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 狂喜之后:成熟的灵性语言|《野兽爱智慧》
狂喜之后:成熟的灵性语言|《野兽爱智慧》
陈寿文 心灵自由 2017-08-31
撰文:陈寿文
这是心灵自由写作群第九期的第一篇作业。
如果我们想要对全世界敞开胸怀,就必须无所遗漏。解脱的自由与觉醒无法外求,只能内省自求本心。如果我们想要爱上帝,那么就必须学习去爱神所创造的万物,包括自己,尽管我们的心思是这么复杂与不完美。
这份无所不在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曼陀罗或觉醒的循环,让我们能迎向生命的实相,这其中也包含我们生命的每个面向。
曼陀罗是个图像,结构相当繁复,它代表人类存在的伟大循环, 一个神圣的,完美极致的世界。成熟灵性生命的目标,就是要去发掘并且实现存在于生命中的神圣完整的圆融。
唤醒心灵融入这份圆融,有两个重要原则。首先,灵性自由完全盛开之前,我们在世间的重要体验必须包括灵修生活。开悟不能遗漏生命其他重要面向。佛教长老们谈到培养人生神圣开悟的四项基础: 身体、情感、理智以及主导人生的原则。然后再把这些教义扩展到家庭、社会、生活以及个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我们唯有借助细心观照生命的每个面向,才能达到心灵开悟的境界。
让生命圆融的第二个原则是,生命唤起某种敏锐的自觉意识,不见得代表其他面向的成熟。我们都知道世界级水准的奥林匹克运动选手,他们在体能的专业项目上已趋近完美,但在心理和情感层面上仍处于不完整的阶段。反观许多聪慧过人的知识精英,也常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忽视情绪问题而深受其害。有些人在感情处理和人际关系上显得相当练达,但对于自己思绪的散漫与受到束缚却浑然不觉。
灵性生命本身并无二致。善于将人的意识无限扩展的禅修大师, 在处理感情或人际关系问题时也可能一片混乱。将身心都奉献给信仰的神甫或修女,或许与上帝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却跟自己的家人格格不入——他们往往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面对。那些拥有神奇的身体灵巧度及呼吸技巧,还能以意志控制思维的瑜伽士或上师,可能未曾细察某些信念和看法,使周遭人活得很痛苦。而真正修为成熟的出家人、禅修大师和灵性导师,最终都会发现自己先前所不知道的生命样貌。
许多老师所接受的灵性修炼,原本告诉他们要漠视或否认人性的基本需求,除非他们肯诚实地包容一切,并在灵修过程中如实对治这些需求, 否则他们的身心就可能出现问题,从健康状况不佳到情绪失控等不必要的折磨。如果我们对这些需求仍视而不见,那生命中就免不了痛苦、冲突和各种局限。
正如圣雄甘地所言,“我们不可能只处理好生命中的某个部分而坐视其他方面杂乱失序。生命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们一旦正视灵性生命中受到忽视的部分,就会发现那里面埋藏着痛苦和恐惧。或许我们认为肉体、人际关系、事业规划、金钱、性、家庭、社会、政治这些议题都俗不可耐,非常没有灵性,是危险丑恶的陷阱。这类偏见造成的恐惧在我们生命四周筑起高墙,让我们的心灵被隔绝于朝气蓬勃的世界之外,并且还以分别心看待世界,把其中某部分视为堕落惨境。这时我们得到的开悟体验其实是片面的,不够完整的,就如同盆景中的树木,美则美矣,却发育迟缓,发展受到极大局限。
事实上,这些区隔我们内在世界的藩篱都必须拆除。我们一旦愿意诚实聆听内心深处的呼唤,了解自己的生命到底在恐惧什么或遗漏了什么,就能寻得那份大解脱与自由。否则,受到漠视的内在渴欲终究还是会回头来找我们;生命所失落的那些部分会不断出现,若是我们仍冥顽不灵,那么猛击的敲门声只会愈来愈响亮。结果,在我们遭遇各种不幸,像是离婚、情绪低潮、疾病或奇怪的挫败的同时,又会听见这些怨恨所发出的求救声。如果我们愿意真正聆听并衷心欢迎自我的每个部分,它们就会如花园的肥沃土壤,成为生命成长的滋养物。
万物之间有种潜在的一致性,睿智的心灵明白这个道理,就如它知道呼吸的自然法则一样。它们其实都是我们依存的神圣整体中的一部分,我们的灵魂知道它们完全值得信赖。我们无须畏惧这个世界或其他事物的充沛能量。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因认识不清而产生的混乱。
成熟的灵性语言
当我们刚踏上灵修之路时,常会提及克服修道上的障碍、精进、净化生命和杂质以及全心寻求神明。这些语言虽然曾经发挥过作用, 但可能过分偏颇,彼此格格不入;世俗牵绊与自由无拘、自我意志与上帝的恩宠、罪与救赎之间的矛盾冲突,基本上是种建立于排除法则的语言。
随着开悟而获取的智慧,我们的心灵逐渐掌握生命全貌,并窥见其中吊诡的面向。成熟的心灵会完成更深广的圆融,它和这世界万物都能相容而不对立,并能以慈悲心接纳一切。这让我们的灵性生命变得与悲悯和慈爱联系更加密切,而不会一味沉溺于克服自我烦恼或打败我执与罪恶的拉锯战。而这样我们就能对万物产生无惧之爱,周延地关照到生命每个领域。
在佛教心理学中,这种心灵的成熟是借由一棵受毒化的树来呈现的,它代表着世界的苦难。我们一发现自己园中的某棵树有毒,直接的反应就是把它砍掉。在修行的初始阶段,我们的语言是冲突的:我们恐惧任何毒素和不纯净之物,而且尽力铲除和毁灭危险的东西。但是随着慈悲心愈加深广,我们了解到即使是有毒的树,也属于生命网络的一部分。
我们不该摧毁它,反而应该尊敬这棵树;但是为了安全,我们还是要在它四周设下藩篱,警告别人这棵毒树可能会伤害人。这时我们使用的语言就会转为高度的慈悲心和敬意,不再心存恐惧。而我们所面对的内在或外在困境,都与慈悲融合在一起。这是修行的第二阶段。
最后,当我们的智慧更为圆融时,就会了悟其实生命所面临的问题和苦难正是帮助心灵净化的良师。据说世间最睿智的人,会到处寻找这棵有毒的树,利用它所结的苦果作为良药,来转化这世界上的苦难为积极正面的力量。于是人间的爱欲和激情、嗔恚和困惑全都转化为心灵觉醒的力量,使人思路澄澈,内心充满热情。只有借由勇敢面对世间苦难,内心才会生起最深刻的自由和慈悲。当初被我们称为毒药的东西,如今已被视为修行的助力。
这种逐渐成长的心灵自由为我们带来质疑生命的勇气,它帮助我们澄清和消化自己所接收的教诲。我们由信仰理想化的世界,进化到明白智慧其实是从自己的经验而来。我们也会了解真正滋养生命和自由的东西。如今我们终于清醒,看清自己的真实面貌。
由于心灵成熟,我们不再受制于当初那种单向的语言。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也超越二元对立的好坏或对错。世界对我们而言已不再是非黑即白、非纯净即污秽,它不再是棵必须砍掉或移走的毒树了。而我们所理解的神圣观念,从此也能够包容复杂性、吊诡、矛盾以及幽默。我们的心灵变得明澈,能够理解这世界而不是与它对立,并能收割毒树的果实,将之转化为正面的力量,而非选择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去除掉它。
随着心境逐渐趋于清明,我们对于不执著和出离的语言,便能以崭新眼光来理解。“执著乃众苦之因。”传统佛教的教义如是说。“富人若想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耶穌曾这么说。的确,执著和贪婪是人类受苦的原因。但真正成熟的教诲是更加周全的,能够分辨出病态和健全的执著的真正差別。母亲必须向孩子自然表达内心最深刻的依恋,否则孩子会因为被忽视而痛苦。身为老板也应该对员工的福祉保持关切。
等我们学会分辨痛苦的执著和健康的执著,就会对承诺的意义有更清楚的了解。不论是对某个独特的关系、对美德、对祈祷和禅修, 还是对上帝许下的睿智承诺,都变成我们内在自由而非局限的一种表达。放下之所以能为生命带来自由,主要不是因为我们扬弃外在的物质,而是由于我们舍弃获得和占有的欲望。
同理,不执著和明辨智慧也可因整体融合而发挥作用。一个明辨智慧的人有为有守,敢于伸张正义,凡事只问是非,一切作为均出于慈悲心,于是理智的不执著就成为一种无私和大无畏的表现。一旦具备明辨的智慧,我们的行为就不受野心或贪欲的束缚,只会一心寻求真理并且尽力于裨益众生之事。
随着我们在灵修上的精进,也会对欲望和激情有更新的体认。如同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am Blake)所说,“那些能进入天国的人,并不是没有感情或克制情欲的人,而是对情感的奥秘有深刻体悟的人。” 我们不该对人类一切的情欲釆取谴责态度,而要以睿智和敏锐的态度来处理这些问题。我们把这世界看成是一出爱欲交织的戏,这时候情感到底是粗钝还是纯熟就会非常明显,有些情欲会引起痛苦,但像是基本的食物、居住要求获得满足,拥有天伦之爱等,都属于正常的需求。我们内心渴望学习、理解、服侍上帝,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达到觉醒的境界。我们把炽热的激情视为人类心灵的能量,并对它产生敬意,这虽然跟行动力与攫取的欲望有关,但也直接涉及生命追寻的目标和完整性。
这些生命的能量不再是令人恐惧的罪,它们应该转化为唤起人心觉醒的良药。我们要做到生活在世间却不随境流转,运用这些丰沛的生命能量,所到之处教育并唤醒众生。即使是生性非常节俭朴实的圣哲苏格拉底,都喜欢到市集中与群众为伍。学生问起,他为何有这种癖好,他回答说,“我喜欢去观看那些我很高兴自己并未拥有的事物。”雅典人极其奢华的生活方式并不是苏格拉底的敌人,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仍能悠游其间。
成熟的心灵甚至能帮助我们面对愤怒和憎恨的负面力量。我们学会分辨愤怒与憎恨所带来的痛苦之间的差別。这两者都是强烈的能量。因此,虽然寂天菩萨曾警示众生憎恨的恶毒力量,“一瞬间的愤怒能毁灭百千万劫所累积的善行”,但我们不能全然拘泥于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有时愤怒也有正面的价值。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愤怒感到憎恨和恐惧,到头来内心的争战将永无止境。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去了解并转化这些強大的能量,让它们转为澄澈,并化为正面的行动力。
领悟力一旦变得更宽广,就表示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敏锐,更有包容性。宗教狂热分子死守基本教条的顽固态度将会被中庸之道所取代,这时候所呈现的睿智态度就是不过度耽溺,也不会畏惧迟疑。
中庸之道同时拥抱事物的对立面,悠游于正反两个面向间,而且明白它们都是真理的一体两面。从某个角度来看,人生是无尽的苦难,无法免于生老病死。然而,由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生又是一份恩典—— 其中充满恩赐与祝福,表现出神圣之美。我们所遭受的苦难可以被视为恩典,因为它能带给生命慈悲、顺服与谦卑之心。
开悟的心灵能够把我们为经验所贴的各种标签都消除。我们以分别心所界定的身份——不管是佛、菩萨、罪人或神的儿女,在睿智的心灵里都无区别。没错,成熟的心明白人性执著和罪恶的一面,但也把人性置于更广大的实相中,了解人性本善并受到祝福。它安住于我们的神性或佛性之中。
有了这层理解之后,我们更能体会灵修要我们去除贪恋,鼓励我们爱自己的这种平衡之道。佛陀在《慈悲经》里说,“你可能寻遍十方世界,还找不到一个比你自己更值得以慈爱相待的人。”有时我们需要舍弃我执。有时自我憎恨和自卑才是问题的根源。我们心灵的疗愈和自由,唯有借由不再拒绝爱自己才能得到。
睿智的心灵能平静接受事物的本然面目。我们不再跟这世界不停抗争或迷失其间,我们只是如实安住其间。人类的同理心、谦卑以及耐心,是上天的恩赐。我们的身、口、意,诚如道家所言,充满了四时的变化。我们就是自己寻求的那份爱。而在这份大爱之中,我们也回归于自身。
我们一旦接受在那圆融的生命曼陀罗中自己所在的位置,我们就会回归到自己应该出现的位置。而在这块生命归属之地,我们会找到喜悦、自在、简朴、勇气,以及诗人艾略特所谓“无人而不自得”的自由轻安。
2017年8月30日,周三,22:14完毕于北京野兽爱智慧居
延伸阅读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