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蜉蝣於天地
我得先申報,當年去到加拿大,知道有這種露營車(RV)之後,一直很嚮往這種活動。RV是Recreation Vehicle 的簡寫,是包括Campers, Motorhomes, 和Travel Trailers等種類,開這類車外遊是一種活動,一種嗜好,就好像有人喜歡爬山游水,有些人只是在住處附近,隨意走走,不定期做這活動,但亦有非常嚴肅的,會計劃到世界不同地方爬山,向高難度挑戰,純粹大家追求不同。
因此開露營車四處遊玩,可以是多種玩法,各有前因,也視乎個人的追求。電影《浪跡天地(Nomadland)》就是說一班遊牧人士,比較基層的。電影中亦有一小段,幾位女士去參觀一個RV車展,還上了一部相當豪華的,有洗衣機乾衣機,淋浴間等設施。正好說明有不同程度的玩法。很多擁有這類露營車的人,未必會長時間旅遊。例如有些電影明星,經常到不同地方拍攝工作,他們很多會帶同露營車,沒有他們的戲份時,會回車內休息預備,那是非常普遍。
另外一些退休人士,兒女也已唸完書在工作,他們便了無牽掛,二口子開着車出去周遊列國,看看這片土地。有時在荒山野嶺,便在車內睡,偶然厭倦了,便住進汽車酒店,不少地方有空間可以停泊大型車輛。而電影中,亦多次展示,很多地方可以讓各種不同類型大小露營車停泊。尤其是那些國家公園,很多有整個香港的大小,甚至更大,全是大自然環境,也提供衛生間設施,供大家清洗。可以讓人停留一個長時間,不過是要付入場費加租金。
而這電影的焦點是一班比較基層人士,部分因為找不到工作,負不起租金,於是將車改裝,過起飄泊的生活來。我們看起來有點被逼的感覺,但其實不少是厭倦正常生活的人,追尋一些另類生活。而他們這種生活,最大特色是不為財而被勞役,搵夠就算。錢用完再找工作,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習慣了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不必去遷就其他人,雖然有點辛苦,卻心甘情願。電影中女主角便有幾次有人提議她安頓下來,包括她的家人和另一位對她有好感的男性朋友,但她就是不慣,情願繼續漂泊。
當然,生活上的問題總會出現,例如車子出故障,甚至要大修,可能要問人借錢先處理,人情關係仍得維持,不可能斷六親。我想,在電影中,導演只是展現這些人的生活,並不特別着墨於批判,更不需要同情,只是生活方式的選擇。這種方式有其獨特自由的感覺,其實不少人會響往,只是礙於世俗眼光,尤其是亞洲文化,那等同於失敗人生。但在美加地方生活過的,總會有機會體驗一下。在假期出遊,多是自駕,例如從多倫多南下到紐約,甚至邁亞美,一兩個星期的旅程,從一點到另一點,只是在晚上住進汽車酒店而已。如果真的擁有一部這種露營車,不住進酒店又何妨?這樣每年玩一次,會不會較易接受?自己當年最心儀的,是一部福士的露營車(VW CamperVan),如果再會回去加拿大,一定要一完心願。
我也想起另一部電影《Into the Wild》(2007),也是真人真事改編,主角是一個年輕男生Christopher McCandless,他大學畢業後,覺得現代生活模式是一種文化墮落,想方設法逃避。他也真的非常破釜沉舟,他將自己的家當全部轉送別人,將信用卡全部剪掉,也沒有通知家人,便開着一部小車上路,去遠離人群的地方。後來小車壞了,他干脆棄掉,以步行和搭便車方式前行。最後他到了阿拉斯加,已經人跡罕至,他找到一部棄置了的巴士,便在那裏待下來。
他以狩獵和野果維持,閒來看書寫日記,生活寫意。但後來食物未能維持,原打算回到文明,但來時路有一條河,季節轉變,河水急,無法通過,只好退回巴士上,一次採摘野果時,誤認品種,結果中毒,在完全無助下葬身野外。後來有獵人發現他的屍體和他一直寫到死前的日記,他們故事才公諸於世。
他是個悲劇人物嗎?子非魚,焉知魚之樂,Alone, but not Lonely 那份返璞歸真的感覺,以天地為家的逍遙自在,城市人大概很難想像。
正是: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