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Halloween 哈囉喂)
我們年輕時,根本不知道有萬聖節這日子,當然也不會慶祝甚麽。
去到外國,才知道,也不求甚解,就只知一些人會扮鬼扮馬去化妝舞會,就是一個藉口去開Party罷了。
後來住久了,知道原來也算跟宗教有關,但商業化的趨勢下,自然可以跟宗教部分脫鈎,就像聖誕節一節,你不是教徒一樣可以投入慶祝,用自己可接受的方式。
不過,將萬聖節跟其他如聖誕節相比是有點九唔搭八,萬聖節連假期也不是,在外國,小孩放學後吃過晚飯,才由爸媽帶領出外討糖果,在住處幾條街走一圈,回家已要準備就寢,明天還要上學啊。而且又沒有特別的萬聖節晚餐,頂多有些瘋狂父母,弄些假裝甚麽腦袋,眼珠或手手腳腳的古怪食物,而且小朋友也知道要留肚食糖果,所以,相對來說,沒甚麼大節氣氛。
青少年大學生的,大概會出席派對,要準備化甚麼妝,可能會費煞思量,很認真處理。我在大學時,也參加幾次這樣的派對,其實很隨便,大家又是同學,即使不化妝,就是穿一件平時不會穿的衣服也就可以。有一次,一個同學用繃帶包紮全身(主要頭部和上半身)扮木乃伊,突然衝到我面前,要我猜她是誰,我也嚇了一跳。亦有個香港學生,穿一件唐裝棉襖之類,我問他你扮誰?他答:許文強(上海灘的主角)。除了我和他,在場應該沒有其他人知道那是誰?
後來畢業後,已很少參與這些派對活動,但這些化妝越玩越大。一來經濟好,大家也認真一點,各種流行文化引伸出來的東西,如星球大戰之後,很多當中人物會成為熱門裝扮,十幾二十年積聚下來的各式人物做型,於是這種面具服裝的製造越來越嚴謹,幾可亂真。於是臨近萬聖節,小朋友們可能會在Wal-Mart之類,揀選小魔鬼,小仙女,或者蜘蛛俠,比加超這些做型服飾。而成人呢,可以到專門店,甚至度身訂造一款,務求在派對中艷壓全場!
不過,外國人有另一特點,喜歡自己落手落腳做,以低成本做到最大效果。於是有人拿個大紙皮箱,扮雪櫃,而且那些門可以開關。而自己見過最精緻的,是有人用紙皮製成Transformer,他蹲在地上像一架車,但站起來就是一個機械人,令人嘆為觀止。也見過有父親替要坐輪椅的小朋友,畫成一架雪糕車,讓小朋友也參與,感染氣氛。這些才算創意呢!
討糖果(Trick or treat)其實只限小朋友,上到中學的學生,已經覺得幼稚,還要跟着父母四處去,如果遇上同學仔,顏面何存?不過,大家一定經過那個階段,小朋友和糖果,永遠是對的組合。而大人們便只好購備一大批應用,那段時間便有大量供應,而且是合適的小型包裝(Fun size或是Bite size),一大盒包括不同類型,應節應市。也因為有小朋友四出討糖果,大家會在家門前放些裝飾,最普遍的是南瓜燈,大多數人都用真南瓜,而且是特大個,回家再用人手雕刻而成。近十幾年開始,有人大肆佈置,將自己家前園,攪成半個墳場景,各種古靈精怪的擺設,吸引街坊前來打咭。不過,相比聖誕的裝飾佈置,肯定少很多。
萬聖節只是一個普通節日,大家頂多在自家範圍內,攪些小玩意,所以我不明白為何香港旅發局要如此大力推廣,要吸引外國遊客來渡節?香港根本沒有萬聖節這傳統習俗文化,想買一個大一點的南瓜也不容易,民間也不見甚麼自發活動。上去旅發局網頁,就只有介紹打咭位,原來有幾個地鐵站有特別裝飾,但又有何特色,又有何創意?然後有哈囉喂開蓬巴士,帆船,去感受我們城市的恐怖?
順便説多兩句,在美加地方,這期間是新學年開始,然後感恩節,聖誕節接踵而來,大多數人不會在這段時間想旅遊,更絕不會因為萬聖節這個原因,而想去地球另一邊看看他們是怎樣慶祝萬聖節。因此,我覺得花時間和金錢去推廣萬聖節,着實是浪費和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