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 重新定義「閱讀」這回事
你曾試過看到一些鉅著,卻被它的難度和厚度嚇怕嗎? 又或是在雲雲書海中, 不知該如何理清思緒?《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小書相信可以幫助到你。雖然我們從小就已經開始學習閱讀,但作者提供的閱讀方法對所有讀物都適用,尤其是那些對我們的理解力有更多要求的好書。
為什麼而讀?
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閱讀的方式是取決於你閱讀的目的。閱讀的目的可分為消遣、取得資訊,以及增進理解力這三種,而作者想談的是第三種。作者認為,閱讀就是學習和思考,讀自己不太了解的東西,能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理解更多事情,得到更多智慧。而培養真正有理解力的閱讀者,是民主教育的基礎。
閱讀就是被動接收?
學校的教育使我們以為閱讀和學習都是被動地吸收知識,作者卻指出並非如此。如果要以增進理解力為目的,我們就要主動地閱讀。閱讀就是與書本的作者對話,要和他們達到相同的理解程度,這才完成清楚的溝通。而思考、提出問題與嘗試回答,是主動閱讀的核心。作者認為,閱讀是一門藝術,閱讀者要能掌握每一種訊息的技巧,就要如工匠那般不斷訓練和練習閱讀的技巧。
閱讀的四個層次
要增進閱讀技巧,就先要了解閱讀的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是漸進的,上一層是包含了之前一層。
第一層是基礎閱讀,即是我們由出生到青少年時期不斷建立的閱讀技巧,由認字、建立字庫,到有讀寫能力、能運用課文,以至能比較不同作者的觀點。掌握基礎閱讀,表示我們能理解字詞的意思和書本的內容。
第二層是檢視閱讀,這可分為有系統的略讀和粗淺閱讀兩個階段。檢視閱讀讓我們能在短時間內掌握書的主題和重點,判斷是否值得繼續讀下去。檢視閱讀也是下一層分析閱讀的預備動作。
有系統的略讀幫助我們了解書的架構,我們可以花幾分鐘至一小時內去完成以下的檢視: 書名、序 → 目錄 → 索引 → 簡介 → 與主題相關的篇章 → 念一兩段或幾頁 → 書的結尾
粗淺閱讀則幫助我們了解書的內容,做法是把書從頭到尾不間斷地讀一次,不懂的地方先略過,這可幫助你在重讀時增進理解。
作者強調,不同的書籍,要用不同的速度去閱讀,有些書只需要快速讀過,而好書才值得用分析閱讀的方法仔細消化。
閱讀的第三層次是分析閱讀,對比下一層的主題閱讀,分析閱讀只用於單一作品。分析閱讀有三個階段: (一) 找出書的種類和架構,(二) 詮釋書的內容綱要,(三) 評論這本書。
作者羅列這三個階段的閱讀規則,都是關於以下四個問題:
- 本書談的是什麼?作者如何由核心議題發展相關的關鍵議題?
- 作者的主要論點是什麼?他是如何表達?
-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
- 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和重要性?
即使面對不同種類的讀物,我們都應該嘗試回答這四個問題。分析閱讀讓我們完全理解一本書,完成和作者溝通的過程。
最高的一層是主題閱讀,它包含了前三個層次,也是主動性最高的一層。讀者要自己架構一個主題,再比較不同的書籍。但這個主題是會隨着閱讀而改變的,因為在閱讀之中,你會有新的發現。作者講述了主題閱讀的步驟,大家可以參考:
- 設計與主題相關的書目,把書單中的書檢視閱讀一次,就主題建立起清晰的概念
- 找出與主題相關的章節
- 建立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們與你達成共識
- 建立中立的主旨,釐清問題,並按秩序排列出來,例如這個現象的特質、它是如何表現出來、它的影響是什麼等
- 界定主要及次要議題: 找出不同意見之間的關聯,將不同觀點分類,並將爭議的前後關係整理清楚
- 分析討論:把問題和議題順序排列,以突顯主題; 議題之間的關係也要清楚界定
在主題閱讀中,我們更要保持中立,找不同立場的論述來閱讀。雖然這並不容易,但你會對這個主題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的屬於自己?
作者強調,主動的閱讀是需要思考和提問。而當我們想嘗試回答問題時,便需要書寫和做筆記,因為思考是需要用語言去表達出來。在做筆記的過程中,我們便可以看到自己明白了多少。作者提出三種做筆記的方式:
- 結構筆記,分析全書的架構
- 概念筆記,在分析閱讀及主題閱讀時做的筆記,紀錄作者及你自己的觀點
- 辯證筆記, 針對一場討論情景的筆記,在主題閱讀時列出相關的論點和問題
當我們真正地理解一本書,把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這時我們才完全地擁有這本書。
總結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各式各樣的媒體急於去消化、包裝各種觀點,使人不再需要自己去思考和整理資訊,以致人們的理解力大幅減退。在只講求效率的社會,一味跟隨求快就只是囫圇吞棗。不同的讀物是需要用不同的速度去讀,好的書是需要時間去咀嚼。《如何閱讀一本書》重新定義了閱讀的意義,提出各種讀物都通用的閱讀技巧,在現今世代是不可多得的好書。希望大家也為增進理解力而閱讀,抵抗這股洪流。關於做筆記的心得,我現時正在實踐卡片盒筆記法,之後講到《How to Take Smart Notes》這本書時再詳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