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KM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不平等」之眼:看見新加坡的不平等模樣

KM
·
·

新加坡學者Teo You Yenn的《不平等的模樣》(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是一本充滿人文與溫柔的社會學專著。如標題所示,本書討論新加坡社會裡,底層人們如何在社會價值裡,被不平等的評價與生活著。我很推薦這本書。無奈口說無憑,無法吸引到周邊朋友,只好自己寫一篇介紹。

新加坡官方並沒有設定貧窮基準線。個別學者討論相信有五分之一的人被視為貧窮。依照新加坡組屋國宅(HDB Rental Flat)規定,則是每個家庭低於新幣1,500(約32k 台幣)。有一陣子台灣討論國宅政策時,就常參考新加坡模式。Teo 本書裡訪談對象,正是組屋居民。

要認識新加坡制度,就無法不談功績主義(meritocracy)。國家設立一系列制度,讓人們可以各司其職。新加坡政治裡沒有「庶民」或「素人」,即是其中一個例子。外界對新加坡的常見批評之一,正好也包括功績主義失靈,產生階級複製。Teo 認為恰好相反,功績主義已經盡其所能地在新加坡發揮最大效果,出問題的不是別人,卻正是功績主義本身。功績主義的自身邏輯,從來不是為了帶來平等結果。

「不平等」是如何運作的?

一名「成功」的小學一年級生,必須要能安靜坐下、遵照大人指示,以及正確的拼出英文單字。對低收入戶來說,並不容易做到。他們沒有經濟能力聘請女傭照顧小孩(新加坡每五個家庭就有一名女傭),必須親自照顧。父母不見得有能力指導課業,但他們不在的時候,小孩可能根本不做功課。我們可以看到最初的「不平等」,已經造成他們難以在功績主義下「成功」。然而,不平等還不只是如此。

現代社會常見的「雙親出外工作」模式,不見得能套用在他們身上。由於低收入者往往工作不穩定(常為約聘)與低薪,雙親中常有一人(通常是女性,同時是性別不平等)乾脆選擇離職,專職照顧小孩。從外人看來,反而以為專職在家的母親比高收入戶幸福,以及因為少了一人工作才造成低收入,進而對低收入戶的生活方式缺乏同理。

如果你對階級不平等的概念有一定認識,本書很多地方可能會讓你覺得只是挪用新加坡的當地例子,而不那麼驚訝。但是將概念說出來容易,要認識到日常生活裡的細節正是不平等所在,卻不是那麼容易。

如果你有到過新加坡組屋區,應該對上圖不至於陌生。當某地出現搶劫或入屋偷竊後,政府會立看板提醒大家留意在某日出現犯罪行為,提醒居民留意安全。

看板除了有警惕外人之用,也是在警惕閱讀此看板的人(無論是自我警惕,還是執法者的警告)應留意自身行為。在如此環境成長的小孩,真的只是因為恰好這個地區不幸發生犯罪,才必須經常看見嗎?還是因為種種不平等的因素,必須在此環境成長?

新加坡的城市設計故意讓住宅、商業與商圈結合。我初到新加坡時,對這樣的城市規劃感到新奇。他意圖塑造城市裡的某種平等。但是本書提醒,組屋住民(窄小的環境,沒有良好的室內分割空間),往外走不遠處,即是購物中心,販賣者買不起的商品的情景,更能展現不平等的模樣。

社會補助的不平等模樣

雖然政府為低收入戶提供有條件補助,但要通過並不容易。你要經歷訪談和提供足夠的證明文件,必要時,會需要做進一步訪談。人們鮮少認為要求低收入戶備齊十多種文件是個問題。低收入戶需要工作和照顧小孩,漫長的申請程序(且不一定成功),注定要捨棄部分工作或照顧小孩的時間。而當你走向專門負責處理低收入補助部門時,你知道旁人和負責人是如何看待你。

作者總是不忘強調,這種注視的目光,不只針對低收入戶,其他人也常在不同情況下,經歷著類似的不平等。另外,像是為了塑造小學生的「成功」,高收入戶也必須為了維持這段「成功」,花費更多精力在小孩補習、監督課業,以及處在維持高收入壓力中。

A memo on race

在本書結尾處,作者談到新加坡種族與貧窮之間的關係。Teo很謹慎的強調,種族並非本書重點,只是a memo on race。社會一般認為這個被分配到的「種族」(因為被分類為「華人」,所以你也覺得自己就是「華人」),也依附包含心態、習慣、傾向等特徵。一名貧窮的華人依然認為自己與富有的華人共享同一群體(community)特徵,但在Teo的訪談經驗裡,貧窮的華人與貧窮的馬來人,有更多的共同想法與傾向。不過這不表示討論貧窮時可以捨棄「種族」視角,畢竟仍得解釋,何以更多華人富有,而更多的馬來人貧窮?

我認為Teo的這本書不只表現出細膩觀察,也很著重將「不平等作為一種觀察角度」放到不同位置觀察。「大流行」(pandemic)時期,我們很容易看到不平等如何影響整個社會運作。只要有人被感染,都有可能擴大疾病傳染,進而影響停工、停課,甚至封城。當我們過往因為效率,而調低我們對底層人們生活的道德感知時(例如我們相信只要讓他們有地方睡,即便環境擁擠;有的吃,即便食物衛生有待改進),在疫情期間,反而彰顯出這是最沒有效率的結果。

很可惜的,我認為要將「不平等的視角」普及,最大問題是此視角預設大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但現實是大家總能輕易切割。在新加坡,政府封閉移工居住的大型宿舍,將他們與社會隔離,不知有多少是被隔絕後被強制感染。在馬來西亞,政府將無證件移民關閉在收容所,感染率持續上升。很可惜的,「外人」總是被視為「他們本來就是可以被切割的外人」,在不同階段,外人也可以是病人和留學生。

作者在其中一節回憶說,在某次研討會的觀眾提問環節裡,有觀眾認為她應該向政府提議,而不是將事情曝露在公眾視野。你(學者)不應該相信他們的說辭。這種強調國家榮耀的國族主義,只想公開新加坡好的一面的立場,即使他們直接與遭不平等對待的人們對談,也無法察覺不平等所在。

這是一本容易閱讀但有不少可反思的著作。再次推薦。

×本人與書和作者沒有利益關係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