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聲喧嘩的2018g0v年會—一個基層公務員的參與觀察

bsky
·
·
IPFS
·

初印象

對於我這種小咖又邊緣的基層公務員來說,g0v在過往的印象比較像是一個厲害的「0宅」科技高手聚集社團,每個人都有一身寫程式的本事,然後對政府充滿了「某種熱誠」--不管是要拆後重建,甚或想要取而代之?! 名字不就這樣寫了嗎?--「零時政府」,那個社團會以「政府」為名的?我的基本態度是敬而遠之為宜--「尊敬但離他們遠一點比較安全。」 但我還是加入了追蹤g0v臉書的行列,感謝科技進步,可以讓我遠遠的觀察他們就好。這是初印象。

要參與了!!

臉書非常幫忙,三不五時就傳來相關訊息,特別是越接近年會時間,許多的貼文都會透過演算法自動推到我的面前。意料之外的,國發會在這次年會提供了若干名額讓公務員們來參與,公文發下來的時候全單位只有我填了要去,還被其他的同事說,去這幹嘛,還得犧牲兩天假日!我的想法是,臉書遠遠的觀察總是隔著一層面紗,既然中央龍頭國發會都願意為他們推播,這也不失為一個近距離觀察這群0宅到底在幹嘛的契機,而且看起來這種年會會有很多人去,可以讓我很安全的躲在某個角落呵呵笑就好。

很遠,走很多路

第一次到中研院。 我坐了公車轉捷運還得換線又轉公車兼找不到人文科學館。所以走了很長一段路才終於找到會場所在,距離六點半出門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但幸好很早出門還是準時到了,然後被院長說是上帝選民的公務員報到果然就是跟別人不一樣,人家是用科技的app,我們則是被一臉驚嚇的工作人員引導到「特殊身份」櫃臺前去人工簽到,一臉驚嚇的原因是我八點半準時在門口出現,這時候才小貓兩三隻,但顯然會場還要一點時間所以無法讓我進場,「沒事幹嘛那麼準時」vs「尼機不機斗小咖的都是要提早或準時到的嗎?」工作人員vs我心理也許是這樣對望與想像。

說好的「0宅」呢?

從報到開始,就看見很多穿著「沒有身體」T恤的工作人員來回穿梭,這些沒有身體的人個個都精神抖擻,顯然沒有身體但精神很好。對,後來我被糾正了,那叫「沒有人」,而且,「沒有人是萬能的」,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雙關語。 重點是,沒有人很多都是帥哥美女啊,那說好的0宅呢?

會場的音樂、光亮與總召

R0會場響著一首很催眠遊蕩的歌曲,幸好現場很光亮,要不覺得很像要開始進行神秘宗教儀式之類的,整整放了三天,後來知道是某個大咖的歌,嗯嗯,聽久了也就習慣了。年會議題很多,會面臨人生重大的選擇到底要去哪一場?錯過了就得等到兩年半以後,很艱難的選擇,在每一次換場的時候。 我最佩服總召可以一口氣把所有贊助者名單都念完了。然後MIT跟沒有人的雙關語讓我笑了很久,現場洋溢著很歡樂很有活力的氣氛,這跟我參加我許多領域的研討會很不一樣。

多重議題交錯、共筆、文直播與slido

因為有太多議題,在不同時間分成不同會場進行,所以手機變成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果然是科技宅社團),我可以一邊看著R0會場的人,一邊聽著另外一場的直播,還可以隨時切換到slido打下我想問的問題,slido真的是太棒了,讓我這種在眾人面前說話會發抖的人可以直接把想問的問題打上去。也有會場共筆跟文播,這都可以讓人同時參與在不同場合討論的會議,真的很不錯。

以上是很粗淺的參與與觀察 接下來我想講我的感想心得

議題與運作與制度

對於處於政府運作程序中的我來說,我明白,以「議題」切入是最方便與最容易著手的,我也知道,對制度運作的理解與對議題的理解上,後者相較於前者,也是比較容易的,特別在「協作」面向的工具應用上,議題式的切入也是比較容易取得不同方作業的進程與容易達成進度,這些都不令人意外。但議題切進去了,終究還是要面對「制度」與「運作」上的障礙,也就是說,當議題切入甚或不用到最後,到一半如果沒有開始兼讓制度與運作上的內容或關鍵者進場的話,這個議題切入的進程很容易就無法持續,然後停擺,甚或階段性的成果也會逐步隨著時間與關鍵者的退場而消失,最後回到原點。 更白話一點來說,當許多參與者對「OO議題」感到熱血沸騰,覺得需要透過更「開放」與更「公開」與更「透明」的方式來讓這個議題的利害相關人能夠發聲與一起協作,所以採用了許多的工具不管是文播、直播、公民咖啡館、工作坊、公民會議、黑克松等等,但我的觀察是很少觸及到我以下說的面向:這個議題所指涉的流程是甚麼?包括政府內部流程與外部流程、所涉及的運作原始設計理念是甚麼?所涉及的資料收集與原設計架構是甚麼?所涉及的決策者是誰?階段性呈遞者是誰?所涉及的預算運用者及適用對象是誰?有沒有評估?(沒有評估就不用談指標了)?最終的影響力是甚麼?這些都還未涉及政治方的判斷,包括政治方的認知與決斷評估、政治價值的取捨等等。 也就是說,當我參與了年會其中幾場,我看到許多講者說的是一種「描述性的」內容,甚或這種描述性的內容只要估狗一下就可以看到了,而且這些描述性的內容也往往屬於基礎描述而非深入描述,特別如果以我上述的說明進行檢證的話,但也有少數講者講到很深入的部分,但還沒等到他講到我個人覺得真正的關鍵點時,時間就結束了。整體來說,真的很有搔不到癢處的感覺,很惋惜。但我知道,這不是年會舉辦者的問題。 我在這邊私心推薦李維斌局長在主持時順帶回應的發言內容,但為免引用失當與過度解讀,我就不直接引述了,大家可以去看直播以及體會李局長發言背後的系絡與思考。

快樂有趣與不舒服

我最近看完一本書:「紅色細胞」,容我引用書的兩段內容: 「中情局平均每七年就會有一次嚴重的情報失誤。事後檢討顯示所有失誤都出自分析,而非蒐集到的資料。我們握有資訊,其實可以弄清楚發生了甚麼事,在每一次的案例中,分析師都會發生同樣的心理失誤—集體思考之類的。要求分析師接受更多訓練並沒有用。加強檢討、加強編輯、加強任何我們為了防止失誤發生而設置的任何流程都沒有用。在某些案例中,這麼做甚至促使失誤更可能發生。」 「紅色細胞分析的重點並非是對與錯,也不是要預測未來。重點是讓人思考被忽略的可能性。這可能是演化也可能是造物主的旨意,看你怎麼想,總之我們的大腦碰上難題時,會鎖定看起來符合事實,也符合自身心態與偏見的第一個解釋。每個聰明的分析師都會發展出膚淺而慣用的思考模式,要讓他們跳脫出來,你就得讓他們不舒服,讓他們考量新的觀念,包括他們可能不喜歡的。」 這兩段話在三天參與的過程中不斷的浮現出來,我參與到的每個會場都很歡樂,笑聲不斷,然後很有活力,絲毫感受不到會讓人不愉快的氣氛。 但我一直在想這幾段話,有笑有推,很棒,但如果讓人不舒服呢,我很不喜歡這個觀點呢?是不是會有更多可能性的存在與發生,是起源於這個不喜歡?然後會不會讓我們不要一直停留在慣用的思考模式上,而可以從各種角度找到更貼近於真實的重點?

所以,下一步呢?

這次年會的主題是「開放了?然後咧!」這是一個很棒的主題,也是一個令人反思的設定,我非常願意相信,當初在設定這個主題時,發起者也一定都看到了,這兩三年風起雲湧的開放與參與,開始面臨大潮打回的情況,如果要更邁入深水區,讓這股大浪潮可以打的更遠的話,勢必就要有不一樣的思考與解法。 我對我上述論述的解法是這樣的:

首先,我個人覺得slido超好用,也照顧邊緣人跟害羞者,所以未來講者的簡報可否盡量少描述性的內容,而多講關鍵轉折點?講關鍵人是誰?講自我省思的問題是甚麼?然後徵求在場的人在slido上面發表與回應,變成一個雙向互動的大場概念,而不是只聽講者不斷的講而已,我也願意這樣相信,這個主題,既然有這麼多人來參與,講者們也一定很想知道,大家的看法是甚麼?

另外,我最近推薦我認識的老師課堂採用一個新的討論作法:「一個主題。不同觀點。」意即一個主題應該有正向的與反向的論述,當我邀請兩位採正方,就有兩位會擔任反方,對這個主題提出正反兩方的論述與思辯,應該會刺激更多的思考。

最後,當我看到一將功成而大談其成功經驗時,我很想要知道那個「萬骨枯」的骨頭們可否推派一個骨頭出來發言,說說他們為甚麼失敗的故事,成功者固然令人覺得讚嘆,但依照比例來說,失敗者應該更多,失敗者是否也會有發言的機會,也是我個人期待與希望的。 以上這些反思是可以透過設定而努力達成的,當然,這也只是我個人的偏見。 總之,我從本次年會學習與收穫很多,認識不多朋友,但有很深刻的討論與意見交換,每天離開中研院時都處於一種腦筋高速運轉後的虛脫感,非常有助於睡不好的人回家深度睡眠。

2018g0v年會,很棒!! 我開始期待兩年半後的年會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bsky下崗的資深公務員,關心公民參與,人力盤點與官僚體制流程的運作。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關於數發部的多元宇宙科解讀(二)

關於數發部的多元宇宙科解讀(一)

民主開放透明與官僚預算保密間的衝突與平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