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胡可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出走對岸!遠方到底有什麼?】❷: 探索、交流與沉澱,交換的故事未完待續

胡可兒
·
·
訪問地點約在W宿舍,她穿著睡衣,拉過宿舍半舊的木椅,我坐在她室友交換結束留下的空位上準備開始訪問。我們的宿舍就在對門,差幾個報到順序錯過了成為室友的機會。不過早在此之前,我和W在台大課堂上就有過幾面之緣,然而直到北京,我們才脫離臉書好友的身分,有了線下交流的機會。

【W資料小檔案】

20歲,現為ENTP

台灣大學中文雙戲劇,大三,曾任台大文學院學生會會長

2023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秋季交換

開始:帶著舊問題,在新地點出發

「為什麼要來大陸交換?」,我和W第一次聚餐,落坐不久她就拋出了這個交換生都需要面對的基本題。而她自己回應這個問題的論點條列分明,考量具體而全面,從語言、科系、大學排名、學術氛圍而言,對就讀中文系的她來說,北大中文系交換既能提供優良學習環境,同時相近的語言文化,更能在短期之內促進深度交流。「同時我也是給自己一個再次體驗中文系的機會吧。」她的語氣微微感嘆。W大二時以中文系為本系,申請了雙主修戲劇,學科興趣上戲劇的熱愛日漸勝過於中文,是否要堅持中文系的道路、甚至延畢獲得雙學位,成為W大學的重要選擇。她把問題的選擇權拋擲給了交換後的自己,在交換的尾聲,答案仍然模糊不清。「可能還要回台灣探索一下,作為對照,沉澱這段旅程。」

北大:卷!卷!卷!資訊不流通下的競爭

「浴室停水的時間是10:50左右,宿舍11點熄燈,我有一次去浴室,在浴室停水之後,有人坐在浴室外面的椅子讀書欸。很扯,你就知道其實他們超會利用那些時間。」雖然早就對於大陸的競爭有所預期,但當卷王實際出現在身邊,對於W來說仍是充滿衝擊。北大食堂在飯點外可以作為自習地點使用,往往有同學在家園一待就是一天。背負著台大的名號,W相當認真對待北大的課業:

w1

W在北大的學習感受
W:我在努力寫論文了。

而在高度競爭的環境背後,比起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更令她不習慣的是資訊的堵塞,提高了個體化的感受。「我在對話的過程中確實會有一堵牆,在牆邊有兩個世界,我在牆上可以看見兩邊。」這樣的感覺不僅僅是大陸與台灣的資訊不流通,更多來自校內生活經驗的差異。W舉例,台灣各個大學都有臉書交流版等社群交流資訊,重大資訊或活動往往會透過按讚、留言獲得關注,成為熱門貼文停留在板上,台大校內也會將活動、實習、獎學金資訊整理,以電子郵件寄送給全校。而北大習慣以各單位微信公眾號發布資訊,學生間交流的「北大樹洞」也是匿名軟件,資訊零散的降落在各處,沒有一個集中推播平台。「所以可以想像他們為什麼卷,因為需要自己找到門,才有路可以走。」

北大同學:冷漠與冷漠之下的情緒

「那你覺得這樣生活的北大人看起來開心嗎?」我向W提問,她拿出預先寫下的關鍵字回應:冷漠的同學。「可能就是因為資訊不流通,課堂上同學們相處起來就會比較顧自己,如果你對她沒有利益,你們就不會成為朋友。」似乎只有在有共同目標的情況下,對話才會發生。相比W過往的交友經驗,台灣的環境比較和樂,沒有如此強烈卷績點的競爭。「但我體驗到的可能是特例啦,我相信這件事到哪都會發生。」

儘管如此,W外向、善於對話的特質仍然認識了不少大陸友人,從對方的眼睛中重新認識了自己:「對他們來說,我們真的是一個很自由的群體。」在政治體制不斷限縮之下,大陸年輕人也並非毫無所感,只是這些對於政策的負面情緒難有出口,「過去我會以為他們完全臣服於體制,到這裡才發現這裡的年輕人也是很有判斷力的。」只是在平靜的對話之下,W仍能看出北大同學面容裡,夾雜著些微小心翼翼的神情。

節點:自創一條兩岸交流的道路

有別於一般的交換專注於課業與旅行,W一邊上課,一邊舉辦了名為「節點」的信件交流活動,她以自己為中心,向兩岸青年收集信件,除了親自回信,W也會在閱讀過後,依照內容相關性替信件配對。「這其實是第二次辦,第一次在台灣。」深感於兩岸沒有很好的交流方式,儘管不知道發揮效果如何,仰賴過去的經驗,W風風火火的開始在各種資訊平台上徵求參與者,「想讓自己有事做啦,也有希望透過這個活動交到更多朋友的私心。雖然沒交到多少,沒想到現在要走了,55封才回了6封。」W語畢,我們在宿舍裡大笑起來。(結至採訪稿完成,W已經完成23封信件回復)

「節點」的活動宣傳

透過設定分享喜歡的電影、音樂、書籍的書寫欄目,我們窺見兩岸青年的思想生長土壤,「大家都還蠻喜歡台灣電影的,台灣拍的主題在這裡可能會被封禁,像是陽光普照、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這件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等,他們真的蠻喜歡的。」不過相較於同質,更多的還是差異:

w2

W在兩岸信件中的觀察
正在路上的信件們

北京生活:休息,輕輕放下的容貌焦慮

這一趟出走,與台灣熟悉的生活圈保持距離,讓W有短暫休息的感受:「沒開vpn的時候台灣的訊息會跳出來,但我們無法回復,對方也看不見,像是一層看不見的透明隔幕,你像是來到另一個世界過自己的生活。」

同時讓W改變的,還有放下對於素顏的焦慮。「大家都顧著學習,有一天突然路上發現大家都穿著學校的衣服。」相較於台灣對於服飾外貌的在意,北大的同學都更注重能力提升,她也與自己在上海的經驗比較:「還是會有人很精緻的上課,不過數量少很多。」W不禁戲稱海淀區是個大農村,她偶爾還是會全妝出門,但在上課的日子裡,也能接受自己素面朝天的走在路上,感受校園濃厚的學習氛圍。

W:我愛學習,學習愛我^_^

未來:沉澱過後再出發,享受當下的餘韻

面對即將回到台灣的未來,她感到些許焦慮:「雖然我改變了很多,但同一時間台灣也在改變。」離家並未讓她害怕,反而是久別重逢的故土更加未知。「孤獨是到哪邊都會發生的事。」在訪談末尾,W飛來一筆,用這句話為她的交換之旅作結。這是她在北京想家時,來自新朋友的寬慰:

w3

W與朋友對於異地生活的討論

交換邁入尾聲,W細數自己的經歷,一個學期裡走過上海、北京、天津、遼寧、大連,她即將前往呼和浩特與甘肅,一路旅行回到南方小小的島上。「來到大陸讓我更容易獨自旅行了,這是放在台灣我不會想像到的事。到哪裡都需要高鐵或者飛機,因為地域的範圍被拉大,我旅行可以跨越的幅度也被拉大了。」

現在的她仍然需要一段沉澱的時間,去吸收四個月裡的跌宕起伏。W提起在小說家講堂上老師的一段話:「那些很值得被記錄下來的東西,就是你經歷過之後,然後遺忘,有一天突然浮現,那就是你可以寫下來的時候。」空氣裡短暫沉默,我們各自思索。一月底,我和W約在香港見面,也許到那時,又會有新的對話展開,讓這篇文章、關於交換的思考繼續未完待續。

W從北大圖書館望出的風景

給讀者的話:「恐懼有沒有可能是源自想像⋯⋯?跨出某一步真的很難嗎⋯⋯?我想,(目前的)我很享受「變」所帶來的苦痛與喜悅,熱衷於覺察生命,知道作為人究竟是怎樣的。也祝福讀到這邊的你,看見更廣闊的世界,而或許,你自己便自成一個世界!」

註1:想找有趣的靈魂加我IG:1234wu6789 (把這裡當交友軟體⋯⋯?><) 沒啦!總之還有什麼疑問都歡迎聯絡我~
註2:由衷感謝美麗又荒謬的報導者可兒!<3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