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Kaylaway凡心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不湊米氣」可以吃什麼?這些年我都吃藜麥(上)

Kaylaway凡心
·
·

讀了@晴夏簡單/不簡單的白米飯,增長了不少關於米飯的知識和「趣聞」(例如外國人的「洗飯」習慣,真的震撼心靈),閱畢甚至有種想立即洗米煮飯的衝動;只是就算煮了我大概也不會吃多少。

因為我就是那種「不湊米氣」的人。

已經很多年沒有吃米飯的習慣,一星期偶爾因為外食的關係吃兩、三次,今年待在家中的時間變多,也就吃得更少。

能吸引我多吃幾口飯的,應該只有咖哩、麻婆豆腐,和日式飯團。

不愛米飯,但配咖哩的話我可以吃兩碗。(Photo by Andy Hay on Unsplash)

我不抗拒澱粉質,只是我吃過的白米飯都沒有很出色(晴夏寫得很吸引,所以或者只是我沒有嚐過很好吃的白米飯,與白米飯本人無尤),糙米、五穀米、紅米對我來說會好一些,但通常也不會是我的第一選擇。

那我喜歡麵食嗎?其實又還好。

晴夏引中醫所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南方人應該多吃米飯作為養生之道。我個人的養生之道則是多吃「原型食物」(whole food),亦即「看得出原來樣子的食物」,盡量少吃加工食品。

所以在我眼中的麵食、麵包等,相較米飯,畢竟還是加工過的。要是自己在家捍麵、搓麵包的話或許還好一些(疫情之下也真有不少人變成homemade everything的大師),那些市面大量生產的,為了延長保存期限或提升味蕾享受,又怎可能不添加些有的沒的?(遇上好吃的牛角包或蛋撻,我也是會淺嚐啦,沒那麼虐待自己。)

不愛米飯,對麵食麵包又興趣一般,然而我也不是阿特金斯飲食法(Atkins diet)的推崇者,始終相信人體必須吸收足夠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維持大腦運作)。

而我的日常碳水化合物來源,是藜麥(quinoa)。

藜麥是近年新興的superfood之一,主要產地是秘魯,是當地人的主要糧食,歷史悠久,被古印加人稱為「五穀之母」。它蘊含人體所需的多種必要胺基酸和元素,甚至有報道指其營養之豐,就算一生都只吃藜麥也不會營養不良。

有關藜麥的科普知識就先不多說了,上網google一大堆,而且老實說當中也不乏商業炒作的話術,所以還是想主要談談自己吃了多年的心得。

藜麥該怎麼煮?怎麼吃?

我自己是將它當作米飯煮,不過不是用電飯煲是用小鋼煲。有食譜建議要先浸水10分鐘,我通常省略,吃上去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藜麥和水的比例眾說紛紜,有的說1:1有的說1:2,我認為是看你想要煮出怎樣的口感,我通常用1:1.2左右,水的比例多一些些。

都放進小鋼煲之後,蓋上蓋子就可以直接放在明火上煮(或許電磁爐也可以?我沒有試過),待水滾了關至最小火,這時我會用兩根木筷子夾在蓋子和鋼煲之間,把蓋子「架空」留一條縫隙,不然即使是最小火,煲內的藜麥還是很容易「煮瀉」。再煮大概5-8分鐘,水大致上收乾,基本上就煮好了。

藜麥煮熟的過程很快,所以第一次煮時最好在小火階段不時去翻弄一下,以免煮焦。我就試過關小火後就去忙別的事,到聞到焦味才想起,毀了整煲藜麥,欲哭無淚。(香港買藜麥不便宜,但也不及洗煲痛苦。)

煮藜麥的方式真的層出不窮,我後來找到上面這段影片,教如何使用電鍋煮藜麥。片中採用的藜麥和水比例是1:1,還很精準地表示白藜麥煮一分鐘、紅藜麥煮兩分鐘,黑藜麥則煮三分鐘(她用的是壓力鍋,所以煮的時間比較短)。中間也有教如何用傳統爐頭煮藜麥(片中用的應該是電磁爐,美國少用明火),方式和時間跟我的方法大同小異,我認為可以按照自己家中的爐頭類型、喜愛的軟硬口感作調整,重點是不要煮焦就好啦。

生白藜麥和熟白藜麥。(圖源:twohealthykitchens.com)

片中有特別提到藜麥由生煮成熟的「發大」比例,白藜麥是1:3,紅和黑的就只有1:2,所以在煮之前可以先衡量煮的藜麥類別,以及那天需要吃的份量是多少。不過因為我幾乎都只會煮紅藜麥(下面會再談及),所以也沒注意到這一點。

大部份食譜都教人用藜麥做沙律,但我不是天天在家吃西餐的人,所以通常用懶人法:直接勺兩、三湯匙放進湯裡吃。主要是因為家中只有我一人吃藜麥,所以通常煮了一煲(一包約500克)後我可以吃一個月左右,所以必須放在雪櫃(後來直接分裝放在冰格),吃時要加熱一人份有點麻煩,所以乾脆將冷的藜麥扔進熱湯,簡單利落。

沙律以外,網上也有很多藜麥食譜,例如混合麵糰做麵包、穀物棒、蛋糕,做餡餅的餅底,又或者當成意大利飯(risotto)煮也可以。中式吃法的話,除了像我直接加進湯裡(算中式嗎?),也有人會把它當作糙米一樣混進白米飯吃。

藜麥的種類

香港市面普遍常見的藜麥有黑、紅、白三種,也有混合三色的款式。我自己最愛吃紅色,認為它口感最佳,帶點煙韌,咀嚼時有微微的穀物香。黑色據說營養最豐富,但我最不喜歡,它質地稍硬,而且似乎較為小顆,卻又無甚香氣味道,所以吃起來真的像吃沙。白色則不論在嚼勁和香氣上都在中庸位置,最大好處,我想應該就是塞牙縫不明顯吧。藜麥小小一顆極易塞牙縫而不自覺,紅、黑色的實在非常明顯,所以我常常在吃紅色藜麥後都會喝口湯或飲料,其實是在偷偷漱口,哈哈。

香港市面常見的三色藜麥,個人最愛紅色,白色次之,黑色基本上不買。(圖源:greenhealthycooking.com)

下篇再續,談談(我認為)它被炒作的價格,以及對我來說吃藜麥的最大好處,可不止眾所周知的瘦身呢。

「湊米氣」或「嗅米氣」,來自粵語俗語。「米氣」指米飯糧食的氣味,「湊/嗅」即沾染上,「唔湊米氣」(不湊米氣)意指身上沒有沾染米飯氣息,亦即吃飯少,引申指年紀小或閱歷不多。不過這裡只取字面意思,亦即吃飯少啦。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