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陳健民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喜歡知識也是一種抗爭

陳健民
·
·

立法會保險界議員陳健波痛恨年輕人打亂了他的收成期、科大經濟系前主任雷鼎鳴則希望有大量參與抗爭的青年移民他方,好令樓價回落、騰空位置吸納內地及國際專才。他們眼中只有金錢,對下一代只有功利計算,卻迎合政府的口味;雷教授隨即被任命進入藝術中心,監督香港藝術教育。由此可見,我城所以禮崩樂壞,不單單是獨裁者憑警棍和國安法到處設禁、散播恐懼,更是與一套深入骨髓、唯利是圖的病態心理相糾合。我們要與專制抗爭,不能只着眼於遊行、示威、投票或擲磚,而必須帶着十五世紀歐洲文藝復興的精神,在文化意識的層面來個「時代革命」。

想了解文藝復興,便應拜讀雅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所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最早令我留意此書是讀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他以布氏的觀點批判五四運動的「徹底反傳統」主張。其後在其他著名思想家的文章中都對這本寫成於 1860 年的著作讚譽有加,尼采在提到布氏的故鄉巴塞爾時說:「這城市最應對他無可比擬的人性關懷表示感念之意。」為何這書得到如此崇高的評價?

在布氏眼中,文藝復興並非是達文西、米高安哲羅、旦丁等文藝巨匠偶然從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遺產中,發掘出謳歌人文精神的雕像或詩句,而是由許多知識分子和文化菁英有意識地借助古文化中強調「個人主義」的元素,在中世紀極端腐朽的政治環境和扼殺自由的宗教禁忌中,提倡「主體意識」的覺醒 — 撇開政府與教會,靠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以及重新定位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雅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著、花亦芬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保持優雅ㅤ不受惡劣時代干擾

這書會帶你走進中世紀們城壘,窺伺荒淫無道、殘民自肥卻又惶恐終日的僭主與教宗,讓你想起困在禮賓府內不能到商場逛街的林鄭。而當世俗權力披上宗教外衣、全然失去制衡,引發不忍卒睹的罪惡的時候,投身於文藝復興的藝術家、人文學者卻吸收古代「異端文化」的美感,在繪畫雕塑、詩歌創作、博雅教育、文化沙龍中,既對世道冷嘲熱諷又保持生活的優雅。但這些文藝工作者除了應對上層的腐敗僵化以外,當時意大利的平民中亦是充滿報復、謀殺、迷信、巫術、私欲無端氾濫成災。能夠支撐如但丁這樣一位文化巨人「在人生的風霜顛躓裏昂首闊步的,不是世俗的利益、也不是生物的本能欲求,而是出於『人性尊嚴』、『精神自由』與『藝術永恆』高度的追求與嚮往。」(見譯者花亦芬序言)

香港權貴所以面目可憎,除了是長期浸淫於庸俗文化之中,亦見他們對我城感情的淺薄。布氏寫文藝復興,是有感於他在瑞士的故鄉日益面臨強鄰壓境與喪失地方文化自主性的窘境時,決心從提昇同胞普遍認知素養、文化見識的方向來為巴塞爾的未來尋找出路,亦因此推辭往德國出任首席歷史學教授之職。他認為「將自己培養成有見識的人,以追求真理與親近熱愛文化」乃一項任重道遠的國民義務。而此書的中文譯者花亦芬,亦是帶着同樣的心懷將此書獻給台灣。

在專制下,香港的正統文化無可避免日趨庸俗與僵化。要保持公民的批判力,文藝的創造力不能或缺。正如文藝復興,要靠知識分子的覺醒,「不受惡劣時代環境騷動干擾、不隨一時利益擺盪,而以堅持文化主體為生命的志業。」原來在動盪的時代中,喜歡知識也是一種抗爭。

健民書房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