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紀錄:我們需要戲劇構作嗎?!(上)

有時評論
·
·
IPFS
·
TT不和諧開講2018‧第二講我們需要戲劇構作嗎?!

2018–07–21

TT不和諧開講2018‧第二講我們需要戲劇構作嗎?!(評論台編輯部提供)


主談: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回應:陳佾均(譯者、戲劇顧問)
主持:紀慧玲(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
紀錄整理:羅倩(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時間:2018年4月25日19:00–22:00
地點:社會創新實驗中心A-2社會創新實驗大型活動講座


許仁豪:

我第一次知道Dramaturgy是90年代末在臺大念戲劇所,當時有一位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藝術博士(Doctor of Fine Arts, 1996)畢業的老師居振容,大家覺得很奇特因為她是DFA,而不是PhD(Doctor of Philosophy),在美國的碩士班有以實踐為主的Master of Fine Arts. M.F.A,後來才知道居老師的博士就是Dramaturgy,當時沒有人知道她在實踐什麼,最後她導了一齣學制,還被質疑讀很多書的她為什麼可以當導演。距今二十多年過去了,中間我到美國求學約十年時間,很少聽到有人談論Dramaturgy。康乃爾大學的博士訓練是非常理論化的,我幾乎讀完與美學有關的哲學作品。系上Dramaturgy的訓練和大學部畢製有關,會邀請博士生去寫一篇小文章刊登在節目冊第一頁,你就是這齣戲的Dramaturge。似乎美國一直沒有很認真的去看待Dramaturgy。

後來去中國大陸工作,Dramaturgy一詞的興盛是因為中國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李亦男的推動,留學德國的她從2009年開始致力於將Dramaturgy概念引入中國,今年上海戲劇學院也想成立Dramaturgy學系。去年參加東京TPAM (Tokyo Performing Arts Meeting),赫然發現有一個成立於新加坡的「亞洲戲劇顧問網絡」(Asian Dramaturgs’ Network,2016-),由Theatre Works的發起人王景生所組成,因而培養了一群Dramaturge。

今年香港演藝學院與西九文化局合作展開為期三年的計劃「自由空間.創作:超越劇場構作」,也邀請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鄧富權與Kobalt Works藝術總監Arco Renz帶工作坊與講座,高雄衛武營場館希望我去暸解香港在做什麼,在高雄是否有推動Dramaturgy的可能性,我在香港參加了一週的工作坊,了解到香港演藝學院希望把Dramaturgy變成學系。Dramaturgy似乎形成了一股潮流。

「自由空間.創作:超越劇場構作」工作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我反思臺灣戲劇教育的結構問題,身為中山大學戲劇學院理論組的老師,普遍發現戲劇系學生對戲劇理論沒有興趣,或許結合理論與實踐的Dramaturgy會是未來戲劇教育的出路?

從頭說起

Dramaturge是德國戲劇特有的傳統,有其自身的歷史脈絡與使命。接下來我會快速梳理一下脈絡,再談Dramaturge到了英國、美國後發生怎樣的變異,有趣的是這個傳統從來沒有在法國出現過,也許待會可以和佾均討論一下,或歡迎在場與會專家們指正。德國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 1729–1781)著作《漢堡劇評》(Hamburgische Dramaturgie, 1767–1769),佾均在《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一書中翻譯成《漢堡戲劇顧問》,認為原翻譯《漢堡劇評》並不精確。回顧過往歷史,會發現早期的戲劇顧問其實是從劇場批評家出身的,例如美國的John Corbin早期在雜誌上寫評論,或很多戲劇顧問原本是記者身分,如後來成為Pina Bausch戲劇顧問的Raimund Hoghe。萊辛在當時也是,德國作為晚發的現代國家,當時剛完成民族國家的統一,新的政府認為戲劇可以負起德語作為國語(語言統一)的使命,也蓋了德國第一個人民的大劇院:漢堡國家劇院(Hamburg National Theatre, 1767–1769),當時中古世紀因為教會的關係,是打壓戲劇表演的;而義大利街頭即興喜劇對於當時的中產階級而言是看不上眼的,為了提升戲劇文化,蓋劇院打造殿堂裡的表演,請當時文藝圈明星萊辛主持,職位有點像現在的藝術總監,萊辛就每天寫對劇院的願景、討論什麼是好的演出、應該創造怎麼樣的作品、引介各國作品,其中一個重要的討論:究竟是法國新古典還是英國莎士比亞比較優越?最後他選擇莎士比亞,並認為法國新古典主義會壓抑創造力,且扭曲亞里士多德詩學,鼓吹德國人跳過法國人直接學習古希臘精髓。

萊辛的任務

《漢堡劇評》核心命題就是要打造德意志民族最好的戲劇,可以媲美希臘悲劇的德國悲劇。訂立一套向亞里士多德致敬的美學標準。確認戲劇服務的群體 — — 現代布爾喬亞戲劇。當時新興的布爾喬亞取得統治權,不想要再模仿過去古希臘的王公貴族,而是看到觀眾自己(新興資產階級)在舞台上。打造優良的劇場生態,

改善觀戲環境,讓紳士淑女認為進戲院看戲可以是很高雅的、文明人的行為。

從萊辛的任務我們推論世界第一個戲劇顧問的工作

如果我們把萊辛當成世界上第一位戲劇顧問,Dramaturge應該有哪些工作職掌:

1. 了解世界戲劇潮流,翻譯介紹諸國劇碼,期待打造德國經典劇碼。

2.生產、定立美學話語以及理論。

3.確認劇院劇目質量以及型態,類似現在策展人概念,設計定目劇,作為漢堡國家劇院的品牌指標。

4.從戲劇生產到接受過程的控管,例如文本質量控管、對於演出的批評、演員如何表演、觀眾如何看戲,同時兼負起社會教育責任等等。

英國

英國在19世紀開始,當時William Archer(1856–1924)和Harley Granville-Barker(1877–1946)寫作A National Theatre: Scheme and Estimates(1907),提倡英國應該建立自己的國家劇院,當時並沒有被實踐,英國國家劇院(A National Theatre)一直到1976年才興建完成。英國國家劇院的Kenneth Tynan(1927–1980),【1】是第一位文學經理(Literary Manager of the National Theatre,1963–1974),有點類似Dramaturge的角色。Kenneth Tynan原本為演員,當時毛遂自薦擔任國家歌劇院經理,後來經營得有聲有色,翻譯劇本,他當時和布萊希特是好友,對藝術有一套自己的理念,當時英國在1950、60年代有一批憤怒的劇作家,認為劇本就是要衝撞社會體制,他的夢想就是把這些作品帶到國家劇院,國家劇院作為公共生活空間,不應該只服務中產階級,將劇場作為討論社會生活矛盾的場作,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資產。當然他本人是個有爭議的人物,SM愛好者,在1960性解放年代之前,就曾在BBC國家廣播網,鼓吹自慰愉悅,而成為醜聞。他製作的《噢,加爾各答》(Oh! Calcutta)是第一個全裸的情色音樂劇,身為1968戰後學潮反戰青年Kenneth Tynan,將藝術改變社會的信念帶到英國國家劇院。繼Kenneth Tynan之後,Peter Hall 成為了英國國家劇院第一個藝術總監(Artistic Director),確定劇院願景,藝術總監的概念在Peter Hall之前是沒有的,既使到今天英國國家劇院是沒有Dramaturge的,文學經理成為了藝術總監的附庸,現在文學經理的工作,要讀上百份劇本,篩選劇本,決定哪些作品是有價值的,已經不像當時Kenneth Tynan,還肩負發掘、培養新銳藝術家的使命,在今日細部分工的組織結構下,已由New Work Department一個部門負責。【2】

美國

《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中提到,美國第一位Literary Manager是John Corbin(1870–1959),原本也是Harper’s WeeklyThe New York Times資深劇評人。後來一群商人在1908年蓋了New Theatre,建成後John Corbin被聘請為該劇院的文學經理(1908–1910),這兩年工作為開發新劇目,在當時公開徵選劇本,打造定目劇,你會發現在英語系統裡面不用Dramaturge稱呼而是Literary Manager。我開始好奇美國系統如何看待這個職務在今日的演變,繼而找到了三個重要場館:洛杉磯Center Theatre Group、紐約Public Theater、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 Theater。

Center Theatre Group是洛杉磯三個劇院的集合體,裡面有Literary Manger/Artistic Engagement Strategist而沒有Dramaturge。【3】Public Theater是非營利劇院,職務名稱寫法為Director of the Devised Theater Initiative and Associate Dramaturg。【4】Lincoln Center Theater的職務名稱寫法為Dramaturg and Director, LCT Directors Lab。【5】會發現Dramaturge在美國是相對模糊、職務可以是重疊的(身兼戲劇顧問與導演),且可有可無。

當代德國

回到當代德國,《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書中接著提到的重要人物為席勒與歌德的合作,到二戰後就是布萊希特。

在當代談Dramaturgy的重新復甦,可以在Youtube找到許多關於Dramaturgy的討論,多數一直提到「20世紀是導演的世紀,21世紀是Dramaturge的世紀」。哇!想說他們也太有信心。這一切可從後戲劇之後談起,德國劇場學家漢斯‧蒂斯‧雷曼教授(Hans-Thies Lehmann)觀察德國1970、80年代劇場變化,認為後戲劇時代來臨,著書《後戲劇劇場》(Postdramatic Theatre, 1999)不再以文本作為中心,20、30年代的先鋒(Avant-garde)在當代德國成為主流。在這個過程中Dramaturgy忽然變得很重要,過去以文本為基礎的情況下,劇作家很重要,在後戲劇時代,牽涉到非典型空間或是多個演出同時進行,演出呈現方式、觀眾動線等,必須有人去擔任統合組織的角色。

Pina Bausch的戲劇顧問Raimund Hoghe所寫Pina Bausch:Histoires de théâtre dansé一書中,大致討論了Dramaturgy的三個面向:

一是被安置在場館的Dramaturge(如萊辛),二是跟著製作團隊走的Dramaturge(如布萊希特),第三個談的就是Dance Dramaturgy。在後戲劇的浪潮之下,舞蹈與劇場的界線已經模糊,如同Pina Bausch稱自己為舞蹈劇場,都是一種Performance,可見Dramaturgy對舞蹈劇場來說非常重要。

當代西方新潮流

Dramaturgy從一開始便具有高度政治性,從萊辛、布萊希特到當代之後更是如此。當代Dramaturgy案例,有高度理論化、俱批判性特質。如西方亞里士多德模擬論真實如何呈現(方式的實驗)的問題。最近臺中歌劇院2018 NTT-TIFA共同策展人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策劃與「連結CONNECTION」和科技有關的幾個作品,很像舞蹈但不是舞蹈,概念性、哲學性質強烈。Dramaturgy第二個特質是人性與科技的問題,被科技充斥的時代,人的本質是什麼?第三個特質是主體與權力的批判性思考,社會問題與歷史詮釋,形式的實驗就是一種批判性,高度抽象性概念與舞台上物質性兩者的融合。

Marianne Van Kerkhoven是談Dramaturgy無法被忽略的教母級人物,【6】從劇評家到戲劇構作,西方當代所謂Dramaturgy的案例。Dramaturgy of the Real on the World Stage(2010)這本書也經常被提到,【7】談論紀錄劇場,反思在劇場如實呈現生活可以怎麼做?Dramaturgy就是一套思考事情的方法。Peter Eckersall 所寫文章“Towards a Dramaturgy of Robots and Object-Figures ”,【8】文章以藝術家克里斯.瓦東克(Kris Verdonck)作為案例,今年臺中歌劇院克里斯.瓦東克帶來作品《I/II/III/IIII》,藝術家認為他做的是劇場裝置藝術,而不是舞蹈。網路上有他之前作品《Listen to the Bloody Machine》的訪談。【9】克里斯.瓦東克每一部作品的Dramaturgy都是Marianne Van Kerkhoven,他們保持長期合作關係。作品特色是音樂、物件元素(似人非人、Uncanny),沒有語言。Dramaturgy在他作品起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通常沒有文本。

最後給大家看一個我非常喜歡的作品,我目前在做上海草台班(2005年發起的民間劇場團體)研究,趙川的草台班與英國團隊跨國製作《世界工廠》(World Factory,2014–2016年創作及演出),【10】有點像簡易版帳篷劇,由英國團隊與草台版導演趙川合作,兩地同時思考資本主義問題,兩方共享資料,兩方各依國情做了兩個版本作品,把這計劃的一切過程、訪談、研討會都記錄下來,這一切都成為最後藝術實踐的素材,完成一個驚人的參與式藝術劇場,也延伸做成中小學的教材。

「自由空間.創作:超越劇場構作」工作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戲劇構作做什麼?

催生新作品、論述作品間的邏輯。

方法:批判,介入,觀察,提問,組織,研究,斡旋,陪伴,整合,刺激,引導,想像,核實,⋯⋯。最重要的就是批判性。Dramaturgy在二十世紀興起的主要原因:歐洲不再相信藝術家是天才,藝術的創作過程,是一群創作者的共同付出,團隊創作藝術模式的改變。

戲劇顧問是誰?

四個提問:組織在哪裡?(場館內編制或跟著劇組移動)。有何責任?(處理製作、創作過程、處理文字)。工作對象與方法?(面對文本、劇組、觀眾)。在組織裡的位置?(陪伴者、提醒者)。

從亞洲到臺灣

在臺灣的藝文環境如何思考Dramaturgy?Dramaturgy的專業化訓練有何可能?進入到學院的訓練又是什麼?如何思考Dramaturgy的在地化脈絡?最後和大家分享幾個資訊:亞洲戲劇顧問網絡(Asian Dramaturgs’ Network)。

【11】2016年在TPAM裡的對話,其中特別要思考的是關於移植Dramaturgy概念後,亞洲自己的現代性問題。【12】最後分享西九文化局「自由空間.創作:超越劇場構作」展開為期三年的計劃。【13】

註釋

  • 關於Kenneth Tynan

https://www.nationaltheatre.org.uk/sites/default/files/kenneth-tynan-profile.pdf

  • 關於New Work Department

https://www.nationaltheatre.org.uk/about-the-national-theatre/new-work

  • 關於Center Theatre Group

https://www.centertheatregroup.org/about/staff/

  • 關於Public Theater

https://www.publictheater.org/About/Full-Public-Theater-Staff/

  • 關於Lincoln Center Theater

http://www.lct.org/about/staff/

  • 關於Marianne Van Kerkhoven

http://sarma.be/pages/Marianne_Van_Kerkhoven

  • 關於此書Dramaturgy of the Real on the World Stage

https://www.palgrave.com/la/book/9780230220546

  • 關於Peter Eckersall所寫’’Towards a Dramaturgy of Robots and Object-Figures’’(2015)期刊。

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doi/abs/10.1162/DRAM_a_00474?journalCode=dram&

  • 關於Kris Verdonck Artist Tal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4vWvrd0gDw

  • 關於WORLD FACTORY

http://metisarts.co.uk/world-factory

  • 關於亞洲戲劇顧問網絡(Asian Dramaturgs’ Network)

http://www.asiandramaturgs.com/

  • Asian Dramaturgs’ Network Symposium 201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QDI9eVEGT4

13、「自由空間.創作:超越劇場構作」三年計畫

https://www.westkowloon.hk/en/whats-on/current-forthcoming/creation-for-freespace-dramaturgy-and-beyond


2018–07–21首發於表演藝術評論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