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樸或繁複|性價比,是省錢也是環保
因為家境的原因,我們家從小相比起物慾,更大的是追求性價比。最近看youtube沛莉說小孩會追求摸得到的東西多過摸不到的享受,而大人比起擁有的東西,更加願意花錢在享受上,例如食物的享受、旅遊的快樂,我想了想,還真是如此,但完全就失去了物慾嗎?那也不是。
Netflix節目Patriot Act指出,每個美國人每年平均會丟棄36公斤衣服;87%製造衣服的物料的歸宿都是堆填區、焚化爐;而我們自認為捐出的衣服,大多的歸宿也是它們——紐約一家救世軍中心,每三天就會有18噸的廢棄衣物,而一些捐贈衣物會被賣到非洲國家,因為過度陳舊的原因,也不得不被焚化,最終依舊導致污染。
可以自主消費開始,對於自己的需求VS需要開始摸索了起來。買了自己喜歡的衣服,追求的是配搭度以及耐穿度,也曾經買過看起來很好看但一次也沒穿過的衣服,買過一兩件之後就清醒了,一些衣服就是自己穿起來不舒服的,本來就不可能穿,對於我來說「舒適度」是最重要的,所以果斷放棄買同類衣服。
彩妝品從疫情開始就基本沒有購入了,就算沒有疫情估計購買率也會降低,因為彩妝品尤其粉類消耗率太低了,我自己的購買邏輯是類似的商品不購買第二件,因為喜歡配搭顏色的關係所以眼影盤各種色系都有,足夠了就不再購入,腮紅、高光之類,白搭度高的話其實根本不需要太多顏色,我還記得早幾年很流行腮黃,我到現在也很喜歡,直接拿眼影盤用就完全能取代了,現在的彩妝品跟快銷服飾品牌一樣,更新率太快,但其實並沒有什麼創新。
購買這些非必要但很喜歡的物品,我覺得用等一下這個方法非常好去篩選這個商品到底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就是先把商品放進購物車裡,等到最後結賬的時候再決定要不要購入,每次我看到總價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把一些商品刪掉,那麼這些就肯定不是我必要的東西了。
護膚品在疫情前,我是每年都會在旅遊的地方購買當地產品囤一年份的,因為提前做了功課的原因基本不會買到不需要的產品,最近接觸到了分享護膚品成份的youtuber後,更加懂得分辨哪些是我需要的護膚品了,很多貴價且消耗率高的護膚品其實根本不必要,像是補濕噴霧裡面並沒有鎖水成份,所以噴了反而導致皮膚乾燥,然後就會又想去噴它;所以比起廣告內容,更加需要研究的其實是成份到底是不是自己需要的。
其實環保難度沒那麼高也不用做到那麼標準,根據Patriot Act,每個人只要把衣服多穿9個月,就可以減少30%的碳足跡;買一件二手衣服,就能減少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量,等於路上一年減少了50萬輛車。
衣服尤其大衣,買品質好一點的,就能穿上十年以上,我們家的羽絨、大衣,穿了也已經不止十年了,棉衣、保暖衣,也能穿上很多年,只要買得百搭,也能每年都換一些新配搭。
關於消費觀念,我自己並不是一個簡約主義者,並不會因為環保而讓自己最低限度地生活,我比較崇尚的是一種生活的平衡,像是喜歡的東西就去購入,但先考慮會不會更環保的選擇,我自己是不是需要它,渴望程度有多大,會去思考我想要的東西背後原因是什麼,會不會被廣告吸引,是不是被朋輩影響而去購入,用時間去分析商品的成份、資料、性價比之後再想是否真的想要,那就買吧,買了就要物盡其用,用到物品的壽命終點再丟棄,而不是因為喜歡買了,再因為可以捐贈而就用了一陣子就捐了,然後再購入藉以合理化自己的過度消費,紀錄片都在告訴我們捐贈、回收=絕對環保這些觀念是錯誤的。
生活對於我來說快樂是最重要的,而消費是達到快樂的途徑,不應該去購入會讓自己覺得負累、心虛的商品,例如追求潮流而盲目消費,我沒隔多久就會後悔了;選擇一些自己快樂又環保的方式去生活:不喜歡肉類,它對人體跟環境傷害都大,那就少吃,對裝飾品不感興趣、對名牌沒有慾望,那就都不用買,我認為任何時候都是快樂驅使自己去行動,比起用義務、任務、負罪感之類的想法,都會更加有效,我們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環保方法。
ps剛剛想到一個算是環保的生活細節,我家每年一直有人送日曆表、月曆表,以及讀書的時候都會集體買練習簿,所有用完的都會留下來,空白的當草稿紙,用過的拿來裝吃飯的骨頭、墊桌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