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鱷魚把拔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粒史學加000022《史記》卷二〈夏本紀〉01

鱷魚把拔
·
·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爲人臣。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羣臣四嶽皆曰鯀可。堯曰:「鯀爲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爲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在這段內容中,我再次試著用現代對史前時代的觀念來理解看看:所謂的「五帝時代」,依目前的認知來看,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也就是部落聯盟時代。因此,所謂的「帝」,應該要解讀成「領導各部落的共主」比較合適。換言之,禹跟他的父親鯀則是某個已經好一陣子沒當過「各部落共主」的小部落的首領。如果司馬遷的紀錄是無誤的話,就他所知的各部落共主依序是:黃帝→顓頊→帝嚳→帝摯→帝堯→帝舜。而這兩段內容則回到帝堯的時代,因為洪水而導致帝堯向各部落徵詢意見,看看哪個部落能夠提供人才來治理洪水。

此時,對於大家建議的人選─鯀,帝堯說了一句:「負命毀族」。我的理解是「各部落共主」的職責是指導各部落該如何面對那個遠古的艱辛生存環境,而鯀或許曾經不聽這個共主的指示,恣意妄為下,導致鯀的部落遇到危險,因此帝堯對此表示不滿,但周遭的人認為鯀有冒險的精神下,所以仍舊推薦鯀接手這個燙手山芋。

倘若鯀的治水是成功的,或許這個曾經「負命毀族」的鯀就會被視為人才,並且很有可能接替帝堯的部落共主一職吧!可惜的是,鯀的治水失敗了,更加證明他之前的「負命毀族」,真的是因為能力不足。因此,代理部落共主一職的舜,親自來現場觀看鯀的治水狀況後,下令殺了鯀。

鯀的被殺,似乎一直都有各種不一樣的說法,畢竟特地前來觀看的舜,此時只是「代理」部落共主而已,他受到帝堯的指示,巡視各地,順便建立他的威望,以利他未來能正式接任部落共主一職。代理共主的舜下令殺死治水九年無功的鯀,我想無論這是否是帝堯的指示,又或許是舜自己的決定,這些都讓舜藉此建立起個人的威望,也就是所謂「殺雞儆猴」吧!我想,對於帝堯選了一個沒有部落背景的人來當接班人這件事,在當時應該也是有很多部落表示不滿的。

關於這段內容,其實在《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有不太一樣的記載:

堯欲傳天下於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於羽山之郊。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誅,共工於幽州之都。於是天下莫敢言無傳天下於舜。仲尼聞之曰:「堯之知,舜之賢,非其難者也。夫至乎誅諫者必傳之舜,乃其難也。」一曰。「不以其所疑敗其所察則難也。」

如果以《韓非子》的說法來看,會發現鯀以及共工這些部落領袖,都曾經對帝堯想找平民接任感到不滿,甚至這股不滿的聲浪影響了帝堯這個部落共主的聲望下,帝堯為此起兵討伐,最終將鯀處死。

在《韓非子》的紀載中,這段歷史反而跟治水無關,而是與帝堯的威望遭到挑戰有關。考量到《韓非子》是本介紹「帝王之道」的書,韓非很有可能是為了彰顯他所提倡的「法家治術」,而假借古人的事蹟來說明道理。因此,我認為司馬遷或許也看過這段內容,但最終也認為《韓非子》的說法比較不可信的情況下最終選擇不採用吧!其實,無論《韓非子》的說法是否可信,仍可以從中看出大家都公認「舜的出身較低」這件事。換言之,沒有部落首長背景的舜,之後要接任帝堯領導各部落,在當時應該是引起很大的騷動。

回到原文,由司馬遷寫下的「天下皆以舜之誅爲是」來看,「代理共主」舜的這個行徑,確實因此建立起個人的威望。

最後,舜推舉了禹來繼任治水的工作,這與下一段有關,那就下次再來討論吧!

這邊倒是有個有趣的發現:其實近來有新發現的三星堆文化,跟「禹」還有「鯀」其實有點關聯。因為鯀的父親是顓頊,而顓頊的爸爸是昌意,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提到: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也就是顓頊)。

也就是說,「禹」的曾祖母來自蜀地。因此,顓頊後來挑了帝嚳接任部落共主這個職務後,沒當上的鯀應該就得帶領族人到其他地區,以免干涉到可能是哥哥(或者是弟弟)帝嚳領導,那麼鯀是否曾經帶領部落族人前往蜀地?這我們並不得而知。但今日看到三星堆的精美文物,並搭配史料來觀看時,總擔心自己是不會太小看「史前」文化了!或許那個時代的很多看似美化的描述,其實是真有此事呢!我們也只能靜待考古學者的持續挖掘與研究,如果再搭配文獻來看的話,應該會更能貼近還原真實的面貌。

以上,就是我讀這兩小史料的小小感想。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