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活動]理財是為了讓人生尋找更多的可能!

happyanne
·
·
IPFS
·
時間與金錢

一、為什麼會開始理財

記得有一個理財部落客曾經回答過讀者問題:「為什麼很多的有錢人都說自己曾經負債過?」

那個他的回覆是說,通常人的本能就是追求快樂與逃避痛苦。

對我來說,開始學理財,就是為了要逃避痛苦。

差不多在十七歲左右,家裡做生意失敗,所以老爸欠了一屁股的債,但是當時還在念書,所以除了課餘之外打工,家裡也沒讓我們感受到太多有關於金錢的壓力,雖然零用錢不多,偶爾還需要靠朋友救濟,但總的來說,我的學生生活和別人相比,並不算真的過的太糟。

但在專科畢業,正式踏入職場之後,有了穩定的收入就開始必須負擔家計,薪水全部上繳每個月仍舊只能領固定的零用錢,雖然沒有學貸,但是有更可怕的信貸和卡債,有時候老爸無法按時歸還,銀行的催繳電話就會不斷的打來,有時嚴重的影響情緒,連班都不能好好上。

這樣的日子大概過了五、六年,每天工作卻看不到薪水,也不知道名下究竟還有多少的負債,衣服不敢買、不敢和別人一樣出國玩樂,即使工作的很辛苦,也不敢任性的說要離職。

於是下定決心把帳戶的所有權拿回來,自己制定還款計劃,這大概就是理財意識的開始。


二、我的理財歷程

在這之後,雖然仍舊是月光族,但是清楚自己的財務狀況,也就開始有了希望,努力把高利息的信用卡債先清償完畢,工作領到獎金的話,即使一、二千塊也趕快去還信貸,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減少負債,早日獲得自由之身。

當時所在的公司接到了一筆大單,於是也猜想股價有可能會漲,所以就硬擠了筆錢買了三、四張股票,結果沒想到買了之後股價卻開始下跌,二年之後我終於-50%認賠殺出,第一次的投資經驗慘淡收場,自此知道,買股票除了想賺價差,還要挑能穩定配息的,這樣才不會落的兩頭空。

後來看了許多理財部落格的文章,其中,富朋友艾爾文的關於定存的文章,讓我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以前是收入先減去支出,剩下的才是儲蓄,後來才知道有錢人是收入減去儲蓄蓄剩下才是可以花用的金額。

而且善用零存整付,先將固定的支出預扣起來,不但比活存的利息高,而且到了繳費的時候,也不再有突然要繳一大筆錢的窘迫感,反而會有多錢出來的小愉稅。

在三十三歲的時候,突然覺得我應該更積極的存錢,於是向朋友買了儲蓄險,六年期,每年繳七萬多。

在這期間,經歷了結婚、生子、二次換工作,中間一段經濟狀況又變得不太穩定,每個月6000多的金額,對我來說已經是負擔,也曾經想過要提早解約,但是這樣會損失大約40%左右,所以還是咬著牙又硬撐下來。

現在又很慶幸,堅持下來,因為再過三個月儲蓄險到期就可以解約,戶頭中終於能夠第一次出現六位數字了!

這個時候也開始學習股票,去理解一些名詞,金融股不但價格低適合小資入手,配息也穩定,所以股票主要以買入金融股為主,但因為身處電子業,所以有時候聽到一些小道消息,又忍不住買電子股,不過還好第一次的投資經驗太過慘痛,所以現在買股票都很謹慎。如果十年內沒有穩定配息的股票一律不買,這樣可以避免掉很多的地雷。

從2016 年開始,因為投資股票,有少少的被動收入來源,開始體會到錢賺錢的魅力。雖然換算起來,一個月只有100元左右,但相信複利的力量,也相信學習更多理財的知識,能幫助我更快的獲取更多被動收入。

總結來說,我的理財歷程分為還債、存錢、投資完整的三個階段。

三、財務自由之後

我曾經想過,如果真的有錢了,或是所謂的財務自由之後,我可以每天耍廢,待在家裡看電視、看書或是無所事事。

但這樣的日子能過多久呢?

或許二個月不到就會覺得厭煩了吧。

想要財務自由,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不需要為了錢而工作,不需要為了不喜歡的工作而工作,那麼在財務自由之前,我仍舊繼續賺錢、存錢、以錢生錢,累積生存資本之外,重要的是為人生做更多的嘗試,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熱情。

理財的路還在繼續,理財是為了讓人生尋找更多的可能!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