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污染與AI(一)
楊道還 7/14/2023
(一)
AI是今年特大的一個新聞,但也是特別詭異的一個。資本家們一邊努力地推廣,一邊又大聲地警告,十分不尷尬。這就像開著大奔進胡同裡的農貿市場,一邊鳴笛,一邊前進;一邊擠了市場裡的攤位,一邊又提供了推車、修車和擦車的新行當——司機都在跳車。
日前又有新聞、新名詞、新信息,叫做AI數據污染。這是更尷尬的一個問題,但不新,是個老問題。數據污染在自然科學裡,是原始數據被污染羼入或被缺失,損害了其完整性和真實性。
這個新聞說,AI在網上抓人類數據,結果抓回來的原始數據,卻被AI自己生產的數據羼入了。AI的腦瓜和鍵盤比人的快,一句問題,可以頂上一萬句。所以這個污染一旦出現,規模該不小,不是前AI時代的宣傳和廣告所能比的。英文裡,有misinformation,misknowledge,AI的數據污染應該有個新名詞,叫misdata或misdatum。名不正,則言不順。
如果以上估計正確,繼知識爆炸和信息爆炸之後,會有這個AI導致的數據爆炸。爆炸越來越深入,也算一個自然的進程。諾貝爾之獎,被稱為炸藥獎,莫非前定?
之所以說自然,還因為misinformation不是disinformation或者malinformation,沒有主觀的故意。即AI仍不能算是個真人,仍然是個機器。當AI能有主觀的故意時,它才能像個人一樣負起責任。現下看來,AI沒有主觀故意卻可能導致錯誤,這樣的錯誤,沒有專家願意承擔,只能由社會的非專家承受,主要是那些對警告聽不太懂的門外漢們,譬如筆者。
AI算不算是個真人,怎麼算?圖靈測試?圖靈說,如果一台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透過電傳設備)而不被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麼稱這台機器具有智慧。那個時代的機器,懂得的東西很少,但是純粹理性和邏輯的,不犯錯;但稱不上智慧。現代有人認為,人只有完全理性和按照邏輯思考,才算是有智慧。如果這兩者成立的話,那麼那個時代的機器與人的差距就只在於知識量。是這樣嗎?填鴨式地喂給機器數據和信息,它就會生出知識來,以至於生出智慧來麼?當然,沒那麼簡單,還得有個人為的算法輸進去,直到AI能自己源源不斷地產生算法。但大方向似乎就是這樣的。結果將是個智慧制造機。這有什麼值得警告的呢?malinformation?
但圖靈這句話翻成古文,就是一個機器「言足以飾非」,即為智慧。「言足以飾非」這句,前面還有一句「智足以拒諫」。加上這句,就反映了現在AI的真正狀態,它比你知道的多得多,它也能讓你分不出它是機器還是人,它犯了錯,眨眼的功夫就可以換個說法,一樣理直氣壯——算法錯了,它卻沒錯,不可追責。工程師們也不能擔其責,這就是加入集體的好處,兢兢業業的螺絲釘怎好有責?而監管、監管,如何監管?加芯片加電源。除了抱薪救火,有什麼別的法兒?
上面這兩句話從哪裡來的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巧不巧的是,紂也是不可追責的。AI人士發出的警告,是因為這個原因麼?顯然AI還沒到這個地步。未來麼,不要想得太遠。
Misdata對AI來說,不完全是件壞事。這就像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邊吸收信息,一邊辨別虛假信息——無陰陽不成。有極端的人認為,神話什麼的,不理性,是不能教給孩子的。大概他們認為,用純粹事實(?)和理性邏輯教出來的孩子,對錯誤就百毒不侵了。這種方法或者能制造出成功的科學家,但他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與不能永遠正確的自己相處?這是造AI的方法,然而即便對AI來說,從今開始,也屬過時了。所以Misdata對某些人類來說,也不完全是件壞事。
Misdata對AI來說,是個與同類相處的問題。或者這是AI能反思,有真正地進化,以至於接近人類思維的一個階段。人類從哪裡來?現代人類中,神創和自然的比例佔多少?人類交互影響、文化自進化的比例又佔多少?佛法講無情與有情,無情如何生有情?有情未現前,如何含於無情?當然,這些都是為AI專家擔憂,思出其位了,不贅述。
但這裡有個切近的問題,就是人腦能夠處理左一片,又一片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拿這樣的左一坨、右一坨的數據怎麼辦?「真實」數據尚且處理不來,misdata怎處?雖說現代社會裡的人,數據、信息不厭多,像廣告一樣,不看就好了,但無處不在的廣告仍屬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大概只能希望後代有個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