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射手媽咪婷婷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第一本以受害者為中心的經典解析,用正確的視角陪伴受害者成為我們的好鄰舍,在黑暗中散發榮耀

射手媽咪婷婷
·
·
犯罪不是因為被害者提供了犯案因素,而是因為犯人決定犯罪才發生的。
圖片來源:金石堂

「在選舉前的這個時間點出面指控,一定是有政治陰謀!」

「為什麼過了那麼久,現在才出來講?」

「當初被指控的加害者,不是也已經道過歉了嗎?受害者到底還想要怎麼樣?」

「他的言行舉止根本不像個受害者,看他態度強勢的樣子,哪有受到什麼傷害?」

類似質疑被害者的聲音不絕於耳,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甚至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也曾經有過相似的疑問,在聽在被害者的耳裡卻是沈痛的第二次傷害,心裡所感受到的痛苦完全不亞於第一次傷害。

在現今「無罪推定」的法律制度底下,任何被指控的「加害者」都擁有替自己辯護的權利,也肯定會為自己的清白挺身捍衛,但「受害者」卻時常苦於缺乏證據或記憶不清晰而被反指為誣告,即便受害事實明確,也可能基於其他的原因而讓加害者獲判無罪或輕罪,「受害者」不僅要面臨旁人對其指責「說謊」,更要擔憂「加害者」可能會隨時展開報復行動。

《你真的可以選擇不原諒》的作者金泰京是韓國的臨床心理學家,也是一位犯罪心理學家,他致力於協助各式各樣的受害者從創傷中回復到正常生活,也很能理解受害者內心所承受的壓力與心理狀態,希望透過這本書能讓讀者站在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被害者,並且可以學習到當身旁的親友遇到類似的事件時,我們該如何面對與陪伴。

在書中提到最重要的一點是:「犯罪不是因為被害者提供了犯案因素,而是因為犯人決定犯罪才發生的。」

時常在性騷擾事件中看到網友以輕佻的語氣說:「因為是某某,所以會衝動也是很正常吧!」

這樣的言論,這是把責任怪罪到受害者身上,彷彿在指責因為受害者太過有魅力,所以會被侵犯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倘若「受害者」姿色比較普通,又會被譏笑:「是不是被害妄想?長這樣也會有人騷擾?」

以上的言論都是常見對「受害者」的冷嘲熱諷,等到真正上了法庭,受害者也會被要求鉅細彌遺地陳述事發當天的所有細節,即便跟案情沒有絕對相關的部分,只要記憶出現了混肴或錯誤,馬上會遭到被告律師窮追猛打,更遑論要不斷在加害人及眾人面前陳述被害經過,對受害者而言無疑是莫大的精神折磨。

至於一開始站在「受害者」這邊的親友,或許在事發之初會展現力挺的態度,但時間一久,若是受害者仍然深陷於低潮的情緒而走不出來,則很有可能會轉變為「指責」或「不諒解」的態度。根據作者的實務經驗,身邊的人「耐心有效期」其實不長,短則三個月,長則六個月左右。

所以對「受害者」而言,他們的療癒之路是備感艱辛的,從一開始被眾人質疑說出來的動機,直到事後的創傷療癒,都很有可能一不小心成為孤身一人,也因為如此,作者希望更多人能站在「受害者」的立場去協助他們走過這一段荊棘之路。

對照近來掀起的一連串Metoo指控,其實就很清楚可以看見被指控者的態度多為強勢,甚至揚言找律師提告,而這些好不容易鼓起勇氣站出來的受害者,或許在一開始會受到廣大的網友支持,但在未來的日子裡,即將面臨到各領域對他們有別於以往的看待眼光,無論是同情的,抑或是質疑的,無形中都是一股心理壓力,但作者不斷在書中強調並非是「受害者」本身具備了何種符合犯罪的條件,而是單純加害者當下想犯罪所造成的結果。

許多人都會質疑「受害者」已經決定撤告或拿了和解金,為何還無法原諒「加害者」?作者在書中也針對這一點有所解釋,試想因為受害而使得身體或心靈受到了嚴重損害,甚至因此無法在原有的職場工作並嚴重影響經濟狀況,更遑論失去親人的被害者遺屬,難道可以輕易地因為加害者被判刑或拿出賠償金就抹去那一道傷痕嗎?

作者不僅以冷靜客觀的邏輯思維陳述犯罪事件與相關人士的心情,更以溫暖又同理的筆觸共感「受害者」的心境,閱讀的感受就像是一場奮戰的過程,雖然花了比較長的時間,但也感激這本書的出版,提供了一個溫暖又安全的環境好讓「受害者」棲身於此。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