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是一份追尋,追尋綻放、極限、平靜,而埋頭苦幹不是好策略
我第一份工作是銀行的信用卡部門,所在的單位負責信用卡的整體略規劃。 跟信用卡有關的單位其實不少,有管理聯名卡的、有辦活動行銷的、有管理分期和循環信用的。而我在的這個單位最重要的工作是收集各種資訊、判斷未來的趨勢、然後訂定接下來的策略目標和執行內容。
說起來雖然目標明確,但也可以說是「所有人的事,就是我們的事」,所以除了與大目標有關的任務,還有很多的「其他」,待辦事項永遠是滿的,加班成了常態,真正重要的工作卻進度落後。埋頭苦幹忙了一天,等著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挫敗感,因為每天都像是昨天的重播。
現在看來,把挫敗感歸咎於事情太多太雜並不完全公平,反而是因為自己不清楚為了什麼而忙碌,而且忙碌的時候更容易混亂,沒有方法怎麼面對這對混亂,才是挫敗感的主要原因。
什麼樣的人最忙?
讓想法實現的人最忙:
當一個想法從心裡誕生,到真正出現在我們面前,中間要經過多少的準備、要釐清多少想法、要協調多少人的配合、還要有多少幸運讓每個環節順利銜接。
像是客服電話,對我們來說,打一通電話看起來是一件簡單的事,但絕對不是找個人接電話就好了。實際上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和資源的投入才做得到,硬體投資、系統設定、面試找人、教育訓練、後勤支援..等(所以要尊敬每一件看起來簡單的事,沒有事是理所當然的)。
重視表現的人最忙:
就算做著重複性高的工作,只要想把事情做好,也會面對忙碌的挑戰。最明顯的就是餐廳,餐廳的工作重複性很高,但對品質有所要求的餐廳,很容易吸引到大量的顧客,在三個小時內服務數十、數百位客人可不是開玩笑的。
遭遇變化的人最忙:
生活有時候不在掌握之中,當變動發生的時候,我們需要面對很多新的事物,希望在最短時間內,重新找回生活的步調,可能是外派的機會、工作的調動、住處的移動、婚喪喜慶。
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忙碌,會幫助我們在疲憊的時候支撐下去;
讓我們願意忙碌的原因,永遠是一份追尋,追尋綻放、追尋極限、追尋平靜。
如何忙的有效率?
既然都是忙,想要有更好的表現,理解我們的心智如何運作,會很有幫助。
1. 別急著做任何事-->在開始前先想想,要做哪件事
忙起來的時候,最怕忙錯事情,雖然一直在做事,但是成績卻大打折扣。
工作的時候很容易形成自動模式,讓人進公司的第一件事就開電腦看信箱,然後一封接著一封、一件事接著另一件事。自動模式的重點在於「完成」,至於該完成「什麼」,自動模式不擅長判斷。可能忙了半天,才發現真正重要的事情進展不多。
所以千萬不要「埋頭苦幹」,而是在開始一件事之前,花些時間想想要做哪件事比較好。就像開車,出發前先想想該走哪條路,因為一旦上路,就不會再想那麼多了。
2. 看起來的小事,實際上很耗心力-->集中精神處理重要的事
忙碌疲憊的時候,我們會想要做一些比較簡單輕鬆的事情,轉換心情好面對下一個重要的任務。但什麼是簡單輕鬆的事情? 回e-mail? 看看新聞? 逛逛購物網站? 甚至忙裡偷閒,追一下劇?
研究顯示,作決定(我要回這封e-mail還是轉寄就好? 要同時cc給哪些人?)、和展現自制力(還想再多看一下,但等下還有事情,不能再看了啦),都會大量消耗大腦的心智能量,就算是小事也一樣耗心力。
不是每一個30分鐘都是一樣的,
狀態好的30分鐘和大腦疲倦的30分鐘,你可能會作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所以,先集中精神處理最重要的事,換個狀態,成效大不同。
3. 做白日夢,對思考有幫助
從小我們都被教導要專心,專心上課、專心吃飯、專心寫功課,分心被當成一種罪過。但分心是很自然的事,當我們想要專注在眼前工作,有時候就是會突然開始想些不著邊際、完全無關的事(上次看的那件衣服好漂亮...最近有點變胖了...健身房會員還沒過期吧...)。
你可能會嚇一跳,研究說這種「心思漫遊」(也就是作白日夢)其實很不錯,對於解決問題或長期規劃,實際上會有幫助,而且心思是可以飄回來的(大概幾分鐘,可能是心靈需要伸個懶腰)。(以後老師可能要在聯絡簿上寫,同學今天寫作業的時候胡思亂想再繼續寫,給予鼓勵一次!)
只是要注意,漫遊和出走是兩件事,心思也許需要一些時間提神或更新,就讓它去,但不要就轉頭過去作別的事(看手機、看信件),這樣它就真的不回來了。
所以,下次當你的心思飄走的時候,別急著責備自己,告訴自己沒關係,給它一點時間。
忙碌和效率不知為何有種世俗感,沒那麼美,也不夠有韻味,卻是能改變生活的深度行動。
一本在腦海裡的書,內涵也許很美,如果沒有經過世俗的努力,成為一本真正能拿在手裡的書,我們又怎麼能體會到那份美、那份韻味。
山高,讓我們有了方向,但還是要一步一步的跨,才看得到日出的那道曙光。
參考書籍:每天最重要的兩小時 | 大塊出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