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真的)值得了錢嗎?
前言:
雖然家長們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碩士學位,相信檯面上那些政治人物(不論有沒有被爆抄襲)的父母,與檯面下許多行政官僚(不論有沒有抄襲)的家長都這麼希望。但現實是,這些研究生的父母也會在入學2年後便開始問著要畢業了沒。隱隱地暗示著:知識並不被視為生產;或者,知識不應該花太多時間生產。
也難怪,「因為不想抄襲所以沒有畢業」雖無知,但完全在大家的理解範圍中。
研究的用處,對世人而言,是學位,學位的主要功能則是薪級。這跟下面將提到的道德論並不衝突,反而強調了道德論的正當性;只為了學位與薪級所需,因而研究不需太深刻,研究不能太現實,儒家價值的平天下式清談最好。也因此,知識生產,在世人的理解範圍裡,必須無暇無價,不論是悲天憫人意義上的無價,或是無關緊要意義上的無價。
雖然身在學界,也指導了好幾本碩士論文,這篇不談論文是否抄襲,蹭流量(並打算販售知識)而已。
某種意義上,我們尊重研究者;前提是,只要這個研究不涉及我的個資、我的工作,或我的所有物,包括我帳戶裡的金錢。
某種意義上,我們信任研究成果;前提是,研究是高尚的、正直的,當然,也必須一塵不染不帶銅臭的。
簡單說,世人對「研究」的期待:不痛不癢且無關緊要,也要清高而無私並悲天憫人。這2者都做不到。不可能的,是在佛祖選拔嗎?
順道一說,學術道德不是這意思也不是這樣運作的。學術道德,也與個人道德(moral)無關,更不用說manner了。
當政治經濟越發複雜而世界萬物越形真實的當前,悲天憫人(既非manner,坦白說亦非moral)在實際意義上不過是無病呻吟。
真正的研究計畫,大多介於隔靴搔癢,與經世濟民這2個極端間的某一個範圍(技巧好的學者可以讓研究範圍會小一點,跟多數人的認知相反)。再論文寫作實務一點說,研究動機大多會是經世濟人的,而研究目的則傾向隔靴搔癢;但不論是哪個範圍,都必須付出相對應的腦力勞動,以及時光年歲。精神負擔就先不談了。
不論是腦力勞動或時間成本都必須要有相對應的經濟支持才撐得下去;作為學者,就算我們的研究可以不涉他人,我們的研究不可能不需要資金,至少得換把鍋子煮晚餐。誠實地說。
誠實,才是研究與學術的本質。而,誠實不是純潔,把別人當人看更不等於說話比較直。
區塊鏈是莽原是叢林,無法無理且殘忍,但是塊誠實的獵場;誰是獵物誰是獵人就再說。學術界也同樣殘忍,或許不太誠實,但仍是片豐沃的農場(隱喻為獵場也可以)。
藝術,尤其是數位藝術,因區塊鏈的特質而得以標價販售且驅之如奇貨。
在typed.art,以文字,或以字元組成的圖像,正好回溯了打字機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與那個時代特有的濃重的菸味)。那,是否,知識也可以在此買賣呢?
為此,在typed.art中設定了這個帳號 know.led.price
內容將會是研究的成果與教學的經驗。目前有2則,未來應該會在作品內加上連結好提供更完整的行文脈絡。
至於買賣後怎麼在研究或教學成果上揭示呢?不論要在這篇文章的評論處,或者之後的作品說明裡討論,前提其實得是:要賣得出去。
下一則將會說明畢業設計製作的研究架構(typed.art #4136)這顆NFT的製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