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DuncanLa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生涯規劃

DuncanLau
·
·
為自己的生涯作出規劃,絕對有作用,但是社會有沒有空間和風氣配合呢?

我相當喜歡看紀錄片,尤其是它越來越生動有趣,跟以前只有一個接一個訪問,大講特講,英文所謂的Talking Heads,現在的更接近一部普通電影。有一些更籌備多時,拍攝又經年,隨時十多年後才有製成品。

最近看了Netflix的《The Last Dance》,是說NBA芝加哥公牛隊的佐敦王朝時代,前後共七年,拿下六個冠軍的故事。以電視劇集形式,一小時一集共七集。雖然已略知一二,但仍驚訝當中過程和幕後的戲劇性發展。除了教練領隊和幾個主力球員有大篇幅報道外,一些小角色綠葉球員也有很詳細的兼顧,絕對不是一面倒。特別是曾經有拗撬的,必然雙方都有機會講出自己的真實情況和想法。

這個系列自己相當喜歡,如果你對NBA籃球也有興趣,應該會看得有趣味。不過,我倒是借題發揮,想談談生涯規劃。在佐敦掘起的年代,很多低下階層的兒童,無心向學,又或者説,當時的教育制度和方式,並不能全面照顧不同學童的需要。特別是很多黑人孩子,在那時代,即使能讀書,但仍未必能出人頭地,因為那些所謂有社會地位的職業,如醫生律師等,社會仍未接受由黑人出任。因此,到頭來,籃球竟成為一條出路。

如果有留意,美國一向很注重體育運動,而不少項目都有發放獎學金,資助一些傑出學生繼續發展。不過,歷史上的主要運動項目,如棒球,美式足球,甚至冰棍球,幾乎是白人天下,黑人運動員要突破,基本上都變成劃時代之舉。例如第一個黑人棒球員Jackie Robinson的事跡便是活生生的歷史教材。

體育成績也是各大學書院爭取成名的另一途徑,於是有運動細胞的中學生,也是他們爭取對像,甚至有獎學金或其他獎賞。於是相對來說,有些學業不算好的學生,也可以循此途徑晉升大學或其他高等學院。在這套電視劇中,便有好幾個球員,是一早認定自己要憑此打出名堂,也因此很年輕已開始全力投入訓練,爭取進入有好教練和有系統更有往績的中學,情況就像某些家長追求名校一樣。正是「莫道你在選擇人,人亦能選擇你」,一間有往績的學校,加上一位德高望重的教練,也是天天有人叩門希望入讀的。而大學及書院的球隊,通常有教練團,甚至有觀察員(Scout),他們四處去看球賽,發掘有潛質球員,抨估這些年輕人的可能成就,然後向教練推薦。

而入到這些學校球隊,下一步便是職業生涯。大部分人都只着眼第一第二輪的新秀選拔,特別是甚麽狀元,尤其是有超級球員如LeBron James,大家特別關心花落誰家。但事實上,每年都有過百球員被挑選,即使不是頂尖的幾個,球隊也始終需要不同位置的球員,與及後備。因此大學球隊也是重要的一步,能加入有實力的,除了令自己受多點注意,跟上好教練和有潛質的隊友,也令自己身處優勢。因此大學揀人,球員揀學校,每一年在每一個州,都在熱烈競爭。在這種動力鼓勵下,球員們便越早下定決心越好,他們總會玩兩三種運動,發掘自己的潛力,然後專注在其一。有少數的,可能專注兩項,不過為數不多。

運動項目絕對要從頭做起,沒有捷徑,不可能有雞精班,抄別人的筆記而在短時間取得好成績。一定要下苦功,日夜操練,廢寢忘餐。於是有一個說法叫,一萬小時的理論,當你可以花一萬小時在一件事情上,你就可以稱得上為專家。如果是運動項目,越年輕越好,由五、六歲開始,每年玩一千小時,十年後達標,仍是十五、六歲。說起來容易,但實行起來,一年一千小時,大約是每天三小時!

而這套劇集提過的好幾個人,都是很早下定決心向職業球員這方面發展,所以很年輕已開始下苦功,而家人也相當支持。亦有一些懵懵懂懂,是教練看到他們的潛質,在旁邊催逼而成,當然最終他自己也要投入爭取,不會有僥倖。

為自己的生涯作出一些規劃,絕對有作用,但是社會有沒有空間和風氣配合呢?如果有年輕人立志要成為職業運動員,在香港自然被看作不切實際,只會被打擊。但在外國的制度下,職業球員也是一門出路,不一定要做律師醫生工程師。而在外國那些民主國家,有人要立志從政,甚至想成為總統或國家領導人,大有人在,亦有途徑可以達成心願。但在另一些國度,卻是大想頭,甚至是想顛覆國家,隨時拉人拘押。你說,即使是早幾年的香港,有多少年輕人會想從政?現在更加隨時被說成是想奪權!要生涯規劃,又從何說起呢。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