瑠公圳懷舊
我從小(1950年代)就住在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的巷子裡。那時候新生南北路上還有一條大排水溝,把新生南北路一分為北向及南向二邊。這條大排水溝從我有記憶開始就是被稱做「瑠公圳」。1970年上了台灣大學以後,我每天都騎自行車、或坐公車、或走路,從新生南路一段到三段上學。
瑠公圳雖然伴我長大,但我現存的記憶並不多,只記得以前信義路跨越新生南路的部份其實是一座橋,每次颱風過後橋下的水流還蠻洶湧的。另外記得的就是每到春天瑠公圳兩岸杜鵑花努放,點燃了整條新生南路,一直火紅到台大校園。現在回想起来或許只有白居易的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差可擬。
新生南北路上的瑠公圳已於1972年加蓋變成通衢大道。從此,黑漆漆的柏油路取代了瑠公圳兩岸的鶯飛草長和青青柳色; 汽車的喇叭聲取代了知了、蛙鳴聲; 車窗上反射的刺眼陽光取代了瑠公圳水的波光粼粼。當年台大中文系林文月教授吟詠瑠公圳的那種慵懶恬靜的意境只能從夢中去追憶了:
「嫩綠的柳芽枝條垂撫在瑠公圳的堤上,
嫣紅的、粉色的、淨白的杜鵑花,叢叢盛開在和風中翼翼披靡的春草間。
夏晚,客人悠閒地汲拉著木屐或拖鞋過石橋,
從瑠公圳的那一方到這一方來-----。」
我聽說在新生南路台大側門對面在「溫州街」「大學里」附近還有些當年水圳的遺跡。不過這裡是所謂「霧裡薛圳」的遺跡,和瑠公圳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我還是很想看看今日的霧裡薛圳是什麼樣子,也許能讓我找回有關舊日瑠公圳的吉光片羽。
沿著溫州街向北走到辛亥路前就是白靈公廟,右手邊向東南方斜出的一條巷子就是溫州街45巷。這裏就是霧裡薛圳第二支線遺址。
這裡的霧裡薛圳只是一小段溝渠。渠並不寬,目測頂多寬一公尺左右。渠水頗為清澈,並無異味。渠内沒有垃圾雜物,卻有好些游魚和水生植物在其中倘佯。渠旁花木扶疏,繁花似錦,圍牆後即是人家。渠道盡頭是一朱红色木橋横跨渠上。此處環境幽靜,頗有「樹繞村莊,水滿陂塘。」之趣。水圳也許沒有當年新生南路上的大排雄偉,但在喧囂的城市中,能有這樣一方小橋、流水、人家的清靜樂土,也很難得了。
霧裡薛圳和瑠公圳都是當年先民胼手胝足發掘出來的水圳用來灌溉大台北的千畝良田。今天台北市能成為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些水圳真的是功不可没。
霧裡薛圳在溫州街大學里所留遺跡甚短,我算了一下大概57 步左右。昔日曹子建七步成詩,老朽我無子建之才,用了這五十七步成了下面的詩,以向先賢肇建水圳之功致敬:
瑠公蕩蕩 霧溪漾漾 北城巍巍 既壽且昌