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津熊字產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消費購物|3C】用蘋果、採買周邊和備份的二三事

津熊字產
·
·

〖前言〗

本文分以下 5 小節,打星星是敘述較多的部分。
1、你正在看的前言
2、Macbook Pro — AppleCare 買不買
3、iphone — 升級、不升級,是一個問題
4、線材、轉接頭與他們的產地*
5、備份、備份、備份 — 要不要買 Mac 專用硬碟?*

個人是非 3C 背景出身的一般消費者。家裡原本是半微軟、半蘋果生態系,自己2014年上大學後是繼承家裡2008年買的 Macbook Pro 和媽媽的 iphone 4,雖然慢但還可用。蘋果生態系的優缺點明顯,雖然生態系封閉、早期價格較高,不過就一般消費者而言,使用起來體驗良好,產品價格帶也漸漸往下擴展,是後來持續使用的原因。

〖 Macbook Pro — AppleCare 買不買〗

小結在前,有餘力的話 AppleCare 買吧 。

2008 年的Macbook Pro 我用到喇叭破音,才在 2017 年買了當年新出 Macbook Pro、非當年產品但還有在銷售的 iphone 7。2017 年的 Macboook Pro 市面上災情慘重,加上我自己習慣開幾十個網頁分頁等問題,我家2017 Macboook Pro 在3年內總共換了:鍵盤(上機殼)2次、螢幕1次、主機板1次、電池1次(電池是最後一次送修,台北信義直營店檢測後主動更換的)。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蘋果電腦硬體和固態硬碟是分開的。就算是主機板換掉那次,硬碟和資料也都還健在。慶幸當時有買 Apple Care 所以這些更換都免費,維修蠻迅速乾脆的,只要提早兩三天也不難預約到。

就身邊朋友使用2017-2020年的Macbook經驗,蘋果這幾年的機子容易過熱,只要開臉書或特定網頁就熱不管用什麼瀏覽器。不過2017年災情最多,買二手機的話記得避開這年。

〖 iphone升級、不升級,是一個問題 〗

雖然買的時候不是當年度新機,但從 iphone 4 跳到 iphone 7自然是相當有感升級。唯獨某次系統升級到 iOS 12 後,開始出現各種 Bug,相機黑屏(更新 iOS 13 有改善)、電池變得非常耗電、個人熱點不穩等等,只能說難怪身邊的人買了 iphone 後都不太升級,雖說以資訊安全、軟體更新上來說,是慢慢升級上去比較健康。從什麼時間點開始不升級比較好,需要有人來研究個。

〖線材、轉接頭與他們的產地〗

小結在前:
(1) 線材與轉頭能買原廠就買原廠
(2) 蘋果官網買的副廠線材相對較好
(3) 不能買原廠就買經營長久、保固長、維修退換乾脆的

蘋果在接頭上都常首開先鋒、有別於人,因此「轉接頭」也算是使用蘋果生態系隱藏的開銷。自己買過蘋果原廠、蘋果官網 Belkin 副廠,以及購物網買 moshi 等副廠線材和轉接頭,以下娓娓道來。

先從副廠說起,moshi 價格逼近原廠,用了好幾條但使用體驗不佳。一條mac充電線用了一陣子直接不能用,各種轉接頭(Type-C to VGA、Type-C to 乙太網路與Type-A)用一陣子也紛紛接觸不良,雖然註冊有送保固但要退換時被告知還是需要找出發票(誰到底會留發票留那麼久)。個人使用經驗是不推薦 moshi。

最近在蘋果官網買了 Belkin 的 Type-C to HDMI,是還蠻牢靠的。基於自己認同每次消費都是一次對未來的選擇,個人蠻注重產品的來源與透明與否,倒不是基於「特定產地=好」的迷思,而是考量到全球經濟的平均分配、資訊安全,以及對特定國家政權或財團的忌憚。

因此記錄一下 Belkin 的母公司是鴻海集團,事實上 iphone 的組裝也是由鴻海主要負責,可以說鴻海是蘋果的主要代工廠。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日經 2019 年報導(註1),鴻海在中國長期領取大量政府補貼(統一、旺旺、康師傅也是接受中資補貼的前幾家)。我也只是普通人,雖然未必能做什麼但能做到的讓資訊盡可能透明,好讓自己時刻注意、分散消費,做出相對好的消費選擇。

另外若要買原廠沒有的線材或轉接頭,台灣市面常見的「綠聯」及其他雜牌產品大多是中國品牌或中國產。目前關注的是 innergie 這個品牌,算是台灣台達集團下面的品牌,產地尚未深究但至少是台灣大集團下的牌子,價格也還算親民(但在不同購物網可能價差略大),未來如果有需要應該會考慮買這個牌子。

蘋果原廠線目前買了幾條手機線、轉接線和轉接頭倒是都還堪用。目前買了覺得最有感的 Type-C to Lightning,直接接電腦不用再透過轉接頭真的很方便。

再次小結,線材與轉頭能買原廠就買原廠。原廠雖然貴一點,但牢靠耐用,還有相容性和各種認證協定保障(蘋果會使用各種特有的資訊協定和認證,沒取得的話在傳輸上可能會碰到各種問題,像是雜牌線材插到 iphone 上會出現不支援此線材的訊息),不能買原廠就要多注意,盡可能選經營長久的副廠、保固長的、維修方便的。

〖備份、備份、備份 — 要不要買 Mac 專業硬碟?

背景

這節主要談的是儲存裝置。當初受限於預算,容量都買最小的,長期以來是個隱憂,有餘裕的話就買大容量吧。再來就是備份、備份、備份,一直以來都簡單用 google 雲端備份、偶爾放到外接硬碟,但自從多次送修和 G Suite 今年各種出包後,有考慮買一個 Macbook 專用的備份碟。

大前提

談到儲存裝置,除了容量大小、廠牌外,應該注意的還有以下 3 點:介面類型與傳輸速度、機械硬碟與固態硬碟、保固與維修。以及老話一句,一分錢一分貨。

(1) 介面類型與傳輸速度

簡單來說數字越大越好。

介面類型包括 USB 3.0、USB 3.1、USB 3.2 各種,硬體接頭就有所謂 Type A 和現在 Mac 標配的 Type C,詳情請參考 ADATA 官網這篇(註2),清楚易懂。

(2) 機械硬碟與固態硬碟

機械硬碟(HDD):故障率較高、可維修搶救、壽命較長。
固態硬碟(SSD) :讀取快、防震不易故障、壞了沒救。

(3) 保固與維修

選保固長(目前看到大多在2-5年間,3年是中間值),維修方便的就對了。
有些有提供或可加購資料救援的服務。

-以下開始是儲存裝置-

隨身碟

一句話,隨身碟小巧方便、適合傳遞資料且容量越來越大,但不適合長時間存儲和備份,因為會過熱。

目前提供 Type-C 大廠牌有 SanDisk(WD子公司)、Kingston、Transcend,不知道怎麼買的話這三家選就對了。在乎效能的話可以看購物網上或官網有沒有寫明讀取速度、寫入速度,沒有寫的話通常就是普通速度,有寫大多就是有保障。

外接硬碟

考量方便性,個人以2.5吋外接行動硬碟為主。如果有大量長期儲存資料的需求,3.5吋硬碟、NAS(網路儲存伺服器)就不是接下來主要會提的。

如上面所說,外接硬碟要考慮的不外乎就:價格、容量、廠牌、介面、硬碟類型、保固維修這六大點。如果在猶豫同個品牌的不同系列產品,上官網看看比較就知道差異在哪。

廠牌的話,外接硬碟現在還存活在市面上的有:WD、Seagate、Transcend、Toshiba。

在許久許久以前,硬碟品牌穩定性排序大概是 HGST、Toshiba 等日系品牌,再來才是 WD、Seagate 等大廠,Transcend 本身不生產記憶體是其他廠代工的。然而 HGST 後來被 WD 收購,Toshiba 集團爆出一連串財務造假和虧損,目前 Toshiba 記憶體部門是由美日韓不同公司共同持股(順帶一提 Toshiba 家電部門早已被中國家電企業「美的集團」收購)。因此目前就只剩 WD、Seagate、Transcend、Toshiba 等廠牌,但有廠牌不等於是自己製造記憶體或就是原本的那個公司,需要持續觀察。

介面和硬碟類型可以參考上面,硬碟類型的兩種當然還可以再細分,好比機械硬碟儲存方式有瀕臨絕種的PMR、已成主流但不穩的SMR兩種技術,是PMR的舊硬碟請好好珍惜。固態硬碟則有SLC、MLC、TLC、QLC顆粒之分(排序越前越好,外接硬碟大廠標準大概落在TLC)。受限於篇幅,這部分就讓賢給有專業的讀者分享、有興趣的讀者自己研究一番。

回到小節標題,就必須先談檔案系統的格式有 HFS+、NTFS、FAT32/exFAT,外接硬碟和個人電腦要用同樣的檔案格式才可以寫入。簡單說,Mac 系統用的是 HFS+、Windows 系統用的是NTFS,兩邊是不能相容的,像我有一顆硬碟是 NTFS 那我的 Mac 就只能讀取。能兩邊通吃的只有 exFAT、FAT32,不過 FAT32 一個檔案只能4GB,所以現在主流是 exFAT。

外接硬碟或隨身碟是可以透過「格式化」換成別種格式,所以其實只要隨便買個硬碟格式化,再加個有 Type-C 的線材或轉接頭,就可以讓 Mac 專用或和Windows通用。

結論就是,目前市面上寫是 Mac 專用硬碟的不外乎是出廠時已經預設好 exFAT 格式(有些甚至是在標題打 Mac 可用但在後面寫需自行格式化),有附上Type-C 的線材或轉接頭如此而已。如果覺得麻煩是可以直接買一顆,不過格式化或買線材、轉接頭並不難,不在意的或早就有轉接頭和線材的大可任意挑選。

-備註-
註1:日經報導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311095
註2:ADATA官網 https://www.adata.com/tw/support/quiktips/get-the-low-down-on-usb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