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顯影PhotogStor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中國系列之十三】Bruno Barbey 彩色中國印象

顯影PhotogStory
·
·

半個世紀以來,馬格蘭法籍攝影師Bruno Barbey(1941-2020)的鏡頭見證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在華文世界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在中國拍攝逾四十年的彩色照片,這批影像2015年曾在香港跑馬地F11攝影博物館展出,展覽名為《1973年以來的中國》(CHINA SINCE 1973)。

1973年,上海機場,解放軍儀仗隊。
Forbidden City, 1973
Shanghai, 1973

十六歲時,Bruno Barbey已學懂駕駛輕型飛機,期望到世界各地旅行。原本想成為飛行員的他,發現攝影可以遇見更多的人,於是改變主意成為攝影師。受美國攝影師Robert Frank的《The Americans》啟發,他在1961年至1964年期間走遍亞平寧半島,拍攝意大利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捕捉這個民族的精神面貌,最後結集成《The Italians》。因為這系列寫實的黑白照片,他在1964年被邀請加入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後來在1992至1995年間更成為通訊社主席。

1968年是動盪的一年,布拉格之春、反越戰示威、馬丁路德金遇刺,還有巴黎的五月風暴。這場逾千萬人參與的罷工示威運動愈演愈烈,連法國電視台也罷工,當時並沒太多攝影師在街頭拍攝這場運動,身處巴黎的Bruno Barbey,拍攝學生與警察之間的對抗,捕捉許多這場運動的標誌性畫面,例如那幅站在交通燈上手握拳頭的學生。

Bruno Barbey的足跡遍及五大洲,在日本拍攝「反對成田機場建設遊行」、越南戰爭、波斯灣戰爭時在科威特拍攝燃燒中的油田,還有發生在尼日利亞、巴勒斯坦等地的重要事件。儘管走過烽煙大地,不過他並不視自己為戰地攝影師,他曾如此解釋到:如果你只專注在戰地攝影,眼見遍地屍體或慘不忍睹的畫面,很容易變得憤世嫉俗。

1973年,天安門廣場,學生們準備迎接龐畢度總統蒞臨。
1973年,上海,畫工正在繪畫宣傳壁畫。

在黑白攝影當道的年代,加上當時的印刷技術有限,相比起其他馬格蘭同仁,Bruno Barbey是其中一位最早拍攝彩色照片的攝影師,這其實與他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生於非洲北部的摩洛哥,童年在當地繽紛色彩的環境下成長,這也令他自小對色彩有過人的觸覺,後來他也多次重返摩洛哥,以彩色拍攝他成長的斑斕國度。

雖然,Bruno Barbey並非首位踏足中國的攝影師,卻是第一位以彩色菲林拍攝這片神州大地的馬格蘭攝影師。1973年,當時仍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外國人很難取得簽證,他以時任法國總統龐比度隨行傳媒的身分首次踏足中國,走訪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在五天的時間裏,拍攝許多龐比度與周恩來總理的會面情況,也拍攝紫禁城、解放軍儀仗隊、社會主義宣傳標語、幼稚園及北京街頭等,也有女民兵在訓練的畫面,開始他與中國逾45年的淵源,也為近代中國的面貌留下重要見證。

1980年,四川成都,鄉村趕鴨人。
1980年,上海街頭,打乒乓的孩童。
1980年,北京街頭,運貨的三輪車伕。

中國改革開放後,他在1980年重返中國,來到四川、上海等地。在四川的小村莊,人們見到這位拿着相機的外國人,紛紛投以獵奇的眼光,甚至跟隨他的腳步,好奇他在做甚麼。在上海,可見有價格管制的糧店,燙髮的女人頭上夾滿電線,孩童們在街頭打乒乓球。雖然上海等大城市已迅速發展,但四川等內陸地區,仍是相對落後、荒涼的大地,Bruno Barbey的照片呈現出中國當時的社會面貌,人們踩着單車、穿着樸素的藍色或灰色工人服,很多地方仍豎立毛澤東雕像,標語上寫着「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努力奮鬥」,如今重看固然覺得不可思議。 

畢竟,中國近幾十年的變化巨大,可謂翻天覆地,這些樸素的畫面早已消失不見,只能在Bruno Barbey的彩色照片裏尋覓。對他而言,雖然報導攝影的黃金時代早已消逝,但他仍熱衷於拍攝,離世前仍樂此不疲地在中國街頭拍攝。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2015. ©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顯影 InstagramPayMe / MeWe  ·圖片來源:http://www.brunobarbey.com/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