫的。其上的文字可以手寫或印刷。
✅古籍書頁版式與專有術語
天頭
又稱「書眉」,指版框上方白邊,供眉批之用。
地腳
版框下方白邊處。
書腦
書籍裝訂時,供打眼穿線的區域。
古今對於書腦的形容以及裝訂時須注意之處: 明 無名氏《云間雜志》卷中:“彭 又令其背書,見書腦裂碎。” 清 孫從添《藏書紀要·裝訂》:“訂書眼要細,打得正而小,草訂眼亦然。又須少,多則傷書腦。” 魯迅《彷徨·高老夫子》:“書腦的對面,也還是半屋子蓬蓬松松的頭發,不見有別的動靜。”
書口
指古籍書葉兩半葉之間、沒有正文的一行,為折裝整齊之用。因為這一行居於兩版的中心,故又稱「版心」、「版口」、「中縫」、「葉心」,或簡稱「心」。書口有專供摺疊時做標記用的黑線(象鼻)和魚尾圖形,一來用於對摺書頁,二來為便於檢索,格內經常刻有書名、卷次、頁碼、字數、每卷小題、刻工姓名和出版處等。
版框
又稱「邊欄」,指每版內圍框文字的四周邊線,上方叫「上欄」,下方叫「下欄」,兩旁叫「左右欄」。不僅有規範、整齊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簡策、帛書的遺風。
- 單線的叫「單邊」或「單欄」,雙線的叫「雙邊」或「雙欄」,又稱「文武欄」。一般比較粗黑,給人穩定感。
- 若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邊線,稱為四周單邊。
- 四周粗黑線內側再刻一細黑線,稱四周雙邊。(上圖範例即為四周雙邊。)
- 如果僅左右粗黑線內側有細黑線,稱為左右雙邊。
界行
也稱「界格」,指在版面內分割行字的直線,也就是字行之間的分界線,是竹木簡書籍的流風餘韻。唐代又稱做「邊準」,宋代稱作「解行」。
「界行」有朱墨二色,分別叫做「朱絲欄」、「烏絲欄」。而我們現代在製作線裝書的書頁時,可以不拘泥於朱墨二色,依據書寫內容、紙張材質、顏色等,搭配不同的顏色,使通篇視野更柔和,閱讀文章更為舒適。
下圖為秦簡 《為吏之道》,一片片的竹簡併在一起,是不是很像一行一行的界行呢!這就能說明,為何線裝書內頁的界行是"竹木簡書籍的流風餘韻"。中國歷史悠久,古人之智慧是一直傳承下來,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逐步的演進。
象鼻
指魚尾到版框之間的黑線,狀如垂在胸前的象鼻。有粗細之分,若塗滿叫做「大黑口」,粗的稱為「闊黑口」或「粗黑口」,細的則叫作「小黑口」或「細黑口」;沒有象鼻的叫做「白口」。上下象鼻中刻有書名、卷數等,稱作「花口」。若上下都有象鼻,就稱為「上下黑口」。
魚尾
在書口的四分之一處的標誌,狀似魚尾因而得名。魚尾的功能除了裝飾美觀之外,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全葉的版面,對其魚尾缺口處,對摺之後予以裝幀。
魚尾的元件中:
- 以數量區分,有「單魚尾」、「雙魚尾」,「三魚尾」等。
- 以方向區分,有「單魚尾」、「對魚尾(雙魚尾相向)」和「順魚尾(雙魚尾相隨)」。
- 以圖案虛實分,有「白魚尾」、「黑魚尾」、「線魚尾」、「花魚尾」。(如下圖所示)
行款
又稱「行格」,指每半頁的行數與每行的字數。
著錄版本時,多記半頁若干行若干字,如果每行字數不一致時,則取其最多或最少的紀錄,外加”不等”二字。
在鑑定和著錄時,人們習慣以半葉(頁)計算,叫做「半葉×行×字」,有的逕稱「×行×字」,若每一行中有兩排字(通常為大字的註解),叫做「小字雙行每行×字」。若雙行字數與單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這種著錄和說明方式,即稱為「行格」,或稱「行款」。("x"代表數字,不是乘號喔!)
下圖為子謙目前正在製作中,線裝書書頁版式:
版框:為四周單邊。
界行:為朱絲欄(劃界行時,在宣紙底下墊有利用木條製成的框格,並採用朱紅色臘墨,在框格上一行一行的劃出界行。也由於框線是以木條為基準線,劃線時會有斷斷續續之感,更能表現出古味。
齋館名:「養心書室」。子謙先以毛筆,採隸書字體書寫養心書室四字,拍照後將字體縮小,請專業人士利用雷射雕刻在烏心木上,製成木頭章,然後調製朱紅色印泥,再將養心書室鈐印在書口位置。
象鼻:因為沒有象鼻,故為白口。
魚尾:花魚尾。
書耳
中國古代雕印的圖書,有的在邊欄外左上角或右上角外部附刻一個小方格,也稱「耳格」或「耳子」。
一些宋刻本常有此式,專門用來記篇名、書名簡稱或者帝王名號、室名等。其形象彷彿是書長了耳朵,故稱「書耳」。
書耳處常刻印簡化的篇章題名,如《春秋左氏傳》中的“僖公”、“隱公”、“哀公”,《詩經》中的“關雎”、“豳風”、“鹿鳴”等。這種鐫印了題名的書耳,又稱為「耳題」、「耳記」。或雖無書耳,前於左右邊欄之上角有題記的,亦可稱為「耳題」。
談到書耳之制,主要見於宋代蝴蝶裝版面上。南宋刻本大抵都有書耳,因為宋代流行蝴蝶裝,書耳在左欄之外,翻閱時恰為觸手之處,因此便於檢讀。自明初改為包背裝以及後來的線裝,因為書口向外,邊欄在內,故書耳無用,於是明以後刻本,不再刻書耳。
墨釘
又稱「墨等」。工匠刻書時會將有疑問的字在版面上留空,待確認之後再刻,此留空觸及印成一塊墨塊,在正文中以”■”表示。
版記
又稱「牌記」、「書牌」,俗稱「書牌子」,與現在的版權頁類似。一般置於書前,或在序前,或在序文與目錄之間;也有出現在正文中或全書卷末等處的。
版記內容註明該書刻印的年、月、地點,刻者姓名、堂號等,內容繁簡不一。其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正方形、長形、圓形、鼎形、鐘形、碑形及亞形等,而一般以刻成正方、長方等形狀的印章形式為主。所用字體楷、隸、行、篆均有。常常鐫有書名、作者、堂號、書坊字號、鐫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點等。
明清時期的版記作用,多為表示特色和所有權,明清以前則更多是刻書題記,講刻書緣起,選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廣告宣傳作用。
小題與大題
正文首頁題目的形式。小題指篇名,大題指書名。通常情況之下,大題在上(如下圖)。宋版書有時是”小題在上,大題在下”。
古籍線裝書是前人智慧累積下來的結晶。
此種裝幀形式是中國書籍傳統裝幀技術集大成之衍生者,即便是翻閱頻繁也不容易破散,即有美觀莊重的外型,又獨具中國古樸的內涵,如流傳年久,於重新修裱時,亦不會破壞其原始面貌,線裝裝幀方式流傳至今歷久不衰,乃是先民的智慧結晶。任何一項發明,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書籍的裝幀形式亦有一段豐富的演進史,精采絕倫,但總是和書籍的製作材料、製做方法有著緊密的關聯。
線裝書是我國書籍裝幀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同時,其裝幀形式內容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顯著標誌。正是因為裝幀形式傳遞著一種古色古香、濃厚典雅文化氣息,也使其在現代依然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古籍基礎知識
古籍知識
書籍器官名稱
宋、明、清書籍版式研究, 李綺盈 Li, Qi-Ying
宋 西元960-1279 《晦庵先生文集》
漢語網
📚推薦書目
- 文章內容,能對您有所啟發、感動或增加附加價值,請拍手、評論+【讚賞公民】!
- 孤軍奮鬥,倒不如策略聯盟,若我有您想要的,來信結盟吧! 【策略聯盟】
- 想要在生活中增添傳統工藝,手作的溫暖與感動嗎?加入【養心書室】來告訴我!
歡迎參訪並加入「養心書室」社團:
養心書室即是一個希望能讓社員在繁忙的工作以及壓力之餘,提供一個靜下心來藉由學習書法(Calligraphy)、書道(Shodo)、书法的過程中進而培養性情之處,欣賞並享受浸淫在毛筆的提、走、按過程中所交錯出來千變萬化的美。而練習書法的目的在於養心,是先透過靜心,淨心而後達到養心的境界。
我們還會新增傳統工藝,例如:裱褙、冊頁、線裝書、卷軸、染紙、拓印甚至篆刻等方面的內容,讓書法有更多的載體來呈現出文字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