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Panic! 银河系抗瘟指南——八部关于人与病毒较量的文学作品推荐
文/西夏
武汉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神经,而恐慌来得比瘟疫更加凶猛。在募捐抗击疫情、或者声嘶力竭传播正能量之外,如果你实在也帮不上什么忙,不如宅在家里好好看书补脑就是最智慧的选择,因为有关人士早为我们写下了关于抗病毒和战瘟疫的要点。抓紧扶手,不要恐慌!
01
《末日逼近》(The Stand,1978)
作者:史蒂芬•金
美国军方秘密研制的一种代号848-AB的流感病毒意外泄漏,杀死了全球99.4%的人口。故事悬念百出,读起来背脊发凉:死神的逼近、亲人的尸骨、当局的谎言和无情镇压以及残存人类必须面临的站边选择和不可避免的相互厮杀…… 文明在此崩塌,善恶在此较量,科技则完全无足轻重。
《末日逼近》1978年首版封面
这本书曾经获得1979年度科幻轨迹奖提名,英文原版删减400多页后依然厚达800页,中文版也有1200多页。该书人名地名众多,虽然出版于1978年10月、故事设定在1990年,然而在近年的埃博拉病毒等等疫情爆发期间,读过本书的人们在推特上还是会一遍遍地跟人谈起本书中惊人相似的描写;在2009年猪流感爆发期间,甚至有人用该书中的病毒名Captain Trips来指称当时的H1N1/H1N5病毒。1994年该书改编为电视剧集,史蒂芬•金亲自编剧并监制,获得艾美奖多项提名。该书后来被漫威改为漫画发行31集,一直连载到2012年;华纳公司的电影改编则历经导演人选的变故,仍在开发中。
02
《天外细菌》(又译《细菌》,The Andromeda Strain,1969)
作者:迈克尔•克莱顿
很难想象这部小说出自1969年。科学家警告美国政府说太空探索设备的消毒方式存在问题,无法保障地球安全,然而政府置若罔闻。两年后,一颗探测卫星掉落在亚利桑那的沙漠中,八小时后,在距离坠落点十二英里之外的皮德蒙特小镇上,居民全部死亡,前去调查的科学家们看到了一幕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大街上遍布尸体。
1969年首版封面
原来,是一颗专门用于捕捉太空微生物的军事卫星被陨石击中坠毁,陨石携带的不明微生物感染了卫星的碎片,这种微生物没有地球生物的DNA、RNA、蛋白质、氨基酸构造,却可以直接把能量转换为物质,不但能感染人类、迅速导致感染者因血栓而猝死或发疯自杀,在变异后还能降解塑料橡胶甚至穿透金属。随着故事的推进,这种微生物也不停变异,事件迅速失控,美国政府却试图以外交辞令掩盖真相……
1971年电影海报,上面的宣传语:“片长130分钟,直击人类命运关键96小时,悬念将伴随你的全部余生。”
这是《侏罗纪公园》原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早期试刀之作,一出版即令其名声大噪,曾登《纽约时报》畅销榜并获日本星云奖。克莱顿的硬核科幻或叫“技术惊悚”故事包含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图表,简直就是一部生化教材。本书在1971年被著名导演、执导过《音乐之声》《地球停转之日》的罗伯特•怀斯改编为同名电影(中文名《天外来菌》《仙女座瘟疫》《人间浩劫》等等),2008年又改编为上下两集共169分钟迷你剧,故事背景改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制片人则是《银翼杀手》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和托尼•斯科特等。
电影版剧照
《天外细菌》的故事中,关于人体的抗病毒能力,我们能读到关于人体血液酸性、碱性的说法,不知道全世界流行多年的伪科学养生迷思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03
《末日之书》(Doomsday Book,1992)
作者:康尼•威利斯
2054年,牛津大学历史系学生伊芙琳通过时光机回到中世纪进行田野调查,因为意外错误被传送到黑死病开始蔓延的一个小村庄,她尽管有着现代知识的武装,却眼睁睁看着瘟疫的蔓延,无法挽救染病的人们;而负责操作传送门的技术员在21世纪的这边也意外病倒,随之而来的则是大规模不明流感开始在伦敦蔓延,此时恰值圣诞期间,政府为应对危机封锁了地铁,一场围城之战就此打响,历史与未来在这里缠绕,小说以时间旅行为工具描绘绝境下的人性,同时荣获“星云奖”及“雨果奖”两项权威的科幻大奖,被公认为威利斯的代表作。
作者康妮•威利斯是史上荣获“雨果奖” “星云奖”最多的作者,本书是其时间旅行三部曲之一,糅合了语言学、历史学、生物学的大量知识,作者强大的考据能力为小说带来了丰富细节,赋予人物某种旁观者无力改变历史的悲恸,更强化了人物锲而不舍的悲剧力量,将人类苦难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进行了深入刻画,堪称史上最杰出的传染病科幻小说,《柯克斯书评》称其“文笔优美、直指人心,影响力远超一般科幻小说范畴”。华语科幻著名评论家兼活动家三丰早在2009年撰长文介绍康妮·威利斯时,就热情洋溢地介绍了该书。
摘一段科幻译者妲拉的豆瓣评论:
“与瘟疫抗争的历史上丑闻与逃兵都层出不穷,却总有人坚守自己的位置,他们中有工作至最后一刻的医生,有守在他子民身边直至再无一人的神父,有护士、士兵、学者,无数不被人记得名字的人。人性的理想主义光辉若不复存在,世界沉沦也没什么可惜的吧。唯有黑暗中那点令人揪心的光明,如旷野中站得笔直的敲钟人,能看见他们,就算身处黑死病时代的欧洲,就算身处流感仍可致命的21世纪中叶,心底总是安然宁静的。”
04
《羚羊与秧鸡》(Oryx and Crake,2003)
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一场病毒灾难之后,人类几近灭绝,倒是各种基因改造的怪兽存活下来,器官猪、狼犬兽、浣鼬、蛇鼠等等四处横行。一个孤独的男人吉米(“雪人”)挣扎求生,一边躲避着怪兽们的袭击,一边寻找着真相: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了寻找世上可能幸存的其他人类,吉米在基因改造的 “秧鸡人” 陪伴下开始了孤独的历程。秧鸡人有着绿色的眼睛,像原始人一样赤身裸体,漂亮得不行。
不同版本的封面
表面看这是一部末世设定的反乌托邦爱情小说,以绝望的场景描写,表达着生物技术滥用时代作者对人类傲慢的极度忧虑,而故事底层则是对于人性黑暗的冷峻思考和勇敢表达,通过“雪人”的寻找和对灾难前世界的逐步回忆,详细记述了人类如何从高科技而坠入末世的始末。故事中的未来一片暗淡,无人能救,只有巨型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如魔兽般存在:它们不但拥有自己的试验室,甚至学校、商场、医院、警察和色情服务系统等等无所不包,社会被分为贫富悬殊的“大院”和“杂市”,那时候文学艺术被极度鄙视,只有生物工程学成为唯一有价值的学问,攻克疾病当然已经不在话下,但制药公司却在暗中传播病毒,好让人们继续买药。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无比犀利的当代言说者,她笔下的“那个极富创意的美丽新世界如此令人恐惧,因为它举起了一面让我们反躬自省的镜子”。阿特伍德三十多年前曾经写下另一部反乌托邦经典《使女的故事》,该书经由Netflix的剧集改编而红遍世界,与《使女的故事》一样,阿特伍德也不把这部《羚羊与秧鸡》叫作“科幻”,而称其为“推测性小说”,因为她说自己写下的一切都是已然发生的事实。在其诗意甚至不乏幽默的语言之下,这是一部同样让人窒息的“冒险罗曼史”,不少读者在谈及阅读体验时都提到了类似《1984》一样的绝望感。目前该书及其两部续篇作为末世三部曲正由派拉蒙开发电视剧集。
CD有声书封面
05
《陪我走过1793》(又译《黄热病1793》,Fever 1793,2000)
作者:罗莉•华尔兹•安德森
本书并非科幻,而是一本历史小说。故事以1793年夏末发生于美国费城的黄热病爆发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一个十四岁女孩马蒂的故事。马蒂和妈妈以及参加过独立战争的祖父一起经营一个家庭咖啡馆,她每天忙于应付咖啡馆的工作,幻想着将来可以把咖啡馆做大做强,改善自己、妈妈和祖父的生活,在童年玩伴已经染病死亡的情况下,她还要强忍流言的恐惧,每天尽心服务蜂拥而至的客人,直到某一天她发现黄热病来到了家门口,少女的白日梦猛然破碎,生活的战斗才真的打响。
在小说设定的时代,费城是美国首都,是殖民地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独立制宪大会也才刚刚过去六年,那时候城里拉车的马儿们还在大街上随意排泄,人们还不懂得洗澡、洗手这些个人卫生的重要性,街头乱扔的垃圾永远等待着老鼠的光顾,苍蝇蚊子以及随风飘散的腐臭还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还在用各种奇奇怪怪的古老方式治病,放血是最主要的疗法,没人知道黄热病就是河边的蚊子带来的。就是在这个距离华盛顿总统的房子两个街区的咖啡馆里,在1793年夏天,小女孩马蒂发现了自己不曾意识到的力量,并终于成长。
这是一本尚未见到简体版引进的英文青少年小说(YA),将一个虚构人物编织进美国历史上令人心碎的一段真实往事,大量史料细节令人难忘。该书曾获瑞贝卡•卡迪尔年轻读者奖,是美国一些初、高中的推荐读物,甚至成年读者也会从中获益匪浅。作者罗莉•华尔兹•安德森擅长青少年小说,作品广为人知,曾获得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嘉奖。
06
《末日之旅:拯救者(上、下)》(The Passage,2010)
作者:贾斯汀•柯罗宁
军方在热带丛林的蝙蝠体内发现了一种罕见病毒,可以激活人体中沉睡万年的胸腺,不但能刺激免疫力、治疗人类绝症,还能延缓衰老。不仅如此,参与实验者的体表还会长出坚硬的外骨骼,并使他们可以飞檐走壁、刀枪不入,成为嗜血怪物,他们唯一的弱点是这些人的眼睛将发生异变,惧怕强光。
某一天,十二个狰狞恐怖的变种怪物冲破了实验室的控制,世界从此被永久改变了:文明迅速瓦解,残存的人们被吸血者追剿着,逐渐成为孤零零的小部落,幽灵般在地球上苟延残喘。与此同时,FBI探员华格斯带着六岁小女孩艾美逃离军方实验室,艾美也是病毒感染者,却似乎并未发生变异,二人远走天涯,孤苦求生。
转眼一百年过去了,当文明的记忆似乎消散,世界重回丛林时代,幸存的人们偶遇艾美,却在她身上发现了人类救赎的希望:一百岁的艾美依然是青春少女模样,虽历经岁月磨难,却心怀众多吸血鬼的灵魂,她为他们命名、把他们的故事还给他们,从而带领残存的人们展开了重启世界的征程,为旧世界彻底画上了句号。
这是一部既恢弘又细腻的青春文学大长篇,原版近800页,中文版分为上下两部出版,作者柯罗宁以当时热炒的2012世界末日概念,书写了一个旧世界灭亡和新纪元开启的寓言。
《末日之旅》三部曲
本书曾获得史蒂芬•金的高度赞誉,其迷人之处不在于耸人听闻的灾难细节或者劫后余生的战栗,而是以大量篇幅走入人物的内心,饱含深情地书写着苦难中的希望、爱、友谊以及生命的坚韧,完全是一部浩大宏阔的寓言史诗。作者说:“我认为任何一本思考世界末日的书,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思考它的对立一面,它在问我们,什么会拯救我们,我们为什么值得被拯救。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写这些书、为什么人们会读这些书。”
《末日之旅》三部曲繁体中文版,分六册出版
作者贾斯汀•柯罗宁是获得过海明威基金会/国际笔会大奖的主流文学作家,他称此书灵感来自八岁女儿的挑战:她要爸爸写一个小女孩拯救世界的故事。父女俩花了三个月时间脑力风暴,一个在毁灭的世界中存活下来的小女孩的故事浮出水面。他说:
“ 我认为一个男人一生中所做的每件有趣的事情都是为了去打动一个女孩,此时此刻我这样做也是为了打动我九岁的女儿,她让我有了这份胆量,去写一本小女孩拯救世界的书。”
这是一部几乎可以当作纯文学来欣赏的作品,具有“极其优雅温柔甚至带着淡淡包容的笔触”,仅凭十万字的样章就征服了各国编辑,曾经引起激烈的版权争夺,最后兰登书屋以375万天价签下该书及续作的北美发行权,其他多国版权也多以百万金额成交。该书三部曲的电影改编权被福克斯和《银翼杀手》《异形》《火星救援》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买下,成交价175万美元。该书与后续的Twelve 和Mirror City 构成三部曲,中文版分六册出版,繁简体书名略有差异。
07
《鼠疫》(1947)
作者:阿尔贝•加缪
这是著名作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贝尔•加缪的名作,至今畅销,不过很少人会把它当做一部以历史和科学为基础的“科幻”,因为小说深刻的哲学意义令人常读常新,远远超出了科幻美学的范畴,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隆重推荐大家(再)读它的理由。
故事讲述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地方发生了鼠疫,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们不知所措,政客因其固有的狂妄无知甚至愚蠢而掩饰诿过,甚至利用灾难为自己谋利;宗教人士认为鼠疫是上帝对人类的集体惩罚;百姓们恐慌无助,而又自私贪婪;瘟疫城市被政府重重封锁,无人能够自由出入,一时间,围城内外尽是绝望的人们。
故事主角里厄大夫预感到鼠疫来势凶猛,和社会活动家塔鲁一拍即合,率先组建了防疫队,团结志愿者与疫情展开了殊死斗争。塔鲁本来只是奥兰城的短暂居客,却在灾难面前成为里厄大夫最得力的支持者,他同时也坚持写下城中纪事,立志为受苦受难的人们留下真实记录,代表了行动中的知识分子的良知;经验丰富的卡斯泰尔曾在中国行医,最后是他用鼠疫细菌培养液生产出血清,在最终击退鼠疫的战斗中起了关键作用,代表了科学的理性力量;一位偶然出差的巴黎记者朗贝尔一心只想返回法国与恋人团聚,围城之下最后也从局外人变成了志愿者,以便打发时间;小人物科塔尔犯有案底、曾经自杀,这时却突然看到了机会,通过黑市为人们运送违禁物品,如鱼得水突然成了风云人物,在政府宣告疫期结束、万众欢庆城门打开的时候,他因失落而疯掉,不惜朝群众开枪射击……
小说《鼠疫》的各种外文版本
《鼠疫》故事基于1849年奥兰当地霍乱爆发的事件。奥兰在历史上多次遭受大小瘟疫的洗劫,小说中的时间设定在1940年,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反法西斯的寓言小说,但本书真正的价值并非生动描写了重大灾难面前的众生百态,而是透过灾难深刻探讨了更为本质的人类生存境况,所以《鼠疫》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文学经典。
小说中,加缪借助主角之口写道:“鼠疫有其裨益,能让人睁开眼睛,逼人思考”,尤其“有利于一些人的思想升华”。在《鼠疫》中文版2014年版的序言里,译者李玉民写道:“人一旦意识到世界荒诞,即便没有感染上疫症,也平添了心病,这就是身陷围城、心陷绝境的征兆。人什么都不能自主,完全丧失了自我,那么人还剩下什么,还能做什么呢?”
阿尔贝•加缪
就像尚未发病的病毒携带者一样,每个人都可能在无意间杀人,这个残酷的事实也道出了生活的某种本质:“人人都清楚,不可能信赖邻居,邻居可能在您不知不觉中,把鼠疫传染给您”,在这个“他人即地狱”的荒诞世界,如何才能辨明善的光芒,迎来人性真正的解放呢?这才是加缪作为荒诞现实的“抵抗者”通过《鼠疫》要为我们揭示的真理:“鼠疫每人身上都携带 …… 一个正派人,就是几乎不把疫病传染给任何人的人…… 大地上还有灾难和受害者,一定得尽可能拒绝,不要跟灾难同流合污”。《鼠疫》不是关于灾难或者救灾英雄主义,它只是试图还给真理本来的面目。“真理本来的面目”是什么呢?
“里厄倾听着从市里飞扬起来的欢乐喧声,确实念念不忘这种欢乐始终受到威胁。因为他了解这欢乐的人群并不知晓的事实:翻阅医书便可知道,鼠疫杆菌不会灭绝,也永远不会消亡,这种杆菌能在家具和内衣被褥中休眠几十年,在房间、地窖、箱子、手帕或废纸里耐心等待,也许会等到那么一天,鼠疫再次唤醒鼠群,大批派往一座幸福的城市里死去,给人带去灾难和教训。”
08
《血役:埃博拉的故事》(The Hot Zone: The Terrifying True Story of the Origins of the Ebola Virus,1999)
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
文明与病毒只隔一个航班的距离。这是一部有关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纪实作品,出自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他是《纽约客》撰稿人,1984年的天文学题材非虚构作品《第一道光》曾经为他赢得美国物理学会的科学写作奖,1999年的这本《血疫》则成为科学写作经典,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停留61周,作者因描写埃博拉病毒缘起的详细经过而获得美国疾控预防中心的“防疫斗士”奖,该奖通常只颁发给医生。
英美版封面
一种热带雨林的烈性传染病毒突然出现在华盛顿市郊,几天之内导致90%的感染者死亡,海军陆战队秘密小组和科学家被派到疫区阻止这种热带病毒蔓延……本书记述了1967年至1993年间埃博拉病毒几次爆发、以及人们顽强抵抗的经过,犹如过山车般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惊涛骇浪”来形容,显示出非虚构写作的强大力量,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称本书第一章是他读过的最恐怖的事情。
2019年根据原作改编的六集美剧海报
豆瓣网友“某歪”谈到本书第一章时写道:“我不自觉地把呼吸放得很浅,并把书册拿开很远——每一页纸都透出令人惊惧的腐朽和血腥气息,仿佛那高举屠刀的亿万个病毒粒子正迫不及待地凿穿书页,争先恐后地扑面袭来,而只用一次深长的呼吸,就足以让这些恶魔钻入身体,洗劫一切。”
中文版封面
面对现代文明足以在24小时之内把一种致死病毒带到全球任何地方,本书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场浩劫究竟是病毒在侵害人类,还是地球大自然启动了自身的防疫机制,开始清除人类这种过度膨胀的生物?
另外,近年出版的非虚构作品《逼近的瘟疫》(The Coming Plague: Newly Emerging Diseases in a World out of Balance)记录半个世纪的疫病爆发,《致命接触:全球大型传染病探秘之旅 》(Spillover:Animal Infections and the Next Human Pandemic)讲述科学家对病毒的追踪,都是科学传播领域的上佳之作,非常值得好好看看。
一些中国疫病科幻作品
中国作家们也有不少涉及病毒和瘟疫的科幻作品值得一读,前天我们推送的有关瘟疫的文章里,提到了著名作家叶永烈描写外星病毒入侵的名作《腐蚀》,刘维佳老师称它“充满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独有的乐观主义精神”;陈凡祎的科幻小说《方外昆仑》则讲述火星人对地球心怀不轨,却意外将地球病毒带回火星,导致火星文明的毁灭;江波在《星球往事》中描写了克隆人以病毒偷袭人类,在《湿婆之舞》中则描写人工智能用烈性流感将人类赶到了严寒的南极冰原上苟延残喘,他们最后却发现病毒带来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2012年出版了一部长篇科幻小说《花冠病毒》,书名指的就是我们眼下谈虎色变的“冠状病毒”。小说虚构了一场类似SARS的病毒大爆发,也跟我们面临的疫情惊人地相似,三丰称这部国内少见的疫病科幻兼具硬科幻和软科幻两个方面的品质,“用清冽干脆的文字营造了逼真骇人的疫病氛围”,可惜小说后半部崩溃,整体上对于中国现实的指涉也多属简约架空。
张冉的《大饥之年》很值得一看。故事讲述一种细菌会让感染者产生强烈的饥饿感和不可遏制的肉食冲动,这种细菌在中国明代贵阳城导致人吃人事件之后,辗转世界,最后从日本去到了现代美国,因一场偶然的游戏和恶意的释放而肆虐全球,导致人类朝不得已的方向进化。
还有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说名字就叫《瘟疫》,作者燕垒生,讲述一种病毒肆虐全球,让人类变成了石头,故事以一个收尸者的视角叙述,却是一个温婉的爱与告别的故事,北京繁星剧社曾于2019年秋天将这个故事搬上戏剧舞台,剧名改为《我想我疯了》。
那么,面对瘟疫的爆发和恐慌的传染,
你觉得你疯了没有呢?
欢迎留言谈谈你最推荐的疫病科幻。
以及,勤洗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